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老正义·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帛书甲本: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捆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见它跟看不见一样(以神会其中),名叫夷;听到它跟听不到一样(以洞察其情),名叫希;把弄它跟摸不着一样(以贞知其状),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与本质不能穷究,混然一体则同于“道”。混然一体之上是不明朗的虚无,混然一体之下才是不隐昧的实有之器。天地之间、看见的看不见的、听到的听不到的、摸到的摸不到的万事万物连绵不断不可名状,生生灭灭终会回到看不见之虚无的道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物体形象的形象,叫它“惚恍”。迎面上去看不见它的起始,跟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结束。把持着早已存在的“道”,用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知道远古的起始,叫做“道”的纲纪。
【释文·附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不见”有三种情况:一是老子说的“视之不见”,如庖丁解牛三年后不见全牛;二是不懂、看见跟没看见一样,如黄石公所说:“弃玉拾石者盲”,再如:龟纹只有卜师才知道其含意,常人见之若无;三是在可视可闻可触摸的范围内根本就没有,自然不见。传统都是按第三种情况译的,经典之意若是如此,不是连卜师也不如了吗?在《道德经》中,“不见”(在四章中)出现了五次。比如第三十五章:“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第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两处的“不见”都是不见其形以明其中之情状,无之以为用么,与第三章中“不见可欲”之“不见”是一个意思:不是没看见“可欲”之物,而是视之若无,以保持内心清静之本明。若庖丁解牛学道三年不见全牛。也就是:视之不见物利,反见宗用。第十一章不是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吗。
见者视也,视之不见即视之不视(一有一无),也就是“看见它跟看不见一样”,意思是不管看见与否,都不能影响自我本真的虚明清静以应物,与传统的译解不同,传统大都译为“看它看不见”,尽管四字之差,其意相去甚远。犹如庖丁解牛,初学解牛所见皆全牛,三年后所见之牛皆非全牛;“视之”犹如“初学解牛所见之全牛”,“不见”犹如“三年后所见之牛皆非全牛”。三年后所见之牛不是全牛,那是什么?谁能说不是“解牛之道”?明明是牛怎么能“看它看不见”呢,故当理解为“看见它跟看不见一样”,看见了实体跟没看见实体一样是“知道”了,在没看见实体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实体的精髓、宗用,是看到了“形而上”的筋腱有隙而游刃无厚,故游刃有余。
听之不闻,当然是“听到它跟听不到一样”,那么听到的是什么?不是有个成语叫“弦外之音”吗,还有一个俗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道人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比喻了,还有个故事,是希特勒对高他一头的高个将军说的一句话:“如果你不服从我的命令,我就消除这个差别”。
搏之不得,当然是“把弄它跟摸不着一样”,这里有摸得着的也有摸不着的,都跟摸不着一样。听说过瞎子的揣骨相法吗,瞎子给人揣骨算命,他摸的是人的骨头吗?在别人看来,瞎子摸的就是人的骨头,而瞎子本人是不会这样认为的,因为他摸着的和把弄的是人的过去和未来。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即是同于道的法门,又是道的精与华之统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其上是无,其下是有,“其”就是代表“上下”一体的。《周易·系辞》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老夫子说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译:“乾坤以阴阳爻的形式遍布八卦之中而排列成卦,则‘易道’之理就在阴阳爻的变化中确立了。乾阳坤阴毁灭了,则没有什么可以表达“易道”之理的了。‘易道’之理无法表达,乾阳坤阴变化之理就因无法表达而息灭(当然只是因道理息灭而失传,并非乾坤真的息灭了)。所以说,形而上者称谓道,形而下者称谓器”。乾象征天是纯阳,坤象征地是纯阴,乾坤就是所谓的“道”之器,乾坤是其余六卦之父母,因乾坤是纯阳纯阴卦故又象征阴阳,而其余六卦又是阴阳的“组合”,所以八卦都是一阴一阳变化的结果,能象征万物,也表明了“道”的无处不在,所以“形而上者”就是指“一阴一阳”(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下者”就是天地万物(盛“道”之器)。所以“其上不皦”意思是“道是看不见不明朗的”,“其下不昧”意思是“作为盛道之器的天地(乾坤)万物是看得见的。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天地之间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连绵不断不可名状,生生灭灭终会回归于无物之状的道态,这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叫做“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关尹子曰:“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万里而不穷也。夫何故?水无源无归。圣人之道,本无首,末无尾,所以应物不穷。”道犹无源之水,无源亦无归。道隐于天地万物之中,天地万物的开始就无法考证,故称迎之不见其首;天地万物的发展永无休止也无法考证,故称随之不见其后。道自始至终都隐于天地万物的生生灭灭之中永无休止,所以只有执古之道,才能驾驭今天发生的事情,如老子所说“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第四十三章)。故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纪者纲要也。
写于2008年11月21日定稿于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相关文章
- 释老正义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 释老正义·第七十六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释老正义·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 释老正义·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 释老正义·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 释老正义·出生入死
- 《释老正义·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 释老正义·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 《释老正义·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