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被忽悠多年的“叶剑英参加元帅授衔仪式”——真实的历史往往被真实的虚构所掩盖

火烧 2011-05-2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揭露叶剑英未参加1955年元帅授衔仪式,指出相关故事为虚构,真实历史被掩盖。同时质疑周恩来、刘少奇等人的辞帅情节真实性,强调历史真相需考证。
被忽悠多年的“叶剑英参加元帅授衔仪式”

――真实的历史往往被真实的虚构所掩盖



张雄文



有一个被写进所谓的正史,且广为人知的故事:



1955年下午6时半,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授勋典礼在军乐《胜利进行曲》的旋律中完毕。

在怀仁堂的休息室里,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追溯着历史。

“元帅阁下,”陈毅问贺龙,“当初你在南昌问叶挺打响第一枪时,可曾想到要当元帅?”

“元帅?”贺龙用手把胡子一摸,“我连这是第一枪都没想到,我只想怎么打好这一枪。”

叶剑英问陈毅:“要是叶军长还健在,贵军就出两个元帅,不是吗?”

“不!”陈毅爽朗的笑声中带着严肃的口气,“要是他还健在,我就把这元帅的桂冠奉送给他。那时,在十大元帅中就有两个叶帅倒是真的。”

当周恩来走向元帅们时,陈毅故意向他敬了军礼:“周副主席?”

叶剑英则叫周恩来:“我们的总参谋长。”

贺龙纠正说:“他应是未授军衔的元帅。,”

周恩来听了,仰天大笑,摆手道:“不,不,我只是政府的一个工作人员,为诸位元帅当后勤。”(作者:欧阳青,《党史博览》2005/9)


这个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多年前见诸各类正规出版物,成为元帅授衔仪式期间经典的一瞬,也成为人们印象极深且至今津津乐道的话题。早年见到这篇文字的内容,我对贺龙的坦诚,陈毅的谦逊,周恩来的宽厚由衷敬服。却不想这是一篇纯粹闭门造车,瞎掰出来的文章,忽悠了人们多少年!

据《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内幕》披露:



1955年首次授衔中的10位元帅中,林彪、刘伯承、叶剑英三人未能参加授衔仪式。当时,林彪在青岛养病;刘伯承在南京因军事学院工作繁忙而未能参加;叶剑英在大连正准备由其担任指导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演习。



另据《光彩的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军衔制实录》一书记载:



另外郑文翰(原军事科学院院长)还讲了,授衔时只有7位元帅参加了仪式,林彪、刘伯承、叶剑英没有参加。一开始,我们还以为首长给弄错了,因为各种书上只写了林彪、刘伯承在青岛养病,没有参加授衔,没有人提过叶剑英也没有参加授衔的事。我们为此查阅了画册、书籍和影视资料,画册和影视资料中找不到叶剑英在场的证据,而书中却写着参加授衔的元帅有叶剑英。这个问题在我们采访邓华的夫人李玉芝后得到了解决。李玉芝给我们讲述了邓华随叶剑英筹备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的故事,他们两人都没有参加中南海的授衔仪式,军衔和勋章是以后有人给送去的。



叶剑英没有参加元帅授衔仪式,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被某位大家妙笔发挥,竟与陈毅、周恩来在仪式期间谈笑自若,也使陈毅“要是他还健在,我就把这元帅的桂冠奉送给他”的“大度、谦逊”风格更加名扬天下!



作者如此妙才着实令人佩服,菜刀英雄贺龙、半吊子棋手兼诗人陈毅辈的光辉形象大多就是这样来的。只是他就不曾想过,虽然作品能出版,可以欺骗世人于一时,真实的历史却又怎能不被披露,人们总会知道有真相的一天?他大概从资料上得知,十位元帅除林彪、刘伯承外,有八位参加了仪式,其余则一无所知,于是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比照叶剑英、贺龙、陈毅等人概念化的光辉形象,顺手写了下去,顺便还想当然地让他们提到叶挺。若非叶剑英一事出了纰漏,事实终究被披露,以上诸人的话语、神情恐怕将作为正史永远流芳千古了。



由此可知,早被当作正史的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有声有色辞帅一事,也大为可疑,极有可能是御用人士想当然的杜撰。原文如下:



(1955年8月某天)彭德怀首先把这次授衔工作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接下来大家再一次提出要给毛泽东授予大元帅军衔,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授予元帅军衔的主张,并说明这是全体工作人员的一致意见。



毛泽东听了摆摆手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毛泽东说完了这些话,看了看刘少奇说:“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应是元帅。你也应该评嘛!”刘少奇摇头:“我不要评了。”毛泽东又转而去问周恩来和邓小平: “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周恩来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泽东又问当时在场的那几位被列入大将名单、但已转业到地方工作的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他们也纷纷表示不要评了。



这一情节也有声有色,广为流传,成为正史。但历史上的某天竟这么巧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不授衔的人员均在场?莫非集体上访,找毛泽东强烈要求授衔来了?查查这些人的年谱,恐怕没有这么巧遇的一天!即使是党代会、人代会也如此,以上诸人也恐怕不会在某个休息时间集中到一块!



这段文字也是八十年代,上面某位人物正当红的时候出台的。就元帅而言,出发点自然不在为周、刘正名,而是为捧最后那位。因为在官方出版物中得以记载,此一情节便成为了经典的正史。倒是后来李银桥回忆中南海讨论粟裕元帅军衔一事,因某种贬粟的阴暗心理,却遭诸多人士怀疑。其实,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辞帅何尝有原始记录?也不过是传闻记载而已。只有罗荣桓有辞帅的书信存世,倒是确实可以为证的。而事实上,比照“领导战役军团作战,建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的授衔标准,以罗荣桓的战功和解放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在苏联病休一年,他的辞帅也在情理之中,并非谦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