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阶级固化”是否成立?让《人民的名义》来回答!
摘要:建议 @人民日报,请把写《人民日报:一些贫者从暂时贫困走向跨代贫穷》这类文章的作者们请回来吧,把那些个写“阶级固化”不成立的作者,以及通过审稿的小编“祁厅长”们,还是赶紧让他们回去种红薯,同意的点赞!
一篇人民日报的“阶级固化”论不能成立的政文,映衬着当下火爆的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显得是那样的突兀,甚至是让人莫名地反胃。或许是出于良好愿望的“维稳”认识和需要,以至于让该篇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有明显瑕疵的文章被发表出来,让人大跌眼镜。虽然这不是“社论”方式,但凭人民日报的头衔,还是引来了一片轩然大波。因为这篇文章的立论恰恰雄辩地证明了他的反面,这反映出我们党的中基层在具体的媒体斗争方面,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能力的确是令人堪忧。
或许正是缘于明显的理论与现实均有严重的逻辑和认识漏洞,而且其引用的论据更是明显带有非普遍性个例。立论站不住脚,论据又不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所以此文客观上就是一篇属于让人民群众当“笑柄”的文章,反而给党的形象和马列主义的理论界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在客观上走向了维稳的反面。只要搜索一下就可以发现,诸如求是、旗帜、红旗文稿等大多数党媒并没有转载此文,而在广泛转载的媒体却是那些大众传媒,以及各类门户网站。
最近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得以热播,第17集里有一段人物对话。按以往惯性思维,这些对话内容显然是不利于维稳的,但实际情况却是引发了民众共鸣,从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纠错的决心与信心,这反过来又恰恰起到了维稳的效果。正如反腐整肃开始时,一股“反腐”会不利于改革开放的逆流泛滥,但是实践证明这个逆流之声极其荒唐,结果反而是让反腐整肃成为改革开放的新动力之源,成为了万众一心的凝聚之力。该剧第17集某个片段的对话内容如下,请 @人民日报 好好评价一下;
侯亮平:叔叔阿姨,这可绝对不是什么黑色幽默啊,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现在小学生都知道了,花钱办事,不给钱不办事。您说这样的社会还能好得了?
陈岩石:那还不是大人的世界出了问题,把孩子给带坏了。
陈岩石老伴:就是嘛!还嫌我们老同志爱发牢骚,真不是发牢骚,就是看不惯。什么,今天这家住豪宅啦,明儿那家的阔太太买了个几万块钱的包了。我告诉你,闹得就这些孩子们都跟着攀比,就爱穿名牌服装,对不对?什么穿个几千块钱啊,上万块钱,那才好呢,越贵越好。你看现在就这风气,我告诉你啊,最可恨的就这媒体,跟着起哄架秧子,净报道这个东西,你说有意义吗?
小皮球:有意义啊!我们同学都爱看,男同学的理想就是买兰博基尼,女同学的理想就是嫁豪门。
陈岩石:看见没有?就这样的新闻还有市场呢,这才多大岁数就嫁豪门,就买什么兰什么基尼。你看这山区的孩子,每天都得想着怎么吃饱饭,怎么为家里多搂点柴火。
侯亮平:叔叔,现在的中国呢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呢相差特别大。有些人住不起房,看不起病,读不起书,还死不起人,可有些暴富的人还喜欢炫富,这不是在社会的伤口上撒盐嘛!
陆亦可:这贫富差距太大带来的被剥削感,权力不受监控带来的不公平感,社会保障不足带来的不安全感,这老百姓能不浮躁吗?这社会风气很危险啊。
陈岩石老伴:哎,就这时候还有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出来炫富,他也真好意思!一点羞耻感也没有。想当初,我坐我自己家的车去上学,我都不好意思。我害怕,我怕人家骂我是剥削阶级。
小皮球:奶奶你家以前也有钱啊?
陈岩石:嘿,你奶奶当年那在上海,那是有名的大小姐,那时候比你大不了几岁吧,你奶奶偷偷地就从家里呀,偷出十根金条来,就参加革命了。
小皮球:金条?奶奶你拿金条做买卖是吧!
陈岩石:什么做买卖,那是无偿地捐给革命。
小皮球:奶奶你脑残呀!
侯亮平:哎哎,你才脑残呢,怎么跟奶奶说话的呀,吃!
小皮球:你说我奶奶,也不留几根金条给我。
陈岩石:哎呀,完了完了完了,你看见没有,奶奶做的事孙子都不认可了。
侯亮平:是啊,我们这些年拉,过多地强调了资本带来的变化和利益,全民崇拜资本英雄,从而忽略了它唯利是图的本性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
以上的对话实际上就是百姓这些年来内心里的真实感受,这到底是说明阶级没有固化,还是已经固化了呢?“侯亮平与陆亦可”看来比人民日报那个小编水平要高得多,简直是甩了几条大街。如果说没有阶级固化,那我们的党还喊什么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喊,不就是因为有两极分化嘛!为什么会有两极分化?不就是因为富人的资产阶级对穷人的无产阶级,围绕着改革成果的利益,而展开的阶级斗争的结果吗?正因为存在这个阶级斗争而出现了两极分化,又因为这个两极分化而造成了阶级固化,所以我们才要提出共同富裕。
怎样实现呢?最根本的方法还是使用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代表广大人民的无产阶级对少数的资产阶级进行反击。而“反腐整肃、回望初心”就是这样一种代表正义的阶级斗争手段来对抗资产阶级中最凶险地官僚资产阶级,不如此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就要遭受巨大损失与挫折,人民就会遭受更加深重地剥削与压迫。更为危险的是,这种危险局面势必还会被西方颜色革命势力所利用,从而将中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就是为打破这种不利于广大人民利益的阶级固化;所要进行“反腐整肃、回望初心”的根本所在,是实现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民族复兴的最为基本的手段,而这些所针对与展开的对象恰恰就是这种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固化。
因此,人民日报的“阶级固化不成立”论非常荒唐,甚至是一种颠覆,其客观上就是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对广大人民的又一次阶级斗争。或许这种批判有点上纲上线,但这毕竟是代表了人民日报,不严肃地批判就可能让这种笑话继续出现。记得2015年的1月,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在理论与现实中就非常有说服力,文章题为《人民日报:一些贫者从暂时贫困走向跨代贫穷》,该文无论是什么媒体都得以广泛的转载,也完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共鸣。这代表了一种向上的态度和力量,代表了共产党人的本色立场,因此这反而给予了人民群众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正如现在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不但没有引发不稳定的因素,反而更加因为暴露和鞭策了丑恶,而使得人民群众与党中央的团结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
最后建议 @人民日报,请把写《人民日报:一些贫者从暂时贫困走向跨代贫穷》这类文章作者的“易学习”们请回来吧,把那些个写“阶级固化”不成立的作者,以及通过审稿的小编“祁厅长”们,还是赶紧让他们回去种红薯,同意的点赞!
*备注*:广大网友看完本文后,感觉有理,诚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本博微信公众号由于开设不久才几百粉丝,微信战场当然不能少了我这个前线战士。“找寻好思想,传播正能量”本文原创首发蓝羽微信公众号“lyzh1226,蓝羽纵横”,欢迎关注并转载!
蓝羽
2017.4.14
相关文章
- 梁之:隐性腐败VS显性腐败--《人民的名义》的贵族倾向
- 孙佳山:《人民的名义》爆红背后的产业成因与传播逻辑
- 《人民的名义》寻求的是最大的市场公约数
- 人民的名义?名义上的人民!_亲历者告诉你:李达康是怎样变成孙连成和高育良的
- 张慧瑜:《人民的名义》与大众文化中的政治想象
- 《人民的名义》说明什么?
- 刘伯行:为什么要枪杀王文革?——略评大型政治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 《人民的名义》——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
- 《人民的名义》的成功毫无疑问
- 郭松民:“登徒子”高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