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墓碑作者杨继绳必须向世人说清的几个问题(二十二)——王维志体验出的“饿死3300万”是怎么回事
杨继绳在《墓碑·第二十三章 大饥荒期间中国的人口损失 》中介绍了几个中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后,着重对他特别尊崇的王维志的“研究”进行了介绍。这个小节用的标题就是《我基本同意王维志的结论》(附八)。下面是一段摘文:
《墓碑》:“王维志,1955年到1959年在莫斯科经济统计学院学习人口统计专业,1959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过很短一段时间后,一直在公安部三局户政处从事人口统计工作。20世纪六十年代初王维志曾到一些省去核实人口数据,了解了更多的实际情况。80年代以后,到中国社会科院人口所从事研究。他对中国人口统计的理论和实践十分熟悉。王维志认为,蒋正华提供的1700万非正常死亡数据偏小,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他的研究结果是,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大约3300万-3500万人。”
王维志的这个饿死人数据是怎么来的?回答是:来源于“假定”!来源于体验!
《墓碑》:“王维志做了以下假定,1959年按自然变动计算,人口增加677万人。1960年和1961年共减少2163万人,比原来统计数减少1348万人多减少815万人。王维志将这多减少的815万人调整到1960年和1961年两年里。即将1960年的原统计总人口减少1000万调为1500万,1961年原统计人口减少的348万调整为663万。见表23-13。”
《墓碑》表22-13 王维志调整后的三年总人口数和自然增减数(万人)
年份 人口数 人口增减数
数量 以1958年为100 数量 增减比例(%)
1959 66671 101.03 +677 +1.03
1960 65171 97.75 -1500 -2.25
1961 64508 98.98 -663 -1.02
一、照此“回推”“三年”无人口减少且有微增
《墓碑》代王维志说:“根据1964年人口普查资料回推,1961年人口应当是64508万人,比原统计数减少1486万人。”
杨继绳没有提供王维志回推出的1964——1961年的各年总人口数量,也没有提供王维志“回推”的具体方法。本人根据1964年的普查总人口和国家公布的自然增长率作了一个“回推”运算。计算公式是:
上年总人口 = 本年总人口 - (本年总人口 × 本年自然增长率)。即:
1963年总人口 = 1964年总人口 - (1964年总人口×1964年自然增长率)
回推出的结果:1961年的总人口是64428万人(见表一)。比王维志“回推”出的数据64508万人少80万人,差距不是太大。可是,继续按此方法回推至1959年,问题便明显了。1959年人口只有64477万人,比王维志调整的数据66671万人少了2194万人。
如果1959年总人口为64477万人,经历三年后到1961年为64508万人(王维志回推出的数量),那么,这三年就没有出现大量人口减少现象,人口且有微增。
如果王维志要反对我的这个结论,我有十足的理由问他:为什么只允许你“假定”,就不允许我“如果”?为什么只允许你回推至1961年,就不允许我回推至1959年?
表一 1964年6月至1959年总人口“回推”计算表
1964年6月总人口 69458 (普查数据)
1963年末总人口 = 69458 -(69458 ×0.02764 × 0.5)= 69458 – 960 = 68498
1962年末总人口 = 68498 -(68498 ×0.03333)= 68498 – 2283 = 66215
1961年末总人口 = 66215 -(66215 ×0.02699)= 66215 – 1787 = 64428
1960年末总人口 = 64428 -(64428 ×0.00378)= 64428 – 244 = 64184
1959年末总人口 = 64184 -(-64184 ×0.00457)= 64184 + 293 = 64477
二、照此分析 1961年不可能饿死人
杨继绳在《墓碑》中没有介绍王维志的具体“回推”法。但是,从上节本人按国家公布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回推出的1961年总人口与他回推出的总人口只相差80万人来看,他应该也是按照国家公布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回推的。
如果王维志认可了国家公布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那么按照这个增长率进行分析,至少1961年是不可能饿死人的。 理由如下:
1962年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7.01‰、10.02‰、26.99‰,
1962年平均人口为:(回推出的1961年总人口64428万人 + 回推出的 1962年总人口66215万人)÷ 2 = 65322万人
1962年出生人口为:65322 × 37.01‰ = 2418万人。
1962年出生人口的十二分之十孕育于1961年。这就是说:
1961年为1962年的出生人口孕育了2015万个胎儿。
1961年出生人口为(1961年的64428万人 + 1960年的64184万人)÷ 2 × 1961年的出生率18.02‰ = 1159万人
1961年出生了1159万个婴儿。
1961年怀胎和生育的妇女高达3240万人!
与历年比较,1961年是人口生产开始大跃进的一年。可是,按照王维志的“理论”:
1961年同时又饿死了1070.6万人。(见表二)
这两个如同水火互不相容的数据能同时和谐相处于一个国度吗?绝对没有可能!有饿死千余万人,便不会有3千余万怀胎和生育的妇女。有3千余万怀胎和生育妇女,就不可能有饿死的人!
表二 王维志的三年饿死人数据表
年份 出生人口 增长人口 死亡人口 正常死亡人口 饿死人口
1959 1647.4 667 980.4 781 199.4
1960 1389.3 -1500 2889.3 781 2108.3
1961 1188.6 -663 1851.6 781 1070.6
合计 4225.3 —1496 5721.3 2343 3378.3
三、亲身体验出饿死3300万 滑天下之大稽
《墓碑》代王维志说:“公安部公布的三年的出生人口是:1959年1647.4万人,1960年1389.3万人,1961年1188.6万人。如前所述,当年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可以得到国家的供应指标,出生人口漏报较少,所以假定这些数字是准确的。当年的出生人口减去当年的自然增长人口,就是当年的死亡人口:……(具体数据请参阅二小节表二)
这里又多了一个假定——假定公安部的出生人口数据是正确的,同时又肯定其死亡人口数据是偏小的,所以,不采用其死亡人口数据,而是转弯抹角通过假定的自然增长人口数据来推算死亡人口数据。
假定1959年比上年增长人口677万人;假定1960年比上年增长人口-1500万人;假定1961年比上年增长人口-663万人;假定1958年死亡的781万人为正常死亡人口……
为什么可以作出这样的假定?为什么由这些假定推导出的饿死3300万人的结论会是不容置疑的“真定”?和杨继绳以及所有发布中国那三年饿死几千万人的“研究成果”的中外专家一样,王维志也没有说出更多的理由,他们都只是坚信一个“真理”:那时的中国,大量瞒报死亡人口,而少有不报出生人口,因此,他们就有理由充份发挥其“饿死人”想象!
可是,漏报出生人口却是有铁证可查的。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960年的出生人口,至少漏报了77万人,推算出的1960年和1961年出生人口漏报575万人(见附一)。多报死亡人口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为证。如:荥经(附二)、信阳(附三)、亳县(附四)、凤阳(附五)等。
因此他们坚信的这个“真理”不经一驳。怎样为王维志的“弄假成真”圆谎?杨继绳这位高人自有大手笔。他说:
“王维志上述工作是以他多年的实际经验和亲身体验对统计数字进行调整的。他是学统计的,当然熟悉数学工具,但他没有用复杂的数学计算。他知道各地报上来的数字是多么不准确,如果用精确的数学工具来处理这些数据,显得滑稽。”
高明的品茶师、品酒师可以凭借长期亲口品尝积累的“体验”,直接“体验”出茶、酒的浓度高低和质量的优劣……,高明的修理师可以凭借长期亲手操作积累的经验,直接“经验”出机械发生的故障……,这样的事情多有所闻。
统计师可以抛开统计手段而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亲身体验,直接“经验出”、直接“体验出”我们中国上世纪那三年饿死了3300万人,则是闻所未闻的一条大新闻!
王维志可能挨过饿,有过挨饿的亲身体验,体验过挨饿的滋味。即使如自称曾经饿死复活的张贤亮,也有过亲身饿死的经历,也有过亲身饿死的体验,但也只能体验出饿死的滋味,而不能体验出饿死人的数量,即使体验出了数量,那也只能是自己一个人饿死。
如今的王维志,既没有亲身饿死的体验,却亲身体验出我们中国上世纪那三年饿死了3300万人,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四、以1958年死亡人数为“三年”正常死亡标准 也滑稽
王维志在计算1959、1960、1961年的饿死人数时,是以1958年死亡的781万人作为正常死亡人口标准的。这个标准也很滑稽。各年的总人口不与1958年的总人口相等,怎么能限定都只能正常死亡781万人呢?五亿人限定781万人正常死亡,难道10亿人也只允许781万人正常死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学统计的王维志竟然不懂,你说滑稽不滑稽。
而大学者杨继绳居然也不太懂,你说滑稽不滑稽!为了给“饿死人”加码,以证“实”他的饿死3600万。他也制定了一个那三年的人口正常死亡数量标准。
《墓碑》:其实,1958年四季度有些地方已发生饥荒,这781万人比正常死亡人口要多,若按1956-1958年三年平均死亡人口作为正常死亡人数,即(706.2+687.5+781.1)/3=724.9,则1959-1961年正常死亡人数为724.9*3=2174.7万人,将总死亡人口的5721.3万人扣除2174.7万人,则三年饿死人口为3546.6万人。
他们应该怎样选取正常死亡标准?只能取1958年的人口死亡率或者取1956-1958年三年平均死亡率。
附一:《1960年和1961年出生人口漏报575万》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6/03/360364.html
附二: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0278.html
附三: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0696.html
附四: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1044.html
附五: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4/361129.html
附六:国家正式公布的历年总人口(万人)、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份 年末总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53 58796 37.00 14.00 23.00
1954 60266 37.97 13.18 24.79
1955 61645 32.60 12.28 20.32
1956 62828 31.90 11.40 20.50
1957 64653 34.03 10.08 23.23
1958 65994 29.22 11.98 17.24
1959 67207 24.78 14.59 10.19
1960 66207 20.68 25.43 -4.57
1961 65859 18.02 14.24 3.78
1962 67295 37.01 10.02 26.99
1963 69172 43.37 10.04 33.33
1964 70499 39.14 11.50 27.64
1965 72538 37.88 9.50 28.38
1966 74542 35.05 8.83 26.2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第83页。
附七:墓碑作者杨继绳必须向世人说清的几个问题
(一)读杨继绳《读<环球时报>文章有感》也有感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2/359486.html
(二)攻击毛主席和前三十年的目的何在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2/359552.html
(三)凭什么将未成人形的卵细胞充饿死人人数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59666.html
(四)凭什么限定我国灾年人口正常死亡率为千分之三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59771.html
(五)家乡“荒景”和父亲“饿死”的弄虚作假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59830.html
(六)通渭县“病一个埋一个”的指示是怎样贯彻落实的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0017.html
(七)凭什么说是“正常年景”的“完全人祸”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6/03/360109.html
(八)凭什么要求灾年人口增速远高于正常年份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0213.html
(九)请杨继绳解开“荥经死亡一半的人口结”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0278.html
(十)四川哪来的“饿死人1000-1200万”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0589.html
(十一)人口净减少与饿死人有必然关系吗?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0597.html
(十二)信阳至少饿死了100万吗?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0696.html
(十三)河南哪来的至少饿死300万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0747.html
(十四)谁给杨继绳下的造《墓碑》任务?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0869.html
(十五)无为县饿死30万人是怎么来的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0949.html
(十六)苏秀芳姐弟靠这种方法能苟延残喘渡过危机吗?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0985.html
(十七)亳县饿死20万是怎么来的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3/361044.html
(十八)杨继绳说凤阳 开的什么国际玩笑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4/361129.html
(十九)安徽饿死了500-600万人吗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4/361179.html
(二十)地方官对毛泽东的向心力越强 当地饥荒就越重吗
http://www.wyzxwk.com/Article/yulun/2016/04/361418.html
(二一)别拿什么外国人口学家糊弄我们中国人了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6/04/362118.html
附八:《墓碑·我基本同意王维志的结论》
我在这里要重点介绍介绍另外一位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位学者就是王维志。
王维志,1955年到1959年在莫斯科经济统计学院学习人口统计专业,1959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过很短一段时间后,一直在公安部三局户政处从事人口统计工作。20世纪六十年代初王维志曾到一些省去核实人口数据,了解了更多的实际情况。80年代以后,到中国社会科院人口所从事研究。他对中国人口统计的理论和实践十分熟悉。王维志认为,蒋正华提供的1700万非正常死亡数据偏小,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他的研究结果是,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大约3300万-3500万人。
王维志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对已经公布的1959年到1961年的人口数据进行了修正。
表22-12 1959-1961年总人口和自然增长情况(万人)
年份 总人口 总人口增加数 自然增长人数
1958 65994 - -
1959 67207 1213 +677
1960 66207 -1000 -304
1961 65859 -348 +24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第83页。
中国政府已公布的上述数字相互矛盾,三年累计,按总人口增加数计算,减少135万人,按自然变动算,却增加622万人,两者差额为757万人。究竟哪个对呢?王维志认为,这两笔数都有问题。他分析,1959年是困难时期的第一年,这一年出生人数减少,死亡人数增加的情况已经开始。这一年自然增长677万比上一年的增长数下降40%是比较接近实际的。而总人口增长1213万,只比上一年少增128万,增长率仍然保持1.8%是不符合实际的。原因是,当时不少地方不相信人口增长速度已经减慢,为维持较高的增长率有意多报人口。对1960年来说,总人口减少1000万,自然变动减少304万都是偏低的。实际减少人口还要多。一方面有意多报人口,另一方面有意少报死亡人数。1961年总人口继续减少,而自然变动却增加了249万人,两者方向相反,数字也都是不准确的。
根据1964年人口普查资料回推,1961年人口应当是64508万人,比原统计数减少1486万人。这就需要对三年困难时期总人口和自然增长人数重新估计。王维志做了以下假定,1959年按自然变动计算,人口增加677万人。1960年和1961年共减少2163万人,比原来统计数减少1348万人多减少815万人。王维志将这多减少的815万人调整到1960年和1961年两年里。即将1960年的原统计总人口减少1000万调为1500万,1961年原统计人口减少的348万调整为663万。见表23-13。
表22-13 王维志调整后的三年总人口数和自然增减数(万人)
年份 人口数 人口增减数
数量 以1958年为100 数量 增减比例(%)
1959 66671 101.03 +677 +1.03
1960 65171 97.75 -1500 -2.25
1961 64508 98.98 -663 -1.02
公安部公布的三年的出生人口是:1959年1647.4万人,1960年1389.3万人,1961年1188.6万人。如前所述,当年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可以得到国家的供应指标,出生人口漏报较少,所以假定这些数字是准确的。当年的出生人口减去当年的自然增长人口,就是当年的死亡人口:
1959年死亡人口=1647.4-667=980.4万人
1960年死亡人口=1389.3-(-1500)=2889.3万人
1961年死亡人口=1188.6-(-663)=1851.6万人
三年总死亡人数是以上三项相加,即5721.3万人。在这总死亡人口中,扣除正常死亡人口,即这三年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即饿死人口)。1958年死亡人口为781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页),王维志仅粗略估算,将781万人作为1959-1961年三年每年的正常死亡人数,则1959-1961年三年正常死亡为2343万人,总死亡人数5721.3万人中扣除正常死亡的2343万人,则非正常死亡为:5721.3-2343=3367.9万人。即三年饿死3378.3万人。
其实,1958年四季度有些地方已发生饥荒,这781万人比正常死亡人口要多,若按1956-1958年三年平均死亡人口作为正常死亡人数,即(706.2+687.5+781.1)/3=724.9,则1959-1961年正常死亡人数为724.9*3=2174.7万人,将总死亡人口的5721.3万人扣除2174.7万人,则三年饿死人口为3546.6万人。
按王维志的修订数,1960年的死亡率应为44.33‰,而不是统计年鉴上的25.43‰。44.33‰这个死亡率和班久蒂估计的44.60‰、卡洛的40.76‰接近,高于科尔的38.8‰,更高于蒋正华的31.25‰(《中国人口·总论》数)、31.58‰(李成瑞书中数)和32.40‰(《西安交大学报》数)。
王维志上述工作是以他多年的实际经验和亲身体验对统计数字进行调整的。他是学统计的,当然熟悉数学工具,但他没有用复杂的数学计算。他知道各地报上来的数字是多么不准确,如果用精确的数学工具来处理这些数据,显得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