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释老正义·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

火烧 2014-10-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解析老子第六十七章核心思想,强调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重要性,阐述道家思想中以柔克刚、以慈卫道的智慧,适合对道家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帛书甲本: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细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译文都对我说:“天下之大,大而无形象”。正是因为“天下”大,所以才没有形象。若说有形象,就是从细小一点一滴的长久积累起来的。我始终坚持三条,以保“大而无形小而无疆”之道。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坚守“慈爱”才能勇者无敌;“贵生聚敛厚积薄发”其用才能广大;不敢先天下而为之,所以才能成就大器大事且长久。现在的人舍弃慈爱专事逞勇残暴;舍弃“后天下之乐而乐”追求“先天下之利而利”;必死之道啊!以慈爱之心,征战必胜,守城必固。天将要建树它,随之而来的就是以慈爱援衞(卫)它。

【释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久矣其细也夫!”。帛书甲本前面的字丢失只有:“…夫唯□故不宵。若宵,细久矣。”乙本为:“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王弼解释曰:“久矣其细,犹曰其细久矣。肖则失其所以为大矣,故曰‘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王弼的解释与帛书甲本吻合(由此可见三种版本都是听经的笔记),非常正确,只是后人并没有理解。以甲为主乙本为辅,这段话的意思是:都对我说:“天下大”(乙本),大而没有形象。因为它大,所以才没有形象。若说它有形象,就是从细小一点一滴的长久积累起来的。这样解释的理由:第一、老子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四一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道比天地还要大,只要能解释清“天地大而无形”就够了。第二、原文“天下”指天下所有的万事万物,有谁能说出它的形象?也许你见博识广能把毕生的见闻形象地写出来,但能写全天下万事万物吗?能以“一言以蔽之”吗?只能说:天下之大是从细小积累起来的。只能从“大”是怎么形成的说起。圣人法天地之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物虽虎变,道则鳖行。天地虽大,但它也是从一阴一阳开始一阴一阳的积累形成的,孔夫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段文字与下文联系紧密,不象陈鼓应先生在《老子註译及评介》的注解(一)中所说的:“本章谈慈,这一段和下文的意义毫不相应,显然是他章错简。”把“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译作“如果它像的话,早就渺小了”,完全悖解了经义。

范应元老道解释说:“肖,类也。大字、肖字绝句。老氏未尝自大也。盖以道自重,而天下莫能知之。故谓其大而似不类众人也。因自述时人之语,而答之曰:夫惟大,故似不类众人。若类众人,则及其久矣,亦细也夫。”纯是一派胡言。关尹子曰:“圣人不异众人,特物不能拘尔。”怎么能“不类众人”?

苏辙的解释还有点意思:“夫道旷然无形颓然无名,克徧万物而与物无一相似,此其所以为大也。若似于物则亦一物耳,而何足大哉。”不足之处是没有解全。

《说文》“肖,骨肉相似也”。故译为“形象”。河上公说“肖,善也”是引深意思,又说“佯愚似不肖”,这就不“对头”了。“道”是不分“善恶”的,分“善恶”则“阴阳”出,“阴阳”出则万象俱生,万象俱生则有“生灭”,而“道”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形象大的东西,一眼是看不到全貌的,都是从细小处着眼才看到了局部的形象,看久了,把细处的形象积累起来,就在脑海中形成了整体形象”。按照通行本,句意是:天下人都说:“我道之大,大得看不到它的全貌”。正是因为“道”大,所以才看不到它的整体形象。若说有形象,那就是长久地从细处看(或者:若说它有形象,就是从细小一点一滴的长久积累起来的)。其实三个版本的意思基本一致。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甲本:“我恒有三,葆之,一曰慈,二曰俭”后面缺字。乙本为:“我恒有三保(左王右呆),市而保(左王右呆)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种版本意思基本一致。

前文说了:“大”若有形象就是长久地由细小积累起来的。圣人效法天地之道,当然要“俭”了,节俭才能积累财富,积累了财富才能应用有余,节俭了语言才能“希言自然”“不言而善应”;对用来养身安身之物事的珍惜而不轻易浪费物事,才能称得上“节俭”;这是对“治人事天莫若啬”(第五十九章)的推广。“慈”也是这个道理。“慈”就是仁慈、爱惜;对人的爱惜就会布施,“常善救人救物,无弃人弃物”,“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八十一章);对物的爱惜就是节俭(不会把节俭理解成抠门吧,守中之道大矣);对“精气神”的爱惜就是生而不轻施。这就是老子教我们的“无执故无失”的道理,怎么能执着于一端呢?执着于一端焉有不被物拘之理?小时候练武,师傅说:一式不打人。又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岂能是“执”者所能理解的。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也很经典,流传也很广泛,多解释为: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不敢做与天下人争先取利的事等。然而经典的意思并非如此。老子曰:“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通玄真经》。“不敢为天下先”即是“不先物为”,就是“后其身而身先”之道。为什么“不先物为”“不敢为天下先”呢?无为以观察天下物性人性,以达到“无不为”的所为“不易自然也”“因物(性)相然也”。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第一章)。这是对“无之以为用”所做的功课。这不是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的道理所在吗?《道德经》不敢为天下先,而实则是天下先。不然老子怎么说:“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呢?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甲本为:“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乙本与通行本相同,三个版本意思基本一致。“仁慈”的人才会有怜悯之心,老子说:“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不正是:能上下体恤,爱国爱民的人才是最勇敢的吗?在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解放军官兵平等,士兵都知道为什么打仗,宋希廉在他的《鹰犬大将军》一书中就这么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就是最勇敢的,最可爱的,因为他们爱国爱家,打仗也是为了保家卫国。“节俭”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节俭财富才能聚积,只有财富聚积才能广用,只有把小事易事聚积起来才能成就大事。只有“不敢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治”,才能成大器成大事而且长久。所以“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陈鼓应先生解释为:“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并注解‘器长’为:万物的首长”。这是什么逻辑?冲锋陷阵也要在天下人的后面吗?那不就是“坐黄包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了吗?

王弼解释曰:“唯后外其身,为物所归,然后乃能立成器为天下利,为物之长也”。看来后人理解的错误源头在这啊。“后外其身,为物所归”就是错误的,“万物复归根本”是指归于道。哪有归于人的?“为物之长也”就更不用说了。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甲本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女以慈垣之”。乙本为:“夫慈以单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康熙字典》垣:《釋名》援也;人所依阻,以爲援衞也。《说文》如:从随也。从慈爱的角度着手,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上天也会建树他,随之而来的就是以慈爱护卫他。

这段话告诉我们: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有为人民战争才能成功。八年抗日胜利后,国民党与我党在东三省的争夺战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国民党是越打越少且无兵源,而我军则是越打越多,而且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土改成果踊跃参军。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

附说】天下之大,究竟有多大?它能包容“慈勇、俭广、后而成事久长”之道,而世人皆舍本逐末,舍慈、俭、后而追逐勇、广、久长,舍因逐果,种豆而望求得瓜,哪有这样的道理?岂不是取死之道。老子总结出了这三条宝言,以求取天下之大,而从细小处作起为长久打算。

在第六十三章中,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之大,大而无形,要想了解天下必然从细小处着手,才能成事长久。

再比如第四十九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里的“歙歙焉”与“将欲歙之,必故张之”(第三十六章)意思是一致的,“歙歙焉”就是把翅膀反复的收起来,不做“歙之张之”的动作,怎么能“歙歙焉”?能“一歙一张”才能“为天下浑其心”。“大小多少”有什么区别吗?大积诸小而成,多积诸少而得。“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这里的解说与通行本不同,同道须细细品味,方知其中之味。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就是“久矣其细也夫”的细小处。大勇出于慈,广用出于俭,长久在于不敢为天下先。“后其身而身先”(第七章)“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六十六章)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写于2009923日定稿于2013815日星期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