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听任“老虎”缩水成“老鼠”
2014年8月11日,“新华微评”说,以往一些案例显示:某官员提职前就已经是“老鼠”,由于缺乏公开机制,升职后“老鼠”也长成了“老虎”。但现在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更需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那就是有些由“老鼠”变异的“老虎”,结案后又神奇的变成了“老鼠”。
例如,在去年某市纪委通报的几起腐败案中,有个贪官是人所共知的小官大贪,但在通报中公布的数额却只区区二百多万。外边的老百姓不知情,可大院里的公务员,没人不知道那个贪官是怎么回事,古人说狡兔三窟,这个贪官至少得有七八窟,没有个两三千万,养得起那么多情人?
这个贪官无疑是赚大了,过几年从监狱出来,照样花天酒地倚红偎翠。分析贪官们所以前腐后继,原因之一就是有人能替他们抹案子,即使锒铛入狱,相比其收获而言,损失简直小的不成比例。就经济学层面阐述,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代价是一个人过几年牢狱生活,得到的则是三代人挥金如土。
不消说,这样的纪检委,正是王岐山痛恨的那种纪检委,——查案子不行,抹案子很在行。更严重的还在于,抹案子是普遍现象,不仅一些纪检人员帮着贪官们抹案子,法院里许许多多的黑心法官们,也是抹案子高手。几年前,某市出了个正局级贪官,他们家居住的那栋商品楼,有半栋楼都在他儿子名下。
这个贪官被挖出来后,局里好多美女如坐针毡,这个贪官是财色兼收型的,美女们得花钱请他睡才行。有拒绝披露姓名的内部人士说,纪委给这个贪官落实的贪污受贿数额不到600万元,这个数额本就是打两折后的结果,但法院判决后,涉案金额只剩下了二百多万。滑稽的是,这个案子居然成了该省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十大精品案件之一。
这个贪官在监狱里其实只呆了半年,之后就被保外就医了,现在就跟没事人一样,逛街、宴请、会客全不耽误。既然树立了这样的标杆和典型,小贪不变大贪那就是傻子。《谨防“老鼠”长成“老虎”》一文,见于2014年8月13日的《宁波日报》,该文就防止“老鼠”长成“老虎”剖析说,一是将灭“鼠”工作常态化,抓早抓小;二是要破解“裙带关系”、“圈子现象”、“山头主义”。
该文作者只说对了部分原因。“老鼠”所以能长成“老虎”,更大原因是检察机关反贪部门以及法院中,有为数不少的一些人权力者,能替“老虎”们消灾,经过这些人层层打折,“老虎”顺利的缩水成了“老鼠”。现在报纸、电视、网络不断的讲反腐常态化,但如果依然还是目前这种层面的常态化,让人绝难乐观。
去年有学者撰文说,反腐败斗争要改变上热、中温、下冷的局面,就本文的视角看,“上热”名实相副,“中温”嘛,则不敢苟同,至于市县两级,远不是一个“冷”字就能概括的。真实的情形是,一片反对声音,诸如“反腐过头论”、“反腐影响经济发展论”、“反腐清除异己论”等甚嚣尘上。
在这些反对声音中,有一种声音分外刺耳,这种声音干脆就把反腐说成是第二次文革,是要整各级领导和知识分子。对于这些别有用心的声音,中央不仅要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和关注,更要予以严厉的坚决的打击。“老虎”缩水毕竟说明“老虎”们害怕,但如果“老虎”们不怕了,不缩水了,集体反扑,将会是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