毛泽东VS拿破仑——读《革命的年代》有感
在中国,拿破仑是被当做矮子中的英雄宣传的。但是看过霍布斯鲍姆的《革命的年代》之后,我们会发现,拿破仑的高度在当时的欧洲还是不错的。进一步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那时的欧洲与中国的差距是全方位的,甚至说相差千年也毫不过分。中国人从近现代的历史经历出发来否认中国的历史是十分荒谬的。从实践出发,我们的前人已经证明他们是他们时代的NO.1,我们要做的只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已。
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评价,《旧制度与大革命》被认为是一本经典。但是要是把法国大革命与中国的历史阶段相照应的话,我愿意把法国大革命放置在战国时代的大背景中。欧洲资产阶级的力量在增强,但或许与中国战国时代的大商人相比,他们的经济实力并不十分优越。简单分析,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要解决的是社会政治改革失败遗留的问题。皇帝想要削弱贵族的权力,但是填补贵族势力的新贵们并没有很好地治理国家,反而使国家滑向危险的境地,最后的财政崩溃催生了法国大革命。这样的主题在中国战国时代是很普遍的,在那个时代,秦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国君——秦孝公,他任用商鞅,打击贵族,奖励耕战,使得弱小的秦国迅速强大,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根基。中国的大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大革命,这样的经验是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的。
马克思的经济基础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也一直发人深省。《革命的年代》给了我一些启发。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桥梁是什么?那就是工业。而催生出工业,必须调动起普通人的投资热情。前提就是能够看到持续的投资回报。和中国一样,欧洲富裕起来的阶层,他们的现实选择就是营建楼堂馆所,进行享乐消费,最好的描述都在《红楼梦》里了。但欧洲的不同一点在于,他们有数目众多的而且是幅员辽阔的殖民地,这带来了对棉纺织品的巨大需求,产生了棉纺织业,以此为基础,在偶然与必然之中诞生了工业革命。普通人被卷入到了这场巨大的革命当中,经济史上的平民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创造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这又让我思索当今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什么。显而易见是建筑业。作为核心的建筑业,引领了中国的钢铁、材料等部门的发展,并且它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群,带动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从启动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条便捷之路,但也是一条冒险之路。建筑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生发出一批新贵,也让最底层的农民有了货币储备,这使得中国消费的基本面打开了。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和中国毛时代的积累在这种模式下得以变现,推动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的发展。这个阶段相当于欧洲的海外殖民过程。只不过这次是对自己人殖民,用的工具是房子,普通中国人成了房奴,还是快乐的房奴,的确是伟大的创新!
这种模式能够长久维持下去吗?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够的。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是《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在精炼一点就是折腾的年代,也就是说欧洲双元革命的代价是很大的。普通人要求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如若不然,就是社会动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经验。到了现在,建筑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一如当年英国的棉纺织业一般,解决的方案是什么呢?大家想到的是创新。谁最能创新呢?那就是广大人民。如何激励人民勇于创新呢?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实际问题又回到了原点,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任务就是分蛋糕,这一步完成了,自然而然就会转向经济结构的调整。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大敌人不是普罗大众,而是既得利益集团。不认清这一点,甚至发现了这一点而不有所作为,对中国状况的改善都是没有用处的。
中国是最早进入近世的国家,在政治上也比欧洲吹嘘的民族国家更有活力,但为何没有开启另一个伟大时代,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呢?关键点在于中国的统治阶层异化了,不愿再为天下苍生的福祉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中国再也没有秦孝公那样的君主了。中国人民是很伟大的,只要有伟大的理论,他们能够创造人间奇迹。而在春秋战国时代离我们远去之后,中国的思想界不曾给中国人民的头脑输送丰富的精神食粮,也就使得打江山坐江山的模式持久下来,“兴,百姓;亡,百姓苦”才会成为中国人民无奈的唱和。上个世纪的一百年对中国人来说是重新思考的一百年,各种各样的探索吸引了各式各样的人群,也留下了各式各样的记忆,帮助中国人重新思考中国模式。毛泽东的出现也让我们重新考到了秦孝公的影子,也为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他的文化大革命以不同于法国大革命的形式给中国的未来提供了别样的指引。无论中国将来走向何方,最终都要回答毛泽东的诘问。人民有了毛泽东的教导,也能让中国的转向激烈而不失控,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