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重申一个哲学命题:万物以人为意义

火烧 2009-05-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详细解析如何选择适合的智能家居设备,涵盖选购指南、品牌推荐及使用技巧,帮助用户打造高效便捷的智能生活方案。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加深,每个现实的人,搞学问的也好,做实业的也好,
大家都很容易陷入自己的观念小圈子,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人的行动是由自己的观念推导出来,然后去执行的,既然见不着泰山了,按推导出来的办法办,当然是办不成事。

     举个目下浅显的例子:某个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家,且不管是私营的还是国营的,如果他一个人降低工人的工资,那么生产成本肯定下降,这个家企业的利润就会上升,很正确不过.

    但如果整个国家的企业家们都这样做,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企业家不但利润不会上升,反而有破产的可能.
    
      为什么?因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系统也就由生产-消费这两大块组成,消费主要由一国产业工人的有效购卖力形成,一定时间内,企业家生产的东西,要买出去,即被产业工人“消费”,才能获得货币,然后实现利润,而工人也要收到工资才能去购买企业家们生产的商品,这就是市场经济系统的基本运作过程。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从宏观上看问题,就可以抽象出两个概念,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全部企业家
安排生产的商品,我们称之为总供给,而全部工人用工资购买的产品,我们称之为总需求。

    目前实证的规律是:
    如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就会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结果过剩的企业就会破产,同时工人失业。
    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就会物资紧缺,物价上涨,人民手上货币缩水,甚至导致抢购恐慌。
    如果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社会系统正常运转。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全部企业家安排生产的商品的总供给,要变成产业工人的总需求,得通过中价总工资来完成.
    企业家往往只观注一个微观的工式:利润=总收入-(原材料成本+工资+管理费用),而工人只想到每月工资多少,致于政府,因为担心社会稳定,会关注下总消费是否等于总供给。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现代经济系统的利益关系,和这个系统总体运作的三个状态:
生产过剩,通货紧缩,正常运转。
    在市场经济系统运转过程中,政府扮演平衡者角色,平衡,即老子所谓“天道衡常,捐阴益阳”,但如果政府过度倾向于资方立场,就会导致一个国家的企业家们由于个人私利的驱动下,压低产业工人的工资,如果全国都盛行这种低工资,就会使产业工人总工资下降,社会有效购买力减少,社会总需求下降,从而产生生产过剩,企业家生产出来的东西买不出去,只好等着破产。

所以我们就看到各种矛盾的现象:

微观上,一个企业家降低工人工资,利润上升,宏观上,全部一个企业家降低工人工资,利润下降,甚至破产。

微观上,一个企业家上调工人工资,利润减少,宏观上,全部一个企业家上调工人工资,社会需求立即启动,经济景气,企业快速成长。

  同时降低工人工资,由一个人企业家来做正确的,和由全部企业家来做却是错误的,一个微观上正确的东西,一上升到宏观层面,就变为错误的东西.

    但作为一个企业家,或政府官员,或产业工人,你在一个经济系统中,你该决定自己的行为?如何知道自己的观念是对的还是错的?如何知道自己行为的结果?

    你也许会从上面的例子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行动要正确,当他作出一个行为的决策时,要同时考虑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
    如果你这样想,多少会比普通人高一点点了,现实中,专做微观正确,宏观错误,导致系统崩溃的人多了。
   高一点点而已,有啥意思?你别小看这个宏观和微观嘛,当年美国经济大萧条,靠的就是凯恩斯宏观和微观的那套把玩过来的,他把市场经济系统抽象为宏观和微观两大部分,并提出总供给-总需求的概念,从而使人类从那次大萧条中缓过来,没人知道当年凯恩斯是否啃过黑格尔的<<逻辑学>>,知道点整体局部的东西,但作为普通人,头脑里多个概念,不多。

   问题是,如果从更深一层来看,仅仅是这样够了吗?

   对于日复一日按部照搬的活着的人,估计是够了。
    但如果你想把自己的观念拓得更深一点,行动更有效一点,我想,你会想知道更多。
    于是我们在一定程序上就会想到宏观、更大范围、“终极”等等的概念:
    我是搞研发的,我的研发行为有何意义,价值何在?技术的存在意义是什么,科技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作为一个产业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或股市投资者,每天可能思考几万个问题和变量,但他有没想过,他的个人作出的决策,正确的依据何在?他的行为的意义何在?他实现个人的目的时,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影响是什么?有考虑整个国家宏观微观两个经济层面,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吗?
    我想,那些对未知的世界多少有点信仰,身上还残存点科学精神的人,无论自己身在何域,做管理?
搞学问?写诗?搞技术?不论他何种职业,他只会在某个清晨或傍晚,或工作时思索的瞬间,想到关于自以及各种人类相关的终极问题。
   而问终极问题的人?我们常常称之有哲学情结的人,或者是人类智慧之花持有者,因为这些问题往往将我们引导向哲学。

   如果把宏观和微观这两个概念稍稍延伸一点,我倒想起黑格尔的概念的抽象概括来。
   抽象概括是个好东西,微观走向宏观,当你把研究对象的角度换一个,可能得出新的结论,还有吗?
    
有,个体走向群体,心理学就是走这个路子的,此外还有特殊、一般等。

   但这些都哲学里的一些范畴,专业人士,通点,自己会少走许多转路。

   我们以往常将哲学这样归类:唯心的或唯物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自然哲学,逻辑学,法哲学,但是我们总可以从另一侧面提出一个类别,叫关于人的哲学。

   我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这里,他至少关注了人于万物中的意义问题。
但万物,于人,又有何意义呢?
人如何处理与万物的关系?人的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人的行为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
人类基本活动,政治、经济、科技等等如果从人的角度上,终极的目的是什么?是作为手段还是目的?

无论我们作何种程度的探讨,我们都可以得出些基本的观念:
当人作为一个体存在时,万物因其存在而获得意义,当他不存在,万物于他不存在意义,他的消亡,等于万的的消亡。
当人作为群体存在时,万物因其存在而获得意义,当这个群体不存在,万物于这个群体不存在意义,这个群体的消亡,等于万的的消亡。

  万物因人而有意义,因意义而获得其存在的价值,于人无意义的东西,无论其是否存在,于人无关,因为它是意义的。
  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已经繁衍了几千年,这个民族的哲学也一直延伸着,老子论道,孔子论仁,王阳明“心”,朱熹论“理”,慧能论“禅”,至于西方,尼采论“意志”,弗洛伊德论“性”,黑格尔论“绝对精神”,马克思论“唯物辩证”,萨物论“存在”。

   但不论是这个论那个论,为什么过了几千年,他们还在一代一代的论下去?
因为这个论那个论对人类有意义。
   但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即人作为个体或群体存在的状态。这个状态,包含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占有和自身的性质,即度,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境。
  处于某状态中,是为意义。幸福,快乐,宁静,自由,尊严,激情,我们归之为精神和肉体的完满,使人处于其中的某物,因其于人的这种作用而获得意义,从而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不处于某状态中,也是为意义。痛苦,饥饿,专制,欺压,我们归之为各种归精神和肉体的不幸。使人免于处于其中的某物,因其于人的这种作用而获得意义,从而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于是万物便因人而有了尺度,使人精神和肉体的完满的,或免于精神和肉体的不幸的,具的善的价值, 使人精神和肉体的不幸的,具有恶的价值。其它的,于人无意义,不具价值。

    一切万物,包括人,群体,阶级,因其善的价值,对人有意义,而获得其存在的价值,因其恶的价值的存在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凡恶的,即可消减,因其比无意义还要恶.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是: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而参战的欧洲的智者们也提出人的尊严高于一切的问题。
   人类历史的演进,让人们在人类社会这个系统该如何正常运作,及人该如何存在的问题上,获得了各种各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但只有将人与万物的关系考查清楚,我们才能从根本上理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心理等领域的头绪,并放正其位置。
    人并不存在着为了什么?或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人存在的目的并不如萨特说的:即等待一结果,死亡。
    人的存在,并不因什么而存在,因为它已经存在着,人存在的目的,即存在着,因精神和肉体的不同状态而存在着,直至死亡。存在着,即一种状态,处于某种状态,或不处于某状态,处于快乐中,或处于痛苦,不快乐不痛苦,像禅宗一样“空”地存在着,也是一种存在。

   人有天然的处于精神和肉体的完满状态中的权利,同时人有天然的免于各种精神和肉体的不幸的权利。任何物,或其它人,有损害这种权利的行为,或性质,即可消减之,因为其恶意,已对于失去意义,从而丧失其存在的价值。
    有了这些观念,我们就可能来解决一些目前争论不清的问题了。
   发展经济为了什么?为了GDP?为了中华复兴?为了国家崛起?为了资本的利润?为了劳工的福祉?或直接抽象为“为人民”。
   都是错的,为人,为人的存在。发展经济的不能将经济本身作为目的,衡量GDP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更不成为目的。所谓复兴,崛起也不是一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状态,经济发展的状态并不能作为目的。人,只有人的存在,才使经济的发展有了意义,人都死亡,由一群蚂蚁来发展经济,什么GDP也好,复兴也好,都与我们无关,而经济的发展的意义即为人的存在,存在着,并更好地存在,同时免于恶的存在。
    一个现市场经济系统的参与者,金融家,产业工人,实业家,管理者,政府官员,都从这个系统中获取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扮演某种角色,参与其中的运作,完成系统的生产-投资-分配-消费等环节,
从而实现系统的正常运作。不可否认,这个系统生产出来的财富,由于财富分配权掌握在政府官僚(苏联计划经济),或资本家(金融家,大宗商品投机商,实业家)手中,会导致产业工人群体所得甚少,导致系统并不能为系统中的多数人谋利的情况,但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我们是可以将财富的分配权交给相对公正的计算机系统处理,从而创造普遍的人民利益的。

    从宏观上看,如果这个经济系统还算得上一个"物",那么它的意义也只能是为人的存在着并更好地存在着而存在,而绝不是什么一国经济排名,复兴崛起。而这个经济存在的目的,即为人的存在着并更好地存在着.
    如果我们说一国经济发展了,这个发展至少包括的意思是,系统中的人财富普遍增加了,如果只是资方增加,总量增加,劳工不变,甚至少,我们还要这种发展做什么?经济的发展不发展,看人,不看指标,一方可多得,一方可少得,合理不合理尚且不算,但少得的一方,在发展过程中,分得少点,还是人手有份,而且比上次多才算发展的,所以我们说经济发展不发展,应以多数人的福祉为尺度,而不是什么GDP。

     经济如些,那科技呢,科技的意义,也是为人的存在着并更好地存在着的。科技,一个是节省劳动,增加产出,即提高生产率,另一个是降动劳动强度,而最后一个,是以人最相关的,也是最少被提到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提高农民收益?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提供农业生产率?我看都不是,现在是7亿多农民被锁定在那一两亩土地上,以原始社会就有梨耙等工具,从事着全国那么多工程之中劳动强度几乎最大的工种,数量是7亿多啊。我看三农的第一个目的,是将7亿农民从这种高强度劳动中解放出来。留下300万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就可以,农业还是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至于你采用私有化形式,还是集体化形式,另当别论,但首要的是解放劳动力,7亿多农民必须从这种高强度落后的劳动形式中解放出来,由更高级形式同时轻松,同时生产率更的劳动形式所代替,但如果这个化那个化,不以人的解放为目的,不以人更好地存在着为目的,7亿多农民转移出来了,农业现代化了,少数人得益,7亿农民无地加失业,会导致经济系统崩溃的,但如果坐看这么多人处于水深火热中,一代又一代恶化下去,估计不论精英还是平民,都会看不下去,人是有点良心的。

    有种担心是,7亿农民转出来,300万从事农业生产,城市有那么多工作提供,会不会产生大量失业?
问题是7亿农民转出来,300万从事农业生产,本质上不过是以一种高科技的劳动形式代替一种高强度低水平的劳动形式而已,从宏观上看,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总体,当一种人类劳动被另外一种更高效率的劳动代替,总体上的人类劳动就会从这种形式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从或精力从事更轻松体面的劳动。这剩余出来的总时间和劳动,会自然诞生自己另一种形式,为什么?因为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人类的需求本身的无限,和人类劳动的无限性矛盾,是人类作为总体,不用担心微观上有人失业没事干的问题的。

   从现代西方经济史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问题的所在,西方制造业几十年中,但一家家工厂为了提高生产率,装了个机器人,提高工厂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几乎每一家工厂的自动化,信息化都导致大量产业工人失业,但谁又想到,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的同时会大大导致服务业的发展,导致美国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服务业中,而制造业和农业只有少数百分之十几的人?

    而且,即使是7亿人失业,又如何?天不会崩的,至多打打雷,300万人,从事13亿人口的粮食生产,生产的粮食总量还是不变的,甚至更多,只要粮食的分配权,不会给生产商,生产好,至多给个生产费用,但销售权,分配权在经济系统的总管理者手里,就是7亿人失业,照样发粮,谁说失业就要饿死?就要暴动?两次世界大战历史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系统是不能没有社会保障的,西方的智者们是看得很清楚的,资本要活,工人要活,但少数人要活,不能让多数人活不下去,于是为了不让这些多数活不下去的人导致动荡,致使系统崩溃,就得让大家都活下去,这就是社会保障系统存在的理由,如果社会保障系统足够强大,就不怕这种人口的大转移,失业,照样管饭,有300万人从事高生产率的农业生产,如果控制有效,吃,很省心。

   面且7亿人农民从目前落后高强度的农业的转移出去,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劳动的解放,7亿人农民从这种劳动形式解放出来之后,中国的全部劳动解放作为总体,会发生结构的变量,诞生高更层次的劳动形式,因为这7亿劳动时间,从总量上看,当它从一种劳动形式中释放出来,会产生出无数种劳动形式,同时影响到整个中国的社会进程。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让科技为人服务吧,自动化,是个好东西,机器生产生产财富,信息化,也是个东西,机器代人思考,什么是21世纪?21世纪就是让机器为人劳动,让电脑为人思考,人不劳动,不思考却丰衣足食。
   人不劳动不得食?再过几下年,估计会成笑话。why?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
   但问题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在拒绝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呢?
   但如果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全球化过程,保持好利益相关者,谁又会拒绝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全球化呢?
   关键还是人的问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