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郭松民 | 马英九为何被“追杀”?

火烧 2018-05-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马英九泄密案引发对台湾政治斗争的讨论,揭示民进党打压与仇恨政治现象,分析选举民主困境及蓝绿内战风险。

  前天,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被控泄密案,二审撤销一审无罪判决,认为马英九泄密,违反通讯保护法,改判有期徒刑四个月。

  话说马英九出道以来,一直号称“不粘锅”,爱惜羽毛到了病态的程度。

  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是一种自私,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因为作为政治人物,逻辑上说,应该把民众的福祉放在第一位,不应该把自己的羽毛是否粘上污泥放在第一位。

  不过这样一来,对马英九来说,确实会产生这样一个效果,即尽管他治“国”无方,但不会失德,也不会犯法。

  所以,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民进党的空心菜执政之后,一心要把马英九送进监狱,这根本不是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既是对陈水扁坐牢的报复,也是对已成烂泥的“蓝营”的打压。

  环顾宇内,发现被“仇恨政治”支配的“民主”国家和地区,的确不在少数——韩国所有的前总统,都是死的死、抓的抓;菲律宾也是这样;拉丁美洲、非洲就更不必说了,出了总统府就进牢房,几乎是政治常态。

  只有西方发达国家好一点。

  小清新们会问:为什么会这样?民主国家,一切让选票决定不好吗?干嘛要死死追杀?

  小清新们之所以是小清新,就在于他们要么大脑被洗得发白,要么大脑本来就是白的。

  “民主”政治(这里特指来自西方的选举式民主)要运转良好,避开“仇恨政治”的陷阱,的确是需要条件的。

  这个条件是什么呢?

  就是一国或一个地区之内,主流选民必须有着共同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不同政治观点的人群,分歧仅仅在具体政策层面,比如税率高一点还是低一点,等等。

  如果没有共同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选举”就往往是内战的第一阶段,或者干脆是内战的同义语。选举之后,要么内战要么“颜色革命”,因为双方的分歧并非政策分歧,而是你死我活的政治立场、阶级立场的分歧。

  以台湾地区为例。国民党是靠“中华民国”过活的,而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则视“中华民国”为“外来政权”,必欲彻底推翻而后快。蓝营和绿营的选举,其实就是台湾岛内的“内战”,双方都想致对方于死地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为什么现在还没有打起来,也没有发生过政变呢?

  岛内的“内战”之所以没有变成真枪真炮的内战,主要是因为大陆虎视在侧。否则早打起来了。

  现在大陆有不少蒋经国粉。其实蒋经国是一个“务虚名而处实祸”的糊涂蛋。他的最优选择是配合大陆和平统一,这自然会有他的历史地位;次优选择是坚决不许台独政党合法化。

  现在台独势力在岛内坐大到如此地步,“建丰同志”难辞其咎。

  当年美国南方北方在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问题上也没有政治共识,选举屁用没有,也要靠内战解决,这就是血流成河的南北战争。

  多年以来,西方的民主运转得看起来还不错,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一直把投票权控制在有共同政治认同的群体中,比如早期选民都财产门槛限制,穷人、女人、黑人都是不能投票的,以后才慢慢扩大。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贫富分化的加剧,西方原有的政治认同也趋于瓦解。特朗普的上台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警讯。这也是近年来西方民主窘态毕现的一个基础性原因。

  随着政治认同的瓦解,西方的选举也将会成为内战的开始,或者内战本身,被“追杀”的绝不仅仅马英九或朴槿惠、卢拉之流。

  不信,可以走着瞧!

  当然,人类最终还是要走向民主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