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有猫腻
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什么猫儿腻?2000年10月18日,人民网发了一篇专稿,《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违背了诺贝尔遗嘱》,披露:
“据报导,获奖作品基本上没有在中文市场发行,而只是作者好友把中文稿件翻译成外文,送到相识的诺贝尔评选人的手里做进一步翻译润色。”“评选,只有一个懂中文的院士参与,而且,据报导,这位院士跟被评选作品和作者都有个人关系。”
网友白马在新浪网他的博客中说:
“漓江出版社于2000年11月出版了高行健的《灵山》、《一个人的圣经》”。证明得奖的得奖两本书,是高得奖后才在中国发行。
2000年11月15日东方网的文章《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爆出大丑闻》披露:
在无耻的个人利益和获奖的中国无名小卒之间有一个不知羞愧的戈兰•马尔姆奎斯特(马悦然)。他是瑞典文学院成员,在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过程中,他的所作所为已经使这座世界上最神圣的文学殿堂蒙羞。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作为斯德哥尔摩大学一名退休的中国语言文学教授,马尔姆奎斯特恰巧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作品的译者。他还是高行健在获奖名单公开之前从瑞典的一家出版社转到另一家出版社的中间人。
长达9个月的对诺贝尔奖这一最高文学奖项的评审应该是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马尔姆奎斯特坚持说,他没有打破瑞典文学院的保密誓言,把高介绍给一位出版界的朋友也没有什么不对。在否认有任何不轨行为的同时,马尔姆奎斯特承认,是他建议高把作品《灵山》拿给斯德哥尔摩大西洋出版社的彼得松看,同时马尔姆奎斯特也设法把他自己的译著权从出版高行健作品的论坛出版社转移到大西洋出版社。
小小瑞典出版界一直以能够推出最好的文学作品而自豪,因此,这些幕后操纵行为引起不满。这一丑闻也在国际上引起争议。上周,文化界人士在法兰克福图书节上谴责马尔姆奎斯特的行为是自私和违反职业道德的,它破坏了这所著名文学院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誉。
曾经在纽约做过出版商的德国文化部长瑙曼说:
“马尔姆奎斯特给瑞典文学院的名誉带来了沉重打击。瑞典文学院的古怪决定总是令人恼火。但这种古怪和商业利益的结合使整个文学院都威信扫地。”
论坛出版社公共关系负责人埃尔德等人指出,一系列令人怀疑的巧合是道德准则遭到破坏的证据。论坛出版社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几天接到彼得松的信,说大西洋出版社已经根据作者7月6日写给论坛出版社的一封信接管了高行健作品的发行权,而论坛出版社却从未接到过这封信。瑞典文学院公开表示,今年的评审结果没有任何不当。但是,在这所神圣学院之外的人坚持认为,马尔姆奎斯特和其他因私利而破坏瑞典文学院名誉的人很可能在学院内遭到谴责。
——这就是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猫儿腻。
从猫儿腻中我们看到:评奖人,得奖人都很卑鄙!
2018年9月12日星期三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