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文学奖,如今已成为权贵者的了

火烧 2011-08-10 00:00:00 网友时评 1028
文章指出文学奖已成为权贵者掌控的工具,评奖过程存在利益交换,反映权贵文化对文学领域的侵蚀。同时批评文学奖作为社会要素分配的一部分,导致资源分配不公。

文学奖,如今已成为权贵者的了


  
  今日的新民晚报披露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日前公布了第一轮投票结果,81部作品进入下一轮评选。而列前十名的有八人是省级的作协主席、副主席,而能与他们可齐名的除了文坛大腕,还能有谁。当然,接下来投票变数更大,手法更巧妙。一般人自然搞不机密这个高素质圈子的人。
  
  每当学校评审教授时,有校级干部也参与评审。俺很开明的,校级干部就别评审了,自从升为校级起,自然认定为教授就行了,没有再必要“脱裤子放屁”的。脱裤子要献丑,评审时也一样丑态百出的。人性化一点,干部当到这份上,职称自动晋升就是了,还评个什么劲?许多老师对俺说法,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要给还是要有原则的给?俺说,别“原则”。换个说法叫“需要”行不,工作“需要”,懂吗?既然是什么“需要”,就不会存在“拿原则作交易”,后一个很可怕,懂吗?所以,损失几个名额,关怀一下领导,总比“拿原则作交易”强得多吧?“既做婊子又立牌坊”这可不好啊!当然,这也会有问题,但如今问题成堆,也不差这个问题喽。旁人除了苦笑还能说啥?这叫“无可奈何花落去”…
  
  “奖”也好,“职称”也罢,问题是它已经成为社会的“要素”。而这类“要素”在以“要素分配”的经济社会里,还带来“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国外没那么抱着“终身享用”的“要素”。而促使来来回回“享用”的,就是恰恰就是权贵文化。既然是“要素”,所以“拉大旗作虎皮”的大有人在,比如前段时间的评选“共和国脊梁奖”啥的……
  
  关于“文学”,也总觉得隔得很遥远,是两个人把它拉远了,一个是作者,一个是读者。事实上“茅盾文学奖”是在“伤痕文学”思潮基础上诞生的。“伤痕”却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如今个个“富得流油”,但嘴里还是一个劲的“伤痕着”……事实上几乎没有一个民族的“精英”对“曾经的伤痕”如此耿耿于怀,所以中国目前的“精英”须打上引号,须对所谓的“伤痕”也该有点反思。
  
  现在,从各类“代表”什么的,还有几多过去年代的“工农兵”形象呢?其实如今的“文艺作品”、“文化舞台”也就一目了然了。那么这种“文化特质”的时期,还能维系多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