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揭露黑暗与讴歌光明
有人认为,揭露黑暗就是在传播黑暗。对此观点,顽石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揭露黑暗和讴歌光明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二者就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虽然图案有别,花纹不同,但它们其实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揭露黑暗就是为了追逐光明,讴歌光明也必须要摒弃黑暗。
鲁迅之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鞭挞黑暗毫不留情,正是缘于他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从这样的一些话里,我们应该能感觉到,鲁迅决不是那些无知之徒口中的性格狭隘、偏激,甚至心理阴暗的人。在小说《药》里,鲁迅虽然无情揭露专制社会的丑恶,刽子手的残忍,痛恨大众的愚昧麻木,但他的目的是要疗救一个病态的中国,因此,“药”这个标题是具有双关意义的。小说结尾处那个放置在瑜儿坟头的花环,正是鲁迅在给人希望,让人想到中国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的体现。
江姐和她的同志、战友与黑暗殊死搏斗,不就是为了要迎来一个崭新的中国吗?在反动派的牢房里,江姐和她的姐妹们绣出来的红旗,和政协会议讨论商定的国旗惊人的相似,不正好反映了那些以推翻黑暗统治为己任的志士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光明的中国吗?尽管许许多多像江姐一样的烈士倒在黎明前的暗夜,但他们对光明的追求,不是一直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血性有良知的中国人吗?
我们来看看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从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讽喻诗、关汉卿的戏曲,到鲁迅的小说、杂文,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巴尔扎克的长篇巨著,到马克•吐温、契科夫的讽刺短章,这些伟大的作品几乎全都在揭露黑暗,同时也是在向往光明。事实上,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诗人,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揭露黑暗而登上文学之巅的,纯粹只是讴歌光明而成为文学大家的几乎没有。
我所说的揭露黑暗,是指有责任感、有良知、胸怀民族大义的一类人的行为,自然不包括那种黑吃黑,也不包括那种从狭隘的个人利益出发,像怨妇发牢骚、泼妇骂街的类型。一些人所谓的揭露黑暗,是希望这个国家被人灭了,早日成为殖民地,好过上洋奴才的日子。这样的人表面上在揭露黑暗,今天说这个“余孽”,明天又说那个“遗毒”,实际上是在干着出卖祖宗出卖国家民族的勾当。他们本身就是黑暗的制造者,揭露黑暗云云,不过是贼喊捉贼罢了。还有一些人不从大局出发,不做长远考虑,没有人民立场,一切以个人的好恶、荣辱、利害为出发点来评价社会,他们也在进行着所谓的揭露与批判,一时间也颇能蒙蔽很多人。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所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其中的大多数作家与作品都属于这一类。回头看看,那样的作品依然有生命力的还剩下多少?现在再去看那个时代的代表作之一的《班主任》,会觉得多么的幼稚可笑!
歌颂光明不仅没有错,而且应该大力提倡。可如果只允许讴歌光明不允许揭露黑暗,甚至要求人们把黑暗当光明来讴歌,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些红色歌曲都是在歌唱共产党,歌唱毛泽东思想,歌唱新中国,歌唱劳苦大众的美好理想,这些歌谣不都是在讴歌光明吗?为什么在一些人那里唱红歌会成为一种罪孽?为什么有些地方唱红歌要被禁绝?可见,多数人的“光明”和少数人的“光明”是有不同的,就像鲁迅说的“‘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一样,“出汗”是有阶级性的,“光明”也是有阶级性的。
激浊是为了扬清,揭露黑暗正是为了追逐光明,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有人说,揭露黑暗需要更大的勇气。的确,很多时候勇气比智慧更重要!
2018.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