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释老正义·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

火烧 2014-12-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解析老子《释老正义·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探讨道的层次与百姓态度,结合帛书甲本与王弼本,分析‘太上’与‘道’的关系,强调道法自然与百姓自然归宿。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帛书甲本: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译文】道,在下知道它是客观存在的;其次,有的人亲近并赞美它;其次,有的人畏惧(违背)它(而遭到惩罚);其次,有的人(不相信它而)轻侮它。有的人对它的诚信不足,有的人根本就不相信它的存在。犹豫啊谈经说道要慎重。修道成功了得道了,老百姓都说“我自然”。

  【释文·附说】“太上下知有之”此句帛书甲乙本均作:“大上下知有之”。《康熙字典》“太,《說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經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極、大初、大素、大室、大□(玄字去最下面的点)、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如果把“太”作“大”讲,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周易》曰:“太极者道也”。所以,有人这样断句,“大,上下知有之”,意思是:道,上下都知道它的存在。如果这样解释的话,上面的下面的都知道“道”是客观存在的了,那么就与后面的“其次,侮之”相矛盾了。既然上下皆知“道”的存在,怎么还会有人“轻侮”它呢?下面就几种流传的解释一一分析如下:

  王弼本解释说:“太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这种解释有个明显的错误,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在天地人之上,“道”的上面什么也没有,只是自身的自然而然,可见“道”才是最上面的,说“大人在上”就有明显的不足。所以“太上”当指“道”或按“太上”与“其次”连用当作“首先”讲(不管如何讲,解释出的句意一致,且看下文)。“太”与“大”通,“大”作“太” 讲,那么甲乙本:“大上”亦当指“道”。《康熙字典》“上: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又《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当以“太上”为准。

  憨山大师解释说:“此言上古无知无识,故不言而信。其次有知有识,故欺伪日生。老子因见世道日衰,想复太古之治也。大上下知有之者,谓上古洪荒之世,其民浑然无伪,与道为一,全不知有。既而混沌日凿,与道为二,故知有之。是时虽知有,犹未离道,故知而不亲。其世再下,民去道渐疏,始有亲之之意。是时虽知道之可亲,但亲于道,而人欲未流,尚无是非毁誉之事。其世再下,而人欲横流,盗贼之行日生。”这段话附会得看似不错,却不是老子原文之意。说:“老子因见世道日衰,想复太古之治也”,更是胡说八道。太古之道与老子之道何异?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五章)。又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七章)。老子在此两章节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天地之道犹如风箱,而人、草木及万物犹如风箱中的风,都是过客,循环无端。唯有天地之道,因不自生而不变(长生)。这就是:自古及今,道虽不变而法却万殊。故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第三十九章)。看来明代高僧憨山大师释德清,既接受了孔夫子的“克己复礼”又接受了老子的“道”,只是在此处的解释尚有欠缺。

  河上公本解释说:“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纯是胡说八道。“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这是质朴吗?历史上有这样的容许不臣之臣存在的君主吗?无道之君必生不臣之事,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违道者岂有不灭之理。

  陈鼓应先生在注释“太上”时引用了,“魏策:「故为王计:太上,伐秦;其次,賓秦;其次,坚约而详讲与国,无相离也。」谓最好伐秦也。襄二十四年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谓最上,有立德者也。吕覽孟秋纪禁塞:「凡救守者,太上,以说;其次,以兵。」谓救守者,最好,以说也。有始覽谨听:「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谓最好,知之也。…皆其证也。此文「太上」亦谓最好,系就世道升降之程度而言,犹谓最好之世也。”陈鼓应先生的引证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对“最好”的曲解上,根据引证我们就能看出来,这里把“太上”作“最好”讲也好,作“至上”、“上策”讲也罢,终究是个次第,并不能把“最好”与其文字联系其来,解释为“最好的世代”。牵强得太明显了吧。如果把“太上…其次…其次…其次…”当作次序讲,那么在“太上…其次…其次…其次…”之前必有密切相关的文字内容。本章句首为“太上”,也只能说明本章与上一章(第十六章)密切相关,“下知有之”必然是指第十六章文末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而第十六章末几句却是在讲“道”。所以“太上,下知有之”当解释为:首先,我知道“道”是存在的。以与第十六章所讲之“道”衔接。很明显,曲解“太上”为“最好”的次序意思为“最好”的本意是不妥当的。而且陈鼓应先生还依据吴澄本等改“下”为“不”就更加离谱。

  且看陈鼓应先生对改“下”为“不”的注释:“不知有之:人民不知道有君主的存在。「不」字王弼本作「下」。吴澄本、明太祖本、焦竑本、鄧锜本、潘静观本、周如砥本都作「不」。本章最后一句:「百姓皆谓我自然。」就是「不知有之」(人民不知道有帝力)的一个说明。作「不知」意义较为深长。所以据吴澄本改「下」为「不」。”道人有四个理由,来说明改「下」为「不」的错误。其一,吴澄生于1249年卒于1333年较王弼(226—249)晚近千年,其余所列皆如此,以此为据改「下」为「不」,确实不妥当。其二,改“下”为“不”,把“太上”当作“最好”解,这两句就成了:“最好的时代,人民根本不感到统治者的存在”或“最好的领导者,下面的人们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以迎合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却不知道这种译解的意思已经违了“道”。老道黄石公说:“轻上生罪,侮下无亲”(素书·安礼章第六),“不轻上不侮下”这才是“道”理;“当兵”的都“感觉不到”领导的存在,各行其是目无领导有不“生罪”的吗?和谐社会还怎么和谐?孔子曰:“知其先后几近道矣”。不知上下,如何先后?别说“几近道”了,恐怕是背道而驰吧。与老子的“君子居则贵左”(第三十一章,意思是:君子平时贵在谦让)的思想也是相悖的。感觉不到领导的存在,集体做事各行其是,不知礼让,不就乱套了吗?就是盖个房子,一样的砖也有个先后问题,也有个做基础做墙顶的问题不是?其三,改“下”为“不”是对“无为而治”的曲解。“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作为,而是“不先物为”(《通玄真经》),“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百姓才能“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第七十二章)。其四,陈鼓应先生说:“本章最后一句:「百姓皆谓我自然。」就是「不知有之」(人民不知道有帝力)的一个说明。”也是错误的。老子曰:“不敢为天下先”,其实这句话的本意就是:不敢先天下而为之。与《通玄真经》中老子所说的“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是一致的。只有“因物相然”才能 “不易自然”,可见“百姓皆谓我自然”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并不是陈鼓应先生所说的“不知有之”(人民不知道有帝力)的结果。“不知有之”,如何“因物相然”?没有“因物相然”,如何“不易自然”?哪来“百姓皆谓我自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作如下结论。把“太上…其次…其次…其次…”作为次序讲时,有三种情况:首先是上中下策的次序;其次是先后的次序;再次是讲话的先后次序,而所讲内容却是平行的,而没有先后的次序。本章“太上…其次…其次…其次…”就是后者,是说话的次序,在内容上是同时存在的现象。讲的是同一时代人们对“道”的不同认识。

  “太上”的本意是“至高无上”,如“太上老君”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老君”。只有当“太上”与“其次”连用时才有表示次第的意思。作为讲话,省略“首先”直接用“其次”来分层次,也是常有的事,况且《道德经》本来就是关尹子等人对老子讲经作的记录。所以,把“太上”解释为“道”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在“太上”处另立了章节。这样的解释与前面“太上”与“其次”连用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

  太上:指至高无上的道。下:是老子自我称谓的谦词。侮:污蔑。“太上”是“道”的别名称。句意是:道,我知道“道”(太上)是客观存在的。

  本章连用三个“其次”,是说话的先后次序。本章老子以说话的形式,说明当时的老百姓对“道”的不同看法,所有的“其次…”没有递进关系,是同时存在的不同看法的平行关系。甲乙本中的“其下母之”,当是“侮之”。

  有赞美“道”的,有畏惧“道”的,有轻侮“道”的(还有笑话“道”的),谈“道”能不谨慎吗?人言可畏啊。

  “功成事遂”。甲乙本为“成功遂事”,意思是不同的,甲乙本句意是:成功与否跟符合事物道性的程度有关。当以通行本为准,才能与“百姓谓我自然”相匹配。

  写于2008年12月3日定稿于2013年12月15日星期日

相关文章

  • 《释老正义·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