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吴建民先生遽而逝世,我深表痛惜! 吴建民先生遽而逝世,我深表痛惜!
吴建民先生遽而逝世,我深表痛惜!
史威
吴先生遽而逝世,我深为痛惜。痛惜于我有诸多问题须讨教于他,却永远地无法实现了。
我的问题,其中之一是:
邓小平先生在何时何地说过:韬光养晦至少还要管一百年?
这究竟是邓先生的话,还是吴先生借邓之名义,贩卖的私货?
当然,吴先生现在已经逝世,他已经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了。但是,这并不是说,这类问题就没有答案了,或者人们就找不到答案了。事实是,答案是有的,并且有据可查。容我一一道来。
就“韬光养晦”本身而言,它当然是一种谋略,属战术层次。作为一种“战术”性的谋略,在某些特定情势和条件下,是必要的,甚至可以称之为“高明”。例如,当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际,剩下的那个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唯一超级大国,正在虎视眈眈地寻找谁是它的主要对手的时候,中国采取“韬光养晦”之策,尽可能地避之,不使它把中国当作“主要对手”,是必要的和高明的。否则,在苏联解体之后,如果让美国紧接着就把中国当作主要对手,中国的处境将是非常不利的。正像刘备在“勉从虎穴暂栖身”的时候,尤其是曹操已经放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只能刻意“韬光养晦”,以保全自己。“战争的目的是保全自己,战胜敌人。”这无可指责。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像杨修那样锋芒毕露,刘备早就落得杨修同样下场了。但是,如果刘备从“虎穴”脱身以后,一直“韬光养晦”下去,一百年都不动摇,叫阿斗也接着这么干,不敢亮出“旗帜”(“匡复汉室”),不敢与曹魏针锋相对地斗争,不敢放手发展、建立、巩固自己的根据地,那刘备就不是英雄而是和阿斗一样的窝囊废了。必须说明,把“韬光养晦”提升到战略高度,公开扬言“韬光养晦一百年”者,不是邓小平的原意。邓小平的原意究竟是什么,何新先生在《邓小平晚年的政治遗言》一文中是这样说的:
我有一位尊敬的兄长,退休前原是一位参赞核心枢要的学者,故有机会阅读晚年邓小平(1992年后)未曾发表的全部谈话记录。他说邓晚年谈话中曾谈到:
1 让一部分人先富只是改变普遍贫穷的手段,最终目标还是要实现社会主义下的共同富裕。因此,中国将来应当着重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2 韬光养晦是战术不是战略。始终不要忘记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对手。
(还说:我对美国就讲过不少的硬话。)
3 领导人要了解历史。
——见何新先生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hexinbbs)
由此可见,所谓“韬光养晦至少还要管一百年”,实质是把“韬光养晦”提升到战略高度,是直接违反邓小平原意,是吴先生对邓小平关于“韬光养晦”的论述的明目张胆的篡改。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所谓“至少还要管一百年”这种言词的口气。这种话,即使是出自“大人物”之口,也要慎之又慎,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脱口而出的。众所周知,邓小平是讲过“一百年不动摇”这个话,那是对中共“党的基本路线”而言的。而这个“基本路线”,是经过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全体、中央全会以至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才确定下来的。总之,作为“一百年不动摇”一类的大政方针,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脱口而出的。请问,吴先生既没有邓小平的原话做根据;岂可根据自己的意思随意发挥?特别是像“至少还要管一百年”这样需要慎之又慎的战略性大政方针,作为中共党员,没有经过必要层级党组织集体讨论通过,就随随便便、脱口而出的?这样讲,是不是太狂妄了?!
吴先生的达至极端的狂妄,绝不止上述一端。让我们再举一例。
今年3月30日下午,他在外交学院演讲时讲到:“59(年)、60(年)、61(年),饥荒了,死多少人啊。根据国家统计,在这之前每年增加一千万,这几年不仅没有增长,还减少了一千多万。”他十分明确地说,这主要是“毛主席头脑发热”造成的。他这番话,除了没有粗口,意思和毕福剑先生的“可把我们坑苦了”并无二致。他那种颐指气使的口气所表现出来的狂妄,真是令人不寒而栗!可惜他已经去世了。不然,我们真应该拿着孙经先教授的论文和戚本禹的《回忆录》当面向他讨教的!
更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个如此狂妄的人物,竟然还有人肉麻地吹捧他“有魅力”!呜乎,这是当今社会“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又一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