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唱歌跳舞是素质,种地放羊不是?——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语词所构筑的世界,常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新词搞得一头雾水,待明白之后,不禁哑然失笑:这不就是某某意思吗?干嘛非要造个新词来忽悠?一向善于制造新词的一经济学重镇最近也反感起新词来,质问:国家养只会“造词”的专家有什么用?不错,整词造词是黔驴之技,最后的一踢更加暴露出内心的空虚。 那是障眼法、烟雾弹,我们要去障,拨开云雾见青天。我曾经多次说过也仍坚持认为,谈论一个话题,要清楚我们谈论的到底是什么,不能在起点上有争议,这是前提和基础。
这里还是来谈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也是近十来年冒出的一个新词。 曾在一篇文章里谈过,再继续谈,没说清的说说清,尽量避免重复,但为保证完整性仍有部分重复。
教育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是从教育范围来说的。 而我们一谈教育,潜意识里指的就是学校教育,这就把教育问题窄化了。接着又指向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分类要有标准,不能乱,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呢?不得而知。从它们的所指来看——翻查《教育大辞典》、《世界教育辞典》等教育类辞书,没有发现“素质教育”的条目。 《现代汉语词典》有,解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试教育是“以单纯培养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有交叉有重叠,有对立有统一。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立人”,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说:“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陶行知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如果在这上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提法实在没有什么必要,素质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而应试教育就不是教育,不是教育何来应试?一定说要有,对应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更恰当些。没有哪个学校(包括私立学校)公开宣称办学就是为了应试,总要讲讲冠冕堂皇高大上的词儿;尽管考试很频繁,考得学生昏天昏地。
应试教育之名应该就是这么得来的。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其后考试逐步被强化,愈演愈烈,之惨烈被形容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但考试只是作为一种选拔人的手段,不是目的,培养人才是目的。退一步讲,承认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划分,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应试?考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文化课就是应试,而考游泳、篮球、足球、绘画、唱歌、跳舞、弹钢琴、吹笛子、拉二胡等文体项目就是素质?——只是考试的内容不同罢了。这样来看,美国教育也是应试教育,而非传说中的、国人言必称的素质教育。
说美国学习轻松,那是指公立学校、穷人家的孩子而言,私立学校、富人家的小孩也一点不轻松。放学之后,当黑人小孩穷人家小孩在街上玩的时候,富人家小孩如同中国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忙着上绘画、唱歌、跳舞、弹琴、击剑、打高尔夫球等各种补习班培训班。日本的宽松教育失败了,英国也要跑到中国来取经,韩国和新加坡的学习之苦之累、老师可以体罚学生打学生也是出了名的。
再退一步, 如果说绘画、唱歌、跳舞、弹奏乐器是素质教育,那么,四体勤五谷分、会铲草会锄禾、会掏粪会养猪、会放牛放羊算不算?回答是肯定的,算,也都是素质。爱因斯坦就说过,把学校学到的知识都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质。好,接下来的问题便是,什么人会绘画、会唱歌、会跳舞、弹奏乐器?什么人四体勤五谷分、会铲草会锄禾、会掏粪会养猪、会放牛放羊? 其实,这种教育思维是精英意识,而不是平民意识。 这就到了人的阶级属性上来了。
教育是有阶级性的,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从西方到东方,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孔子,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都强调教育是培育人,不同就在为哪一类人为哪一阶级人上。孔子自称有教无类,也是收学费的,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就是十条干肉。他很看不起种地之类的事,“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去了,孔子还鄙视人家“小人”。真正给平民以受教育权利的还是毛泽东。李政道之子、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撰文称:只有毛时代教育精英多出自工农,认为在过去的150年中,中国的教育精英,即受过良好教育、最具优势的职业群体有四个阶段的转化:
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
1994—2014年,超过50%的教育精英来自各地区的有产家庭,豪门官僚和商贾,与特定的重点高中。
素质教育论者说取消考试,好像很博得家长的欢心。可是,不考试,毛时代就有啊,按现在说法,毛泽东才是最早提出素质教育的,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论者。他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反复讲过: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还曾一度废除了考试,都知道,是邓小平1978年恢复的。但要注意,和现在的素质教育论者的不同在哪里?是在阶级属性上,从前选拔利于工农子弟,出自贫寒家庭,李中清的研究不就说明了吗?现在呢,正好相反,是富家子弟、权贵子弟、高官子弟。
请想想,现在不要考试了,穷人家的孩子拿什么去跟有钱人家的孩子比?出路何在?富家子弟在拼爹,出国、进好学校、上培训班、请家庭教师(新近爆出的朴槿惠闺密事件,也告诉我们,人家不但拼爹,还拼妈);穷人家的孩子呢?拼不起爹,只能上差学校,天天“快乐”不学习,如果试也不考了,就更没法拼了。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富者愈富恒富,代际富裕;穷者愈穷恒穷,代际贫穷。阶层固化,结构锁定,流动性小了,向上的通道被堵死了,问题是很大的,肉食者不可不察。
素质教育论者真正的目的不是素质,要害是“去考试”。先制造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然后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再对应试教育污名化,进而偷梁换柱,用考试替代应试教育,结果就成了素质教育不要考试。 素质教育就不要考试了吗?这也正是我上一篇文章所谈的。结论是,素质教育也要考试而不是不要考试,考试也是素质教育之一种,也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意。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清清爽爽的教育,没来由前面加了个限定词,结果弄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教育就是教育,没有什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凭空造新词,背后是有一定目的的。制造新词制造混乱,从而浑水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