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鹤龄:毛主席是为争气而提前还清欠苏联的债吗——百问杨继绳之29 鹤龄:毛主席是为争气而提前还清欠苏联的债吗——百问杨继绳之29

火烧 2016-06-29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质疑杨继绳关于毛主席为争气提前还债的说法,指出1960年违约欠债及1961年借新债的事实,强调还债并非出于争气,而是基于实际贸易关系。

鹤龄:毛主席是为争气而提前还清欠苏联的债吗——百问杨继绳之29

——贺合林——

  《墓碑·第十五章·罪不在天灾 也不在苏联·二、》:按协议,这些债务应到1965年全部还清。到1964年,中国提前一年还清了50年代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1965年10月以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至此,中国还清了所欠苏联的全部债务。中国提前还清了的债务,并不是苏联逼债,而是毛泽东为了“争一口气”,主动提前还清的。

  真相究竟如何?杨继绳的谬论不堪一驳。请看:

  一、六零年违约欠新债

  《1961年4月8日中苏贸易会谈公报》:“在会谈中还讨论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在1960年贸易业务中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苏联的欠帐问题。苏联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暂时困难表示充分谅解,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上述欠帐在五年内分期偿还,不计利息。”(附一)

  1961年4月10日《人民日报》:“由于我国最近连续两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1960年供应苏联的商品有很大的欠交。 1961年许多商品不能出口或减少出口,给苏联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苏联同志对此表示了同志式的合作和兄弟般的谅解。我们认为,这些对于我们克服暂时困难来说,是重大的帮助和支持。我们永远珍视、并且衷心感谢苏联共产党、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给我们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援助。”

  上面的两段文字说的是,1960年中国在对苏贸易中欠交商品的行为,在1961年4月被苏联谅解,于是,人民日报发文表示感谢。

  两国之间的贸易,欠交商品是违约行为,很大的欠交就是严重的违约。中国严重违约又欠下了苏联的新债,能与“争气还债”扯到一块吗!

  二、六一年立约借新债

  《1961年4月8日中苏贸易会谈公报》:“中国方面以感激的心情接受了苏联在今年8月底以前以借用的方式供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万吨糖的建议,糖将在1964-1967年期间归还,不计利息。”

  《墓碑》:1961年3月为帮助中国解决饥荒问题,苏联提出以贷款方式向中国供应100万吨小麦和50万吨转口古巴蔗糖,但中国不要小麦,只接受了蔗糖的援助,这笔贷款为3.296亿新卢布。

  “中国不要小麦”。杨继绳如获至宝,搬出来当作毛主席要“争一口气”的证据,谁知却狠狠地抽了自己的嘴巴:不要100万吨小麦却要了50万吨蔗糖,这能叫争气吗?要多要少都是要,要这不要那终究还是要了!真要“争一口气”只有一点都不要!

  何况不要也是事出有因,并不是不要,而是留作备用的。后来因为顺利地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进口(通过法国转口购买)了粮食,苏联的这一百万吨小麦就没有再要了(附二)。

  严格地说:100万吨没有要,但20万吨还是要了。一九六一年,经周恩来提议,中国向苏联提出,就近向苏联的远东借二十万吨粮食,用以解东北的燃眉之急。尽管两国交恶,苏联还是如数借给了中国,“使东北粮食困境及时得到缓解。”(中央文献出版社《不尽的思念》第232页。)

  三、还债“提前”要打引号

  《周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十四亿零六百万新卢布,已经按期偿还了十三亿八千九百万新卢布,剩下的尾数一千七百万新卢布,我们已经向苏方提出,用今年对苏贸易的顺差额中的一部分来提前全部还清(附三)。

  杨继绳在《墓碑》中也引用了这段话,以说明毛主席为“争一口气”提前还债。但周总理的这个报告是作于1964年12月21日,它明确告诉我们,此前的还债是“按期偿还” 。提前偿还只是这余剩的一部份。

  怎样解读这个提前呢?又得用上前面提到“六零年违约欠新债”了。

  “在1960年贸易业务中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苏联的欠帐……在五年内分期偿还,不计利息。”

  如果以1961年4月签订公报为起始期,这笔债应于1966年4月还清。1965年10月全部还清了,仅仅提前了六个月。

  还有一笔债就是那50吨蔗糖了。

  “中国方面以感激的心情接受了苏联在今年8月底以前以借用的方式供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万吨糖的建议,糖将在1964-1967年期间归还,不计利息。”

  1965年底全部还清,算起来也就提前了两年多时间。

  提前还的就是这两笔债。杨继绳对此也非常明白。

  《墓碑》:“……1965年10月以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

  杨继绳明知就这么一回事,却偏偏要大惊小怪,制造出一个轰动效应,弄出一个毛泽东为争一口气提前还债,所为何来?

  四、提前还债非“争气”

  1961年, “以感激的心情接受了”苏联的50万吨蔗糖救急。根据当时的情况,将偿还期订到了1964—1967年。到了1964年,形势已经好转,国家已经走出困境,根据自己的偿还能力,提前偿还债务这是很正常的事。这种情况,民间借贷多的是。如果非要说是“争气”,为什么就不能争这个气!

  事实上,提前还债并不是为争什么气!

  对于欠债,人们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一种人信奉“虱多不痒,债多不愁”。这种人不怕欠债。最怕的就是借不到债。一天到晚,挖空心思想的就是怎样向人借债借到债。对于借到的债,从不考虑还债,一门心思想的是拖时间还债怎样赖债。

  另一种人信奉的是“无债一身轻,有债愁死人”。这种人最怕的就是欠债,不是迫不得已绝对不会开口借债。一旦债务上身,一天到晚打的算盘就是怎样挣钱、省钱还债还清债。他们认为,没有欠债的日子,才过得安稳实在。

  毛主席那一代国家领导大都是这种类型的人。当年中国提前还清欠苏联的这两笔债就是源于大家的这种心态,与“争一口气”毫不相关!当然也与苏联逼债无关。

  就像今天的一些人提前还房贷一样,与谁“争一口气”来着?答案是与“争气”毫不相关,只与信奉的“无债一身轻”理念有关。

  如果非要说提前还清欠苏联的债是要在苏联人面前争一口气,那么,还清内债怎么解释?你杨继绳也拿出个说词来看看!是不是为了在自己的人民面前也“争一口气”!

  由此看来,杨继绳的“争气说”,纯系无事生非,挑拨离间!

  附一:1961年中苏贸易会谈公报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709/show830809c14p1.html

  附二: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秘密进口粮食内幕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221/c372327-24425908.html

  附三:周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24/content_5328407.htm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