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简易形而上学(节录)

火烧 2009-05-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40
文章探讨简易形而上学中惯性定律的实验验证问题,指出斜面实验的归纳推理存在误判,强调惯性假设引入零和无限概念的抽象性,以及其与力学的不相容性。

简易形而上学(节录) 

  

  

    名实第一  

    全略  

    惯性第二  

  

    没有人会否定惯性无法通过实验验证。然而,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惯性无法通过实验验证在我们面前,为何通过斜面实验看到了我们「不断强调无法通过实验观察」的惯性呢?既然斜面实验演示者非惯性本身,在「一个无法显现惯性的现场」显现的又为何物?  

  

    我们可以看到斜面实验并不是单一的实验,而是由三次小实验组合而成的复合操作过程,并在实验的后面加了非实验性描述且非实验性描述才是关键。实际上,前三次递增不仅不能推导无限,第四次必定出现增量也不能证明,如观一门,从里头第一次走出一人,二次走出两人,三次走出三人,据而推定第四次必定会走出四人就是误判,可能走出八人亦可能不走出人。矧惟斜面实验之递增是人为安排而不是纯粹自然现象,若把第二次滚动较远的实验摆在第一次就无法得到递增。斜面实验所要表者归纳,然归纳不足至必当,譬如依归纳推理则看到箱子上层水果鲜亮就要以为整个箱子的水果都是鲜亮但未必如此,甚至下层根本不是水果。  

  

    惯性假设所要做的并不是进行实证而是要在引入概念零和无限,暗含在非实验描述的零阻力和无线运动。科学若无这些实际上和实验没有本质关系的描述就成为一堆操作说明书,毫无诱人的体系可言。现代数学已经完全走向抽象化,零和无限作为抽象概念其本身有着不可回避的谬论,如零苹果和无限苹果等等不可能找到实在体以对证。现代数学无论建构了多么宏伟的建筑都是空中阁楼,就像用坐标系好像可以标示任何位置,但恰恰作为参照的原点是(0,0),原点无法标示位置一切本无从谈起。实际上,这只是谈论纯粹几何坐标的结果,操作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0,0)其实是个人主义极致化的表达。  

  

    作为力学的辅助假设,惯性定律貌似和力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但惯性定律和力学并没有互容关系,因为力学要研究的是物体受力时的情况而不是物理不受力时,惯性定律和力学是无法同时讨论而只能先谈论惯性再谈论力学。惯性定律和力学的不相容我们可以通过对惯性定律的重组陈述衬托出: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但宇宙中不存在不受力物体。重组过来是则宇宙中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当这种根本不存在的不受力物体不受力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实验是做给人看的操作过程而不是做给自然界看的操作过程,自然界本身就有一种规律,这种规律中我们本身就已经在准守,一个准守已有规律的生物搬弄亦是准守规律的物体获得规律背后的规律,这是不可能的。人在宇宙中是一个非常非常渺小的存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不过是宇宙的小旮旯,我们把我们比作宇宙的微尘都是无效比喻,因为宇宙是无限的,和无限做比较微尘和地球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身上的一切,包括我们脑袋里的活动是不能和宇宙放在一起讨论的。  

  

    人们通常认为我们是通过分析或推理获得观点,实情逆反,人们是先有观点而后寻找证据,是不断从「中性现象」中寻与己有利之证据并不断自我肯定自己的观点。每一种观点都有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我们可以说:亡羊补牢悔之晚矣,也可以说:亡羊补牢未之晚矣,两种观点都可以找到无数种例子,可是人们只会不断的寻找符合自己观点的例子并不断的自我印证且否定与己不同之论。  

  

    实验和假设亦然,人们绝对不会为推翻自己的理论做实验,亦绝对不会提出对自己不利的假设。虽然假设在理论上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而实践中恰恰是假设的无限可能性通过人为因素演变为排斥异己的手段。设使在法庭上对簿公堂的人们相互提及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将会引起多大的混乱呢?人类的想象力再丰富也不可迄及此等场景。理论是后构建的而不完全是从实验中推导出的,这很像拍电影的过程,电影的结局不是从情节中推导出的,是先有了结局再安排场景和情节的。………  

  

有一个事实普遍被人们忽视,这就是牛顿对经典物理学的看法;牛顿作为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他本人是反对经典物理学的。牛顿的反对票绝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张反对票而是非常有分量的反对票,除非我们进行不记名投票他的票才仅仅是一张票。但现代人不顾昔日创始人的反对而推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现代人认为晚年的牛顿走向了神学,而事实是牛顿从来没有离开过神学,《自然哲学数学原理》是牛顿用来证明上帝之存在的神学著作。牛顿是反对万有引力概念的,其实也很容易看出荒谬,难道牛顿提出万有引力概念之前月亮就没有升起过吗?  

  

更为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从语法上梳者惯性定律不仅是一个假设陈述还兼为复合句,惯性定律中有一个特殊的词汇即「或」。「或」是一个连词拟用于选择性陈述语句上,因此我们只能使用附带条件的惯性定律而不是一种无条件的惯性定律且对条件的处理交付与惯性定律之使用主体,把惯性定律肢解为原初陈述就可以得到以下两种陈述:一为,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二为,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由于我们不可能在不变换参照系的情况下找到既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保持静止状态的物体,在具体的物理事件之分析中我们不能直接使用我们称之为惯性定律的东西而只能使用惯性定律所包含的两种状态中的一种。对于要谈论「动与静」的我们来说这种规定使得我们「在开始谈论物理事件之前」就已经站到了逻辑迷宫的门口,「惯性定律」犹如半面人永远都会以「本身之一半」的隅性身份加入物理事件的分析之中而不会以其全称陈述的身份加入物理事件的分析里。「或」字犹如一个岔道口,我们的想象之轨到了这个岔道口必须要做出选择才能继续想象而不是对运动进行非选择性通盘思考。  

  

    惯性定律并不是通过实验推导出而是为了实验数据吻合计算结果而后填补的,是伽利略轻以为可以通过对现象的解释推导出本质,然其只能是失败将无意间或者很可能是有意的掉入了以现象解释本源的泥潭。我们对天体的原初数据是通过观测获知的,所以不可能存在通过数学运算推导天体运动原因的过程,原因是无法用观测数据来解释的,运动被分解为理想模型中的匀速运动和加速度下的变化。伽利略诚是先抛弃物理内容末再企图通过数据的组合导致与测量的吻合,是这种愿望的驱使下才提出了物体的惯性假设。  

  

    更深层的缘由乃西方人区分自然力和人力来谈论宇宙而导致的。以人力为基石的学术,譬冲力理论可以解释一个物体在人类的推搡下移动,但无法解释人不施力的状态下物体继续保持运动状态的现象,这就需要带入一个「物体在不施力的情况下自己运动」的概念,是为了用地面物体的运行状况解释天体的自性运动,这个动机才是伽利略提出惯性概念的心理动机。从宇宙的角度俯视宙宇则人力亦属自然力范畴,所以区分自然力和人力本身只是典型的「人类思考」而不是宇宙的思考,从宇宙的观点来说不存在运动等相对现象,天不宬假行绝对之道。  

  

    不少人以为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是事实,但这是伪造的。即便为不伪造陈辞佞辩无理,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落地并不能推翻亚里斯多德的重物先到达地面的结论,同等密度的不同重量和不同密度的不同重量与同等密度的同等重量及不同密度的同等重量是有区别的,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落地只能说明同种密度的不同重量同时落地,而亚里斯多德并没有指明同等密度不同重物同时落地。后来构造出的结论是,伽利略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然而,质量是牛顿提出的观点,不止亚里斯多德不知质量为何物,连伽利略也不知质量为何物,两个不知质量为何物之人岂可为质量辩论。  

  

    伽利略提出的惯性和伽利略提出的等时摆是异曲同工的假设,我们可以把匀速直线运动理解为一个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经过相等的距离。由于伽利略回避了时间的出处,必然走进用运动证明运动的循环体系是注定的事情,因为我们所谓的「时间」就是为了度量物体运动而引入的描述而不是客观实在。伽利略用脉搏这样粗糙的计量器证明了摆的运动是等时运动实属弥天大谎,甚似用木头做出三角型工具说三角型是最稳定和坚固的图形一样是睁眼说瞎话,因为以橡皮为材料做三角型丝毫没有坚固和稳定性。作为度量器本身需要自身可周复量,而一旦带有量就不会和不同周期的运动完全吻合而近似并不是相等。周期相同意味着将永远运动下去,这亦是另一种惯性假设而已。………  

  

加速度第三  

  

加速度是矢量,量是通过测量而得,而矢量不仅仅是量还是对量的主观感受。「量」本无方向性,比如我们说:“三个苹果”的时候「三个苹果」就没有方向性,而当我们说:“我把三个苹果给你”的时候就产生了方向性。设想看官的左口袋有100元人民币,现在把左口袋的100元放进右口袋,这样的举动看官会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吗?当然什么都没有发生;看官还是有100元。然对口袋们来说确实发生了事情,尚且是天大的事情——左口袋亏损了100元而右口袋盈利了100元。纯量|100|变成了两个「-100」和「+100」矢性量,「矢性量」只在量被传递的过程中被我们发现并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可以肯定的说,现代数学符号「-」「+」是经济账目的借贷关系中来的,更准确的说,就是借贷关系另一种表述方法而已。又如现代阿拉伯数学体系中的0是来至于经济账目,它原意是表示「没账」而不是无。真无不是写上「无」字而是无「字」,「0」亦复如此。  

  

脱离度量符号的纯数学体系并不是纯数运算,而是默认为同一个度量符号下进行运算,此即是会计准则里唯货币计量原则的声音。数与度量衡分离的同时其实已经失去运算能力,强制运算的结果将会在主体那里被默认为同一个度量衡。「2=2」看似成立但一经加入度量衡就不再成立,因为我们不能说2匹马和2头牛是一样的,「3>1」粗看起来成立但我们加入度量衡「小时」和「天」就可以发现不再成立,三小时不可能大过3天,「1=60」有着直觉性谬误而只要套上与之匹配的度量衡一样可以使其成立,一小时等于60分钟。「2+3=5」如果使用非统一度量衡就会得到荒谬的结果,「2个苹果+两条裤子=5个?」。是故笛卡尔的「2+2=4」的成立显然还需要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同一个度量衡」。  

  

代数在阿拉伯诞生……  

  

事实上,由于「力」并没有物体的真实运动起因挂钩而仅仅和加速度挂钩遂使真正的运动原因是被架空,没有速度加速度无从谈起,没有加速度又变回假设本身,物体从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是被骤然启动,是瞬间变成等速匀速直线和加速度运动,而「力」只负责解释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其实是无缘无故的,斯则惯性必须要解释成物体之属性的原因。加速度这个概念是由速度相对于时间的变化率来定义而不是由距离相对于时间的变化率来定义的,这是资本之利息在通过符号表达自己的意志,人为计息是相对与历法而制定而不是相对与货币制定,然则我们现实中只能使用货币而不能使用利息本身,加速度貌似和速度有关系但没有,利息貌似和货币有关系但没有。  

  

速度越来越快并不意味着加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一样亦不意味着速度一样,同样,利息大并不意味着你获得的货币值大,利息一样亦并不意味着你在货币链中处于同等地位。计息是相对与天然历法进行的复时记账过程,与加速度并不和速度直接挂钩一样,利息未必和货币有直接关系,一百元的1%无关痛痒,而一百亿的1%足以让我们心惊肉跳,加速度再相对与时间挂钩是为了配合银行利息记账运算体系。  

  

其实不用扯到加速度,速度这个概念已经不是我们可以感知或者测量的概念,速度仅仅是同时计入距离和时间的表示法而已,这种标示法的出处亦是会计账本,会计账本需要同时计入日期和资金。同时计入两种概念是现代数学走向函数化的雏形,而所谓的函数本质上不过是创造子虚乌有的分数一样是故意走弯绕绕。分数不过是对算术式的另一种称呼,从上而下读是分子除以分母,从下而上读是分母分子之分之,仅仅是同一个实谓符号的双重阅读法。……  

  

当牛顿企图把各种概念组合到一起运用数学方法证明上帝之存在的时候却违反了基本的数学常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却不能抵消。此举可使以作用力为参数的计算体系正好会产生以反作用力为参数的数学计算,而这些正好可以与作用力计算抵消的反作用力计算将会被遗漏。正反两力描述法的实底是一个东西的两种描述方法,俄像我们可以指着一条路说:这是从甲处到乙处的路,也可以说是从乙处到甲处的路,但其实是一条路。肯定会有人说正反两力是施为在两个物体,同时又会说合力方法是一个系统内才有效的,但首先并不存在与外界隔绝的独立系统,再者一会说两个物体和一会说一个系统是相互矛盾的说法。  

  

他们所做的不过是,当有人提出正反两力为何不抵消时说是因为是两个系统,而自己讲的时候又强调合力是一个系统之内的诡辩。与其说惯性是一个系统内的合力为零的时候物体之属性,不如说是当一个人的智商被洗为零的时候将会承认惯性是合法假设。而这个「一个独立系统」所要勾勒的价值观并不是物理过程,它要暗示的是一个经济运作体是独立的系统,但并不存在离开整体社会的独立企业,更没有物理学要谈论的离开整个宇宙系统的另一个独立系统。  

  

伽利略出现在佛罗伦萨不是历史的偶然,因为第一次使用复式记账法的银行就是佛罗伦萨银行,早在1494年标志着西方文化转向资本主义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就已出版,成书于1687年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比起卢卡·巴其阿勒的书显然是个小屁孩儿。数学作何?看不到自己的人会说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实则所谓数学者数钱数物之术,那些物欲横流的人们说自己以数学为工具研究宇宙真理是多么的让宇宙爆笑的事情。………  

  

能量守恒第四  

  

第一热定律△U=A+Q完全是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翻版。如果说惯性假设等等假设带来了永动机幻觉,那么能量守恒就是永固机,按照这个定律其实任何运动都无法产生。  

  

  

  

  

质点第五  

  

物体变成了含有质量的点,这种陈述模板是从几何学转嫁过来的,比如几何对直线的定义是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很显然不可能存在这种实在体,物体的宽度消失的同时长度也会一同消失。几何学对点的定义是不含有量的标号,但是物理学通过符号的组合把物体陈述为含有质量的点,而这种给不可能存在实在体的概念里塞进测量而得之概念是物理学可以获得数学吻合性的秘密所在。  

  

首先,符号不涉及任何实在,通过符号的组合什么样的虚假概念都可以组合出,比如我们可以说我们20岁时我们的儿子已经50岁,任何符号后面出现任何符号都不能说违反了自然规律,因为我们书写符号的时候只是用手把墨汁无规则的摆放(觉得自己写的符号有意义是因为我们熟悉了自己所熟悉的约定,并且通过重复约定的方式摆放墨汁,对于墨汁和纸张来说就是毫无规则的乱涂乱画),只能判断某种符号的排列展现的意境符不符合事实。不能含有量的点含有质量亦是这种违反事实的符号组合,以符号为基点况且是脱离实际的符号组合为基点就会以为存在误差,实际上对于实在体本身来说不存在误差这种概念,宇宙诸事实都是毫无误差的进行的。…………  

  

复次,工具媒介本身不像人工媒介那样具备辨别真假的能力,就像当我们写书信的时候纸和笔并没有能力鉴别书信的内容是真是假,也像电话等通信工具不会自动分辨真话假话统统都传送过去一样,不管假设是真是假它本身会成为我们谈话内容的充在,而真假之辨已经是后发事件了。是故不管假设是真是假,我们首先和最终要正视的是假设本身「不管是真是假已经占据了工具媒介」这个事实。  

  

那么我们就要问,既然质量是密度和体积求出的必须要有具体的密度和体积的数据才能算出质量,体积不用多说用尺子量就可以,密度呢?密度的数据是如何获得的?牛顿没有提出质量概念之前是没有质量这个概念的,所以牛顿不可能用质量算出物体的密度,又所以牛顿的密度肯定是重量和体积算出的,而后牛顿居然用重量和体积算出的密度算出了新概念——质量,如果密度的来源是重量,密度乘以体积还是重量而不是质量。  

  

「物质的量」这样含混的定义会让我们陷入混淆数与比例的泥潭,比如当我们说一个物体的重量是三斤的时候是什么概念呢?三斤是一斤的三倍。但是当我们说这个物体含有的物质的量是3kg是什么意思呢?我怎么才能理解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呢?为什么「斗」是量粮食的度量衡而「kg」就变成了非度量衡的「物质的属性」?这个问题通过纯粹计算是分辨不出区别的,而且工程过程中也不能被发觉,因为我们实际操作过程中只会处理数字并不能计算概念,更严重的是任何数除以「一」都会得到原来的数,也就说在「一」那里数和比例会形成交叉盲点,进而认为「质量是比例」也好「认为质量是量」也好都不会出现数学误差。  

  

但是一个可以是现代物理学以及以物理学为先锋的整个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础概念,一个是西方人进行殖民扩张和搞资本主义之前任何文明都在一直使用的概念,即自我规定之度量衡的倍数。西方人把度量衡符号说成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一种有预谋的编辑过程,是为了从「劳动之中真正使用度量衡」的劳动者手中剥夺话语权而和货币的无实质度量衡挂钩而设置的逻辑陷阱。3kg真实的含义不是「物质含有的量」是3kg,而是3kg是1kg(国际质量千克)的三倍。  

  

  

力第六  

  

物理学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的「力」只是一个虚名词,我们在视觉里根本找不到「力」之实体。俄像「苹果」是一个实名词,因为我们可以找到苹果并指着实物说:“这个就是苹果”。但「力」不能,换言之「力」只有文字和声音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视觉实体。我们只能说用眼睛看到了物体的下落并没有获得物体下落的原因。但是当一个人说物体是「因为」重力而下降,那么在语言文字层面上显得是因果关系。「力」的无原因性也就是牛顿必须要带入上帝的第一推动的真实动机亦是现代物理学必须要有「宇宙爆炸」这样的「第一原因」的原因。  

  

「力」既不出现在现象中也不出现在原因的构建中,答案很简单——因为在人们没有使用「力」这个词汇来解释下落物体之前的物体一直在下降,「力」只出现在使用「力」这个词汇的人们之交谈当中。  

  

 物体是因为「重力」而下降。  

 物体是因为「上帝」而下降。  

  

    上面的这两句陈述在字面上的陈述意义是一样的,因为「重力」和「上帝」皆是无法找到视觉实体的符号。  

  

起初上帝创造了宇宙。(圣经)  

    起初有了宇宙大爆炸。(物理)  

  

力是人们对物体施为过程中感受到的物体对肌体的反馈,物理学通过对经验词汇的混淆使用来搭建经验和外相间的联系,后有用符号陈述斩断与经验的直接关联,声称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没有学习过语言的人无法阅读「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句陈述,而一个拥有阅读力的人必定通过感官经验理解了「力」字的含义,一个从小感受物体反馈并用「力」来描述的人,可以在使用力这个词汇的时候不使用经验感受吗?否。比如教师在讲授「压力」这个概念的时候会要求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扭住图钉来感受,那么这个图钉对手指的作用是不是有主体的感受?  

  

任何语言场都有主体的参与,同样唯有主体的参与才能形成语言场。否认语言只能在主体间交流的物理学貌似客观而实际是…  

  

  

相对论第七  

  

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直接从经典物理学中推导出。  

  

F=ma   

 ≡>  F=dmv/dt=m(dv/dt)+v(dm/dt)    

 ≡>  W=F·dr=m(dv/dt)·dr+v(dm/dt)·dr=mvdv+v2dm    

 ≡>   dv≈0,  dE=V2dm    

 ≡>  E=mc2(详见赵定理著《中华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所谓的相对论不过是某些人误解了时间的本质,跑到了一秒的下面而已。很多人误以为相对思考会让我们得到什么,实则南辕北辙,相对思考不止不会让我们看清问题反而让会我们陷入思想混乱当中。我们无法进行相对思考,相对思考的本质是进行两次互换式绝对思考,换言之根本就没有相对只有绝对,是把两个绝对误认为相对。  

  

俄而相对思考不提供任何判断依据反而如果一个人正在进行相对思考恰恰说明这个人处在思想混论中,不是进行高深莫测的「相对性」思考而是在不断的进行混乱不堪的两次性绝对思考。同时,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停留在相对性对比中说明一个人在进行对局部的考察,而只有当我们跳出对这种局部的考察站到绝对的立场才能下判断并获得可操作性。  

  

  

众所周知,科学主义世界观是从宗教改革中分化出来的,而其关键分歧就是日心说和地心说。天文学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制定历法的用处,并没有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很多实用性知识,剩下的只是一些亚疯癫者用来胡思乱想而已。从历法的精确度来说采取哥白尼的日心说是一种明显的倒退。当时的基督教世界已经有由第谷·布拉赫提出的非常精密的天体运行模型,在第谷·布拉赫的模型里地球依然是宇宙的中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围绕着太阳旋转,而月亮和太阳围绕着地球旋转。  

  

然而,从这种多重体系都可以建立精密度很高的历法的事实来看,这种天体模型是带有充分的弹性并非是硬性的真理,如果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而假设一个天体是静止不动,亦即我们也可以建立以月球为宇宙中心的模型,认为地球和太阳围绕着月球旋转,各个大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如果我们不嫌麻烦和臃肿甚至可以以哈雷慧星为参照定点。而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不管认为太阳围绕着地球旋转也好认为,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也好皆不是太阳每天升起的原因。  

  

地心说之所以提出并不是近代之前的西方人未能认识到运动的相对性而是因为认识到了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必须要先假定一个点是不动才能进行计算。如果相对性给出判断理由的话只能是荒诞的推理;太阳围着地球转但是运动是相对的,所以看起来太阳围着地球转同样可以看做是地球围着太阳转,故太阳升起来这个现象说明太阳绕地球转或者地球绕太阳转,所以地球绕太阳转。  

  

换言之,从地心说过渡到日心说革命中用来推理的条件是并没有明确支持哪一方的半概率条件;太阳绕着地球转,但是相对性说明太阳绕地球或者地求饶太阳,所以地求饶太阳。这显然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推断。相对思考只提供概率而结果没有概率只有结果。  

  

何况,爱因斯坦提出两个惯性系这种观点,剩下的根本就不用谛听也知道是个「椿祸」,因为爱因斯坦连「一」和「多」的关系都没有搞清,其余的当然会越想越混乱。数学只有「一」,剩下一切都是从一分化出的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宇宙根本不存在「二」何来两个惯性系之说?  

  

没有两个只有两个一个,就像我们说:“那边有七个人”的时候并没有「七个人」而只有七个「一个人」一样。又如,设想我们在数硬币,我们为了简便会一次多数几个,我们一次数三个的时候不是从硬币堆里数出三个硬币而是数出了一,三个硬币是「一」而不是三个硬币。「一」是绝对的完整体,不可分亦不可合而得一。  

  

那么有人会问,1÷4=0.25么?1÷4=0.25不是因为一可以被除而是因为25×4=100,1÷4=0.25里的一是0.01。  

  

………  

各种符号是为了在过程中消失而存在而不是结果性存在。数学仅仅是工具无所谓证明,而演算仅仅是对构建过程的回溯,只是人们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或者是西方人有意安排)使用「证明」「推理」等等暗示语导致数学计算过程有证明的错觉。  

  

过程并不是结果结果亦不是过程,而西方数学体系把等号或不等号作为演算基点而不是把数量本身当作基点显然会让我们陷入混淆过程和结果的泥潭,左右两项的符号可以随意移项但是实际操作中的过程和结果不能随意置换。  

  

我们之所以可以得到物体的数据是因为使用工具,而且必须要在使用工具之前进行度量衡约定才能得到数据。数据是度量衡和物体的对比当中获得的间接量,对间接量的计算并不能直接影响我们测量的物体,比如当我们说这个物体的长度是2米,如果我们改变度量衡为现在度量衡的半米,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就变成了4米,但虽然2米变成了4米我们要用数字表述的物体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变化。对测得量的任何计算已经和物体没有直接的关系,计算当中数字变大或者变小都不管物体本身。  

  

时间亦是如此,从斗转星移规律中测得数字之后已经跟测量源根本没有关系。如果是个高速飞行的飞船上长度变短我如何证实?必须要在飞船内用尺子量,那这样我又被放回到了同一个惯性系,这样一来两个惯性系根本就不用讨论,就算讨论物体变短尺子也变短,结果读出的数必然又是原来的数,根本就是胡扯。是把自己的主观想象认为是客观规律而以为自己是上帝的「椿祸」而已。  

  

  

原子论第八  

  

…………  

  

综上所述,原子论是脱离政治因素而成的自然科学显然是  

  

……  

  

颇为巧疑的是,为什么提出mol这个定义的时间恰好是1971年而不是别的年,这一年刚好是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年份,mol定律出现在这一年是因为刚好在这一年发现了这个定律,还是因为西方阵营为了某种目的在这一年急急忙忙赶制出了这个定律,是不是为了在共和国这样的庞大的人口国(对西方人来说实在是让人垂涎欲滴的殖民地)加入之前弄出来的定律?而1971年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正愁找不到西方文化的弱点,尔时的西方人肯定在心里面窃笑,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玩的什么花样却看到中国人举国愤怒但找不到突破口,于是在中国加入联合国之年故技重施又弄了一个圈套。  

  

1967年10月尼克松发表了一遍名为《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在文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陈述:“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看官庭之外,……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十亿最有才华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发表在美国《外交季刊》,何谓外交季刊?就是各国用来打哑谜,难道会有哪一个国家把真实的目的公然的登在季刊上吗?把一个过于「诚实」的总统送到宝座上不是自找苦吃吗?不知内幕的人固然听不懂哑谜而那些可以心领神会的美国幕后人物们当然心知肚明尼克松在说什么: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不能忍受中国这样的大块肉不是我们的盘中餐,我们多想用可爱的丛林餐具把中国割成几快,就像我们吃饭和割蛋糕时做的那样。在这小小的星球上,还有十亿最能吃苦耐劳的人民没有成为我们的奴隶…………。  

       

  

    ……  

原子论的提出与其说是为了解释物质结构不如说是为了西方人的游戏规则——关贸总协定。相对论、量子理论、原子论总总是美国人制定的一整套的规则譬关贸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一整套组织机构如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之数学运算规则的映射而不是什么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无法用符号描述。日不落帝国和牛顿、美利坚奴隶合众国和爱因斯坦亦是这种数学体系的内在核心之符号化表现。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推广原子论的本质是想把劳动者变成计算器而且是本末颠倒的计算器成为卡奴、房奴、车奴等等以此来构建数字化奴隶社会罢了。资本家的贪婪会悛止吗?这是幻想。一个人如果认为原子量这种完全脱离度量衡的纯粹比量计算可以成立的话同样会认为所有财产都可以用货币的「元」这种空洞的度量衡来衡量并认可西方唯货币计量会计原理的合理性,这才是西方人要的结果亦是西方人以原子论为骨架而处心积虑的构建理论化学的动机。  

…………  

敢问看官溶液是化合物还是混合物,如果认为是混合物只需使用重量和体积等等最基础的测量单位而如果认为是化合物就要使用化学式表述。但事实上化合物表述方法,即化学式的成立可能性是以混合物表述法为基础的逆算,即从最基础的测量单位中获得量后再用新的定义重新结构和解构的结果,即化合物计量体系是依托混合物计量体系为对照基石的派生体系。混合物计量法足以描述现象且亦足以构建对现象再生过程的操作性描述陈述系统。  

  

复又,光谱分析法只提供视觉分类法,它并没有能力或资格证明存在微观粒子,看到了某种颜色组合和排列能够证明某种颜色组合和排列之外的存在吗?一切只是对测量数据的逆向陈述,然而在讲授的时候把构建过程的真实顺序颠倒过来讲述就会在从零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孩子们就「相信」了这种体系,在后生之人的记忆共鸣下这种逆向陈述会继续拥有其合法性,除非他们彼此同时意识到了「俱逆」仅仅意谓着吻合而不是正确。  

  

……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熊猫的玩具,我们可以说这个玩具是熊猫的模型,并且我们可以对这个称呼进行确证,因为我们可以亲眼看到熊猫的样子和熊猫模型进行对照。但是,如果我们指着一个大圆和两个小圆称这是水分子的模型,那么我们如何进行确证呢?既然我们用眼睛无法看到真实的水分子,如何确证这个模型是水分子模型呢?没有对照实物而构造的可以称其为模型吗?模型自己可以证明自己是实体的模型吗?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