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混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个美好的愿望?
最近两年,官方提出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什么是“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层次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而作为微观层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则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
从宏观的层次来看,今天的中国,早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有经济资产总额占56%,外资经济占21%,国有经济占23%。所以,现在官方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指的是发展微观层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即“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而其中的重头戏就是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为什么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官方的正式说法,是为了“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这一问题,一些专家的解读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各有所长,我国国有企业多数规模庞大、总体实力雄厚、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民营企业则具有机制灵活、创新意识强等优势。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这既有助于二者在交融中取长补短、发挥更大优势,也有利于平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争论,通过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国民共进”、“公平竞争”,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大企业。
那么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呢?官方的说法主要是两条:
一是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并实行同股同权。
二是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作用,通过市场化方式,以公共服务、高新技术、生态环保、战略性产业为重点领域,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重组等多种方式,与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
近两年来,国内的许多媒体包括官方媒体,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好处是大讲特讲:什么“可以有效放大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充分发挥影响力,用1%带动99%”;什么“可以解决国有资产流动性差的问题,使国有资本更好地流动起来,在流动的过程中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什么“能加速国企市场化进程,使国有企业在内部管理运营时更好地与市场接轨,从而给国企注入新的动力”;什么“有利于打破垄断,使民营经济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更好地发展”,等等
尽管许多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说了不少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好处,可是人们仍然心存疑惑和担忧。全国广大民众最担心的是:国有资产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会不会流进少数人的“口袋”?
尽管中央提出了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外部监督机制,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等措施,来强化监督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但老百姓们还是放心不下。因为前些年的改革,有了那么多的前车之鉴,老百姓们已经是“一次次被忽悠,再也怕改革了”。
想当初,搞经济市场化改革、公有制企业减员增效和转制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项改革,官方也都说了很多好处。可是,搞经济市场化改革,一部分人早就富起来了,可先富的人越来越富,却始终不肯听邓小平的话去“帮后富”,弄得现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搞公有制企业减员增效和转制改革,成千上万的公有制企业被低价出售,变成了私人财产,并造成几千万的工人下岗失业。其它的改革,“教育改革,把学生家长逼疯;住房改革,把全家的口袋掏空;医疗改革,给老人提前送终”。尽管官方说这些都是“改革的阵痛”,可这“阵痛”也太痛了,痛得时间也太长了,特别是为什么“痛”得都是老百姓,而有些人却不“痛”?
所以,现在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家担心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完全是有道理的。
首先,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一些人来说是侵吞国有资产、“富了又富”的大好机会。这些年大量的事实说明,一些官员和企业主对城市改造和经济领域的改革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因为,这是他们发财的大好机会。现在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相关部门的一些官员和一些企业主来说,也是他们侵吞国有资产、“富了又富”的大好机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是产权交易,因此,对一般的老百姓来说,大家想买也买不起。可是对于那些掌握着相关权力的政府官员、国企高管以及他们的家人,还有如今中国的富人来说,则可以在这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大有作为”,大捞一把。你看看中国现在的富人,哪一个不是在这些年的改革中发财的?没有中国这些年的改革,他们能富起来吗?至于其中有多少是靠侵吞国有资产发财的,只有天晓得。
其次,在当今中国,政策往往斗不过“对策”,中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规定和措施很有可能落空。例如,对于廉政建设和国有资产管理,这三十多年中央开了多少会议,作了多少决定,发了多少文件和规定,可是,贪污受贿和侵吞国有资产的问题不仅没有禁绝,反而愈演愈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当今中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政策往往斗不过“对策”。有人说“民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创新意识强等优势”,这话说得不错,特别是一些奸商在对付国家和政府、拉拢腐蚀党政干部、侵吞国有资产方面,特别“机智”,特别“灵活”,“创新意识”也特别强。赖昌鑫有一句名言:“不怕当官的不爱钱和美色,只要他有爱好,就好办。”把这些年发生的成千上万的贪腐案件翻出来看看,一些奸商在对付国家和政府、拉拢腐蚀党政干部、侵吞国有资产方面,想出的计谋,使出的手段,绝对是让人看了目瞪口呆的!奸商们把一个个官员拉下水,然后他们内外勾结,“优势互补”,什么“人间奇迹”创造不出来?!在想“鬼点子”这方面,好人永远也不可能比坏人更“聪明”,这就是为什么政策往往斗不过“对策”的根本道理。
第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决定了私有化是其最终归宿。中国这些年实行的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基本着眼点和立足点是建立在“私欲无敌”这一判断之上的。这一判断认为:万众皆有私心,人们在为自己谋利益时最有积极性;要论经济效益,国有不如集体,集体不如私有,私有经济最有活力。因此,要调动全社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就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中国这些年实行的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正是按照这个基本思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先是推行包产到户、解散人民公社和鼓励个体经济发展,然后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再后来就是“抓大放小”,进行公有制企业转制改革,现在又开始向仅剩的国有企业开刀了。由此可见,中国这些年实行的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私有化是其最终的归宿。在这样一种大趋势中,所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还能办到吗?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呢?
综上所述,现在搞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很有可能又一次成为某些人侵吞和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不过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相关文章
- 国企改革:国有股转为优先股非常危险
- 岳峙:国企改革的风在往哪边吹?
- 昆仑岩:中央国企改革意见与天则所长盛洪的气急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