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55式军服”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换上了新的军服,这套军服被称为“55式军服”。对于60多年前围绕“55式军服”发生的许多故事,今天的大多数人,恐怕是知之甚少了。顽石今天回顾有关“55式军服”的历史,以期给读者朋友尤其是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读者朋友带来些许启示。

55式军服由来
195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人民解放军实行了军衔制、薪金制(此前是供给制)和义务兵役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官服役条例》,为配合军衔制的实施,全军必须换发新的服装。
早在1953年初,中央军委就决定成立“55式军服”改革领导小组,由贺龙担任组长,陈毅、叶剑英、黄克诚、洪学智为领导小组成员。1954年3月,在贺龙主持下,确立了军衔服装的设计原则,由解放军总后勤部提出军衔服装的制式标准方案,并报中央军委批准。
由于我军历史上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军服设计,于是,领导小组请来了一批苏联专家参与此次设计。因此,“55式军服”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军服样式,再融进中国特色进行设计的。设计过程精细而严格,设计师先画出初样,再让工厂做出样装,然后上报审查,领导提出意见再进行修改,一遍又一遍,不断改进。成型后,于1955年8月5日下午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军服展览,一些木制的模特穿着崭新的军服接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参观和审查。8月下旬,就在国庆阅兵迫在眉睫的时候,周恩来还专门邀请宋庆龄、程潜、张治中、郑洞国等62位各界知名人士对新军服提出意见,在吸收了民主人士意见的基础上,于国庆前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
1955年9月16日,国务院召开第18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军衔服装的报告,并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服装从10月1日起实行,全套服装定名为“55式军服”,分礼服和常服两大系列。礼服主要配发校以上军官,用在重大礼仪场合和出国访问时穿着。1955年国庆阅兵仪式上,解放军穿的就是新赶制的“55式军服”。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55式军服”改革执行的实际上是顶层设计方案,这为后面发生的风波以及1965年取消“55式军服”埋下了伏笔。

军服改革带来的等级效应
在“55式军服”之前,解放军官兵很难通过服装区别职务的高低,而军服改革后,军队的上下级关系就变得极易辨别、极为分明。
1955年,我军由原来的供给制改为了薪金制后,军官的待遇有了大幅度提高,以前一个排长每月只有14块津贴,改授少尉衔后,每个月有60多元工资,连长100多,团长就有200元。由于军衔服熠熠生辉,加之待遇显著提升,一时间军官在社会上受到热烈追捧,未婚的军官都成了姑娘们心中的白马王子。
开国中将罗舜初的儿子罗小明有这样的回忆:“当时我才5岁,并不知道授衔有什么意义。有一次在幼儿园,有同学对我说:‘我爸是两条杠、四个星,比你爸官大,你当我的兵跟我走。’我只好乖乖的跟他走。”军衔制带来了明显的等级效应,连不谙世事的孩子都有强烈反应,遑论饱经世故的成人?
军衔、军服造成的官兵等级关系,和由此形成的军衔越高特权越大的现象,和人民军队从井冈山时期就坚持的官兵平等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就是毛主席后来下决心废除军衔制的最根本的原因。

船形帽风波
“55式军服”虽然受到各级军官的普遍欢迎,但士兵们却意见很大,尤其是不满意船形帽。
船形帽,俗称“国际帽”,是一种形似船只的软体制式帽。最早的船形帽是西方近代军队军官的制式军帽,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军队的标准军帽。改用船形帽算得上是比较典型的与国际接轨。
广大士兵不喜欢船形帽,一是因为船形帽是歪戴帽子,戴着不习惯,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国民党军队也使用过船形帽,美国士兵也是戴船形帽。在那个爱憎分明的年代里,不仅广大士兵对船形帽严重抵触,就是人民群众也普遍不喜欢船形帽,许多士兵除了集训不得不戴之外,平时都将船形帽取下来,不愿意戴在头上。这次船形帽风波是继抗战初期我军更换国民党军帽以来的第二次因军帽而引起的大风波。
其实,就在审查55式军服的时候,毛主席就在船形样帽前站了很久,他问贺龙:“你们说船形帽好吗?”贺龙回答:“世界多数国家的战士都采用船形帽,它的好处是观测目标时不影响视线,戴钢盔时可以当内衬。”彭德怀随后补充说:“国庆阅兵方队搞了几种方案,大家一致认为戴船形帽精神。”听了贺龙和彭德怀的话,毛主席做了这样的表态:“你们都说好,那就戴船形帽吧。”由此可见,当时的毛主席对戴船形帽是持明显保留态度的。
1957年5月30日,《解放军报》发表了《军内外同志对船形帽有意见》的文章,引起巨大反响,几乎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读者向《解放军报》写稿写信建议改革船形帽。1958年秋,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到大连某部视察,召开战士座谈会,战士们说,不仅自己不喜欢,老百姓也不喜欢船形帽;有的战士还说,这是美国兵戴的帽子,看着不亲切。
由于广大士兵和人民群众不满意,1958年7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关于修改服装制式的决议》,将陆军空军的船形帽改为解放帽(也就是55年之前的军帽样式);军官大檐帽保留,在节日和外交场合使用,平时也改为解放帽。至此,备受争议的船形帽在装备部队两年多以后被改了回去,船形帽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佩戴时间最短的军帽。
除了改换船形帽,“55式军服”还进行了多次修改。比如说,因为部队普遍反映大檐帽和肩章不适应训练和作战需要,到58年就把常服的肩章全部改为了领章;为了让广大官兵更好御寒,到62年,将单一层次结构冬服改为了多层次结构配套冬服。

毛主席为什么拒穿大元帅服
在1955年8月5日那次参观军服展览的时候,毛主席曾在一套礼服前看了一会,陪同的工作人员在一旁介绍说:“主席,这是大元帅服,是专门为主席您设计的。”大元帅服设计规格很高,做工也非常考究,服装上的图案都是用进口的金线制作而成,看上去金光闪闪,很是威风。当年军衔评定委员会给毛主席拟定的是大元帅军衔,按理说,作为人民解放军的创立者,作为领导这支军队取得过无比辉煌胜利的最高领袖,作为人民共和国的三军统帅,毛主席获得大元帅军衔当之无愧,也完全符合党心、军心、民心。可毛主席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大元帅军衔,当然也就不会穿上大元帅军服。
时任总装备部第一副部长的宋任穷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毛主席说过,你们让我当上大元帅,穿上大元帅服,这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有多难受啊!这个大元帅衔我不能要!”因为毛主席坚持不当大元帅,1955年,这套为毛主席精心制作的大元帅服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被永久地珍藏起来。
毛主席拒绝接受大元帅,拒绝穿上大元帅服,当然有他高风亮节的因素,但根本的原因是他的发自内心的平等思想和始终坚守的人民观念。毛主席从来不愿意高高在上,脱离人民,他常常深入人民群众当众,衣着朴素,平易近人,从这些细节上,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伟人身上纯真朴素的人民情怀和无比巨大的人格魅力。

从没有军衔到确定军衔,再到取消军衔;从没有军衔服到穿上军衔服、改革军衔服,再到取消军衔服,不难发现,从军衔到军服以及其他各个方面,人民军队一直就是在改革中前行,这是毛泽东时代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毛泽东时代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从军衔到军服的改革可以看出,毛泽东时代的改革都是以人民的意志为最高意志,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利益。
2018.10.18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