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楷颐:美国将爆发严重金融危机并波及世界
美国将爆发严重金融危机并波及世界
---以及金融机构的投资策略
陈楷颐 2003年10月9日 (作者为资深证券研究专家,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
1. 由于现代金融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缺陷,以及美国虚拟经济泡沫和国民债务的极度膨胀,美国必将继日本之后,因泡沫破裂而爆发严重金融危机。预测2004-2005年美元汇率、美国债市、美国股市和美国房地产价格将先后大幅度下跌。美国虚拟经济泡沫的相继破裂,造成国际资本的两大类流向,即向低泡沫地区转移和向全球商品转移。前一类流向使低泡沫地区的资本市场迎来罕见的战略性机遇,后一类流向造成世界性通货膨胀和世界经济大萧条。2003年秋季国内外期货市场的火爆行情,是通货膨胀阶段开始的标志。目前美国所行的高成本和广树敌的军国主义道路,将加快和加剧该危机进程,其过程自2001年起将持续约10年。
2. 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决定,将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1.25% 降至1%,创195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也是美联储自2001年初美国陷入周期性衰退以来的第13次降息。经过此前的12次降息,美国联邦基金的短期利率已接近零利率,这意味着美联储手中掌握的利率杠杆这一宏观调控重要武器的可用“弹药”所剩无几。即便如此,美联储仍不惜动用最后几发“炮弹”。美联储孤注一掷实际上说明,美国经济仍在衰退的谷底徘徊,远未摆脱萧条困境。本文预测,美国经济将从萧条进一步下滑,在目前寅吃卯粮之后将进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
3. 在这场危机过程中,国际资本从高泡沫的美国流向低泡沫地区,主要是中国及周边、印度和欧洲。由于中国H股及B股市场正好是引进国际资本的现存渠道,国际游资正在并将继续推动H股和B股猛烈上升,香港资本市场迎来罕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可以预期,国内企业到H股和B股市场上市将大量增加。甚至是否可考虑,A股的国有股在H股市场上高价减持?若中国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人民币汇率与美元坚决挂钩,不开放国内资本市场,不使人民币国际化),将吸引国际资本源源不断进入国内,并避开国际金融危机。H股和B股价格可能将史无前例地高于A股价格,H股和B股也将带动A股市场上升。深圳B股中以晨鸣B,杭汽轮B,长安B等为首选。以上几个方面成为金融机构的市场投资机会。
4. 在国际资本向全球商品转移过程中,再加上中国已成大宗商品消耗大国,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猛烈上升并迎来长约10年的漫长牛市,全球期货市场获得指数式增长。以黄金为典型的贵金属系列(金,银,铂,钯,铑等)成为保值和增值的优先选择,黄金价格可能将重现70年代暴涨17倍的情形。A股中以山东黄金(600547),中金黄金(600489),江西铜业(600362)为首选。由于有色金属具有类似的功能,以及中国需求的高速增长,其价格将持续上涨。在有色金属中镍的涨幅最高,铜将持续上涨居其次,氧化铝近年仍然处于短缺状态。A股中以吉恩镍业(600432),江西铜业(600362),铜都铜业(000630),山东铝业(600205)为首选。石油天然气和煤作为重要能源和战略物资,因中国的巨额需求及海湾长期紧张,其价格将长期看高,A股中以辽河油田(000817),石油大明(000406),中原油气(000956),中国石化(600028),兖州煤业(600188),山西焦化(600740),西山煤电(000983),兰花科创(600123)为首选。此外,重要农产品、钢铁、橡胶、树脂、棉花、羊毛、肉类等也进入价格上升期,北大荒(600598),宝钢股份(600019)等将受益。以上几个方面成为金融机构的行业投资机会。
目录
1. 金融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2. 美国经济的真实现状
2.1 第二产业仍在萎缩之中
2.2 第三产业整体低迷
2.3 失业率节节攀升,创9年来新高
2.4 财政赤字创最新纪录
2.5 美元强势崩溃,外贸逆差加大
2.6 GDP增长率在1%上下波动
2.7 前景不妙!
3. 日本资产泡沫爆裂的经验
4. 美国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及爆发方式
4.1 美国资产泡沫的特点
4.2 美国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4.3 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可能诱因
4.4 美国金融危机的性质和过程
4.5 美国金融危机将波及全球
5. 中国可采取的应对策略
5.1 政治军事安全应对策略
5.2 人民币汇率应对策略
5.3 引进国际资本的制度设计
6. 金融机构的投资机会
6.1 行业投资机会
6.2 市场投资机会
7. 贵金属系列投资机会,以黄金为典型
7.1 黄金的商品属性
7.2 黄金的金融属性
7.3 最具潜力的贵金属上市公司
8. 有色金属行业投资机会
8.1 镍可能在有色金属中涨幅最大
8.2 铜持续保持乐观
8.3 锌平稳运行温和上涨
8.4 铅、锡、钨、钛 企业好转需时
8.5 电解铝有过剩 氧化铝持续短缺
9. 能源行业投资机会
9.1 石油开采业国内外形势
9.2 天然气需求增长将快于煤炭和石油
9.3 煤炭采选业迎来景气时期
10.农产品行业投资机会
10.1 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分析
10.2 中国在农产品市场举足轻重
10.3 农产品行业龙头北大荒
1.金融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在二战前,世界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即各国的货币发行与各国的黄金储备挂钩。二战后,在美国主持下,建立了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金汇兑”本位制。不管是金本位制还是金汇兑本位制,世界货币量的增长在正常的状态下,都要受到“物”的制约,换言之,就是说无形财富的增长要受有形财富的约束。在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也有所谓“虚拟经济”,如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但这部分脱离物质生产与交换的货币,必有一部分社会物质产品剩余与之相对应。
然而,美国由于在60年代的越战中军费浩大,国家财政难以为继,不得不依靠大量发行货币支撑,由此再不能维持美元与黄金的稳定比例,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一纸文告,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金汇兑本位制随之宣告瓦解,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所谓“牙买加”体系时代,即在货币发行制度中再也找不到“物”的影子,各国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想发多少货币就发多少货币,由此导致世界货币发行象脱缰野马一样膨胀开来。以美国为例,1966年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还占到80%,无关的只占20%,而到1976年,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仅解体5年后,其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就只剩下20%,而无关的则上升到80%。到1997年,世界贸易额当年为6万亿美元,而当年世界货币交易额为600万亿美元,即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额只占到1%,美国当年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还要少,只占到0·7%,可见世界货币运动与物质产品生产流通的关系分离到了何等程度!据德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资料,目前世界各国累积的货币发行总量,已经是世界年度GDP总额的60倍!
各国央行发行货币是供给,既然物质生产与流通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是如此之少,那么庞大的货币需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就是产生于股票、债券、外汇和地产等这些虚拟经济的交易。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券商、外汇交易商和房地产商等,以自己手中的证券、外汇与地产等向银行作抵押申请贷款,获得现金后再到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行炒作,这些抵押品在炒作中升值后,又可以向银行申请得到更多的贷款,进行新一轮的炒作,如此循环往复,一方面形成巨大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在货币的支撑下使虚拟资产价格不断膨胀起来。在美国,70%左右的银行贷款是流向股市的,再加上房地产等方面虚拟经济的需求,与物质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需求只占不到1%就不是难理解的事情了。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正是推动货币需求与虚拟经济如脱缰野马般膨胀的重要机制。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与物质产品相交换,所以若货币发行过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为什么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国际货币已经膨胀到如此地步,却没有发生严重的、持续的国际性通货膨胀呢?这个问题的初步解释如下。
首先,即使在货币脱离物质生产过程而独立运动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依然存在的,这仍然会由于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多数社会物质财富而形成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自二战结束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主要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都是不断下降的,以致出现了害怕形成世界性通货紧缩的担忧。从世界各国的国民总储蓄率看,在1965~199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是持续上升的,大约从18%上升到28%,同期发达国家从24%略降至22%。由于储蓄是稳定并上升的,货币随时可以转变成商品,因此过度发行的货币主要是在虚拟经济领域导致资产价格膨胀,而不会大规模冲入物质生产与流通领域,导致物质产品价格的膨胀。当然,资本市场的溢价也会刺激消费,从而引起虚拟经济领域中的货币向物质经济领域回流,就是所谓的“财富效应”,但二者远非对等的关系,例如在美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每溢价1美元,平均只能引起0.04美元的消费购买力。有关分析资料显示,1996~2000年这5年中,美国居民的资本市场溢价收入高达11万亿美元,但平均每年由此增加的消费购买只有不到1000亿美元,还不足美国年度GDP的1%。所以由资本市场回流的这部分货币,根本不足以导致物质生产与交换领域中的通货膨胀。
其次,一般而言,本国储蓄不足会导致贸易逆差,如果没有足够的外资流入就必须动用外汇储备,如果外汇储备告罄就必须限制进口,强制实行贸易平衡。但对于拥有国际货币地位的国家来说却并非如此,因为只要他国接受本国货币作为交换和储备货币,即便是本国的净储蓄为负值,只要在全球范围内储蓄是稳定和增长的,就可以通过增发货币来满足进口需求,而不会由于本国过度发行货币而引发本国乃至全球的通胀,实际是利用本国硬通货的国际地位,向接受这些货币的国家征收“铸币税”。在此条件下,必然是利用国际收支经常项下的逆差向世界输出货币,购买本国所需要的商品。
在美国,虽然90年代出现了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但国民总储蓄率却从1990年的19%下降到1997年的16%。从居民储蓄率看,1990年为6.8%,1995年已降到3.8%,1999年竟降到-1%。贸易逆差也从1990年1200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4352亿美元,创最高纪录。90年代美元的强势沉重打击了本国的制造业,进口消费品几乎占到本国居民全部消费的40%,自1995年以来,美国每年所吸纳的世界净储蓄份额平均在2/3以上,最高的1999年竟达72%!一个世界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本国可不事生产,仅凭美元霸权就可把他国创造的物质财富据为己有,可见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也可看出,美国为何如此紧张美元的强势地位。而没有“硬通货”地位的国家如果过度发行货币,会导致物质经济领域的通货膨胀,正如阿根庭金融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已历30年以上,庞大的货币资本已逐步演变为独立于物质经济之外的异生体。这个“货币怪物”不仅培育出了极具泡沫化的虚拟经济,也在不断改写许多传统经济中的重要运行规律,甚至成为世界经济运行趋势的主导。例如,在传统的世界经济中,汇率是由贸易决定的,如果在贸易项下有顺差,一国货币就会升值,反之就会贬值。这是因为,在传统经济中,由物质产品的生产与交换所引发的货币交换,是货币运动的主体。但是在货币脱离物质经济运动的条件下,由于围绕物质生产流通所发生的货币交换越来越不占据主导地位,在国际间货币运动的主要渠道也逐步转到资本项下进行,因此货币汇率就越来越决定于一国资本项下是逆差还是顺差,而与贸易项下的变化没有关系。所以,一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增长是否强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乃至是否有贸易顺差及国际储备是否充足这些在传统经济中决定汇率的重要项目,现在统统无关紧要,而是否可以引入大量国际资本、是否可以保持本国货币的强势,才是决定汇率乃至本国经济繁荣还是萧条的关键。如前所述,日本经济尽管可以保持国际竞争力,尽管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日元仍然一路走贬,而美国经济尽管制造业凋敝、经常项下的逆差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GDP却仍然可以保持美元的坚挺和经济的繁荣。
所以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物质产品生产,但先是在1956年,以美国的“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为标志,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所谓“后工业化时代”,以后到70年代,英、法、德、意、日等其他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产业资本开始具有从物质生产领域向外游离的趋势,再加上货币脱离黄金的条件,就使虚拟经济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从而改变了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基本规律,也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发生了变化。
在新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是大国斗争的目标,也发生了转移,已从一战、二战时争夺生产物质产品的资源与销售市场,转变为争夺国际资本,因为只要有了货币霸权照样可以锦衣玉食。欧盟的统一从欧元开始,也是要与美国争夺货币霸权,而美国在欧元启动初期就发动“科索沃战争”,目的就是打压欧元的势头,用美国的军事霸权维护美元的世界霸权。从这点讲,后资本主义战争的性质具有了新特点,就是为了争夺国际资本而打,而不象以往那样,是为了争夺生产物质产品的资源与市场。
小布什在阿富汗战争后突然提出了所谓“邪恶轴心”论,把伊拉克、伊朗和北朝鲜列为首批清除目标,许多人感到摸不着头脑,但若用资本主义世界新的主要矛盾观点看,则不难看出,美国人是在欧洲人和中国人的家门口布下了两个点,打的是国际资本的可能流向,一旦出现资金从美国大规模退场的势头,就在这两个方向上动武。欧洲人开始看清了美国的战略意图,在本次伊拉克战争期间,欧洲主要领导人都发表了反对意见,甚至连美国的马仔英国,也脚踏两只船。所以以后的海湾战争,欧洲人极有可能与美国翻脸,甚至发生或明或暗的军事冲突。
2.美国经济的真实现状
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决定,将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1.25% 降至1%,创195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也是美联储自2001年初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以来的第13次降息。经过此前的12次降息,美国联邦基金的短期利率已接近零利率,这意味着美联储手中掌握的利率杠杆这一宏观调控重要武器的可用“弹药”所剩无几。即便如此,美联储仍不惜动用最后几发“炮弹”。美联储孤注一掷说明了什么,且看美国经济的现实表现。
2.1 第二产业仍在萎缩之中
工业生产在今年3、4两月大幅下跌0.6%、0.5%之后,5、6两个月仅分别上升0.1%,且5、6两月的产出与萧条的去年同期相比,还分别下降0.8% 和1%。第二产业中的骨干行业制造业,3、4、5三个月生产连续下降;5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虽由4月份的45.4点上升至49.4点,6月份微升到49.8点,但仍低于增长与衰退的分界线50点,表明制造业仍处于萎缩之中。
飞机制造业是美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因航空市场萧条而遭受严重打击。以波音公司为例,今年第二季度商用飞机交货量、飞机零部件业务和服务量大幅下滑。商用飞机交货量仅74架,远远低于不景气的上年同期的112架。公司第二季度的收入也从上年同期的138.6亿美元降至127.9亿美元,降幅达8%。公司盈亏状况更惨:2002年第二季度尚盈利7.79亿美元,2003年则亏损1.92亿美元。
汽车制造业也不尽人意,2003年以来,尽管汽车制造商们纷纷抛出各种特别优惠,但销售仍然萎靡不振,据福特汽车公司称,6月份的促销活动所取得的销量与上年同期持平。摄影用品生产公司也不景气,世界最大的摄影用品生产商美国柯达公司经营业绩连续三年下降,2003年第一季度的销售总收入为33.52亿美元,与不景气的2002年同期持平,但利润仅为1.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84亿美元大幅下降60%。
2.2 第三产业整体低迷
除房产业因30年期购房贷款利率创60年来之最低点而使住宅销售尚属差强人意外,第三产业其他各业均在低谷挣扎。金融业凄风苦雨,股市低位波动。由于投资者对公司盈利前景担忧,再加上对金融分析师的报告、对美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会计/审计公司及投资公司的报告质量及可信度缺乏信心和信任,大多不愿投资股市。据7月3日世界大企业联合会公布的对美国5000个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56%的投资者认为目前的投资环境“差”、不愿向股市投资,只有22%表示计划在未来6个月投资股市。
不仅如此,微软、时代华纳、戴尔等美国一些大公司的领导人也对美国股市、美国经济包括IT产业缺乏信心,近来掀起了抛售自己所持有的本公司股票的热潮,抛售量创10个月来的最高纪录。同时,亚洲、中东、欧洲的资金也开始大规模逃离华尔街。正因为如此,今年以来美国股市虽遏制住了下滑势头,但仍反弹乏力,道指、纳指均呈现出进一步、退两步或进两步、退一步的态势,在低位徘徊。其中纳指至10月开头仍在1900点附近,仅相当于2000年3月10日的高峰5048点的38% 。
旅游业、航空业远未恢复元气。自“9·11事件”后,由于缺乏安全感,再加上就业无保障,个人收入下降,美国人外出旅游者急剧减少,使旅游业、并连带餐饮业了无起色。“9·11事件”后,美国各航空公司一直在困境中挣扎,伊拉克战争又使美国的航空业雪上加霜。据美国航空运输协会预测,战争将使美国的航空业在2003年出现超过10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2003年以来,美国各航空公司裁员已超过万人,美洲航空公司等航空企业正在破产边缘挣扎。
2.3 失业率节节攀升,创9年来新高
由于二、三产业萧条,企业经营业绩不佳、财政困难,只得靠裁员以渡时艰。据美国城市市长会议组织6月9日发布的调查报告,包括纽约、底特律、芝加哥等在内的20个城市,在2001年、2002年两年之内,即丢失工作岗位达百万之多,远远超出政府的统计数据。即使是根据政府发布的统计数据,失业率也是屡创新高:今年6月6日美国劳工部宣布,5月份美国的失业率突破6%,达到6.1%;7月3日劳工部发表报告显示,6月份的失业率上升到6.4%,创下1994年4月以来失业率的最高纪录。劳工部的报告还显示,过去3个月的经济疲软,迫使全美企业新裁员总数接近100万人。
据《华尔街日报》6月初报道,“这使不少美国人感到目前的经济状况似乎比2001年的衰退期间还要糟糕”。据统计,2001年以来,美国的临时工猛增了46%。由于大批职工失业、工作无保障,收入下降,广大消费者信心指数急剧下降。6月14日发布的被认为是显示消费者开支的可靠指南的密执安消费者信心指数,从5月份的92.1急剧下降至6月份的87.2;对未来信心的指数也从91.4下跌至84.2。另据7月底发布的美国经济咨商局消费者信心指数,7月份也在大幅下跌:信心指数从6月份的83.5跌至76.6,期望指数由96.4跌至86.4,现况指数由64.2跌至61.9。
据3月12日的《纽约时报》报道,该报在纽约市进行了最新民意调查,越来越多的纽约市民对现状不满:在接受调查的962位市民中,73%的人认为纽约市的经济状况很糟或较糟,6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在恶化;而在1月份,认为自己的生活在恶化的人只有43%。不到两个月,生活在恶化的人上升幅度达17个百分点,可见经济形势之糟糕!
2.4 财政赤字创最新纪录
由于经济萧条,税收连续第三年减少,对陷入困境的航空等行业实行巨额补贴,以及对外穷兵黩武、国防费用剧增等原因,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飚升。美国政府2003年财政赤字将突破5000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2000年美国曾实现2360亿美元的财政盈余,此后短短3年,赤字如脱缰野马,并一举“扭盈为亏”,令不少美国人士“震惊不已”。讽刺的是,此前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的最高纪录为2900亿美元,是1992年老布什创造的。10年后小布什创二倍的新纪录,可谓“青胜于蓝”!前后两个财政赤字最高纪录,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必然”。“必然”由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引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所决定。除了美国中央政府深陷财政赤字困境外,美各州政府也为财政危机而苦恼。据《纽约时报》报道,过去3年,各州因财政拮据,不得不削减各种必要的开支,仅加州今年就要削减用于教育和帮助穷人的80亿美元。研究人士认为,各州政府财政上的窘境,不仅使美国经济增长至少降低0.5个百分点,而且受伤害最重的是处于收入分配最低层的穷人。
2.5 美元强势崩溃,外贸逆差加大
企业经营不善,产品国际竞争力下滑,导致外贸逆差也节节攀升。据美国商务部发表的报告,2003年第一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创纪录的1361亿美元,比2002年第四季度的1286亿美元上升5.8%;5月份的贸易逆差仍高达418.4亿美元。应该看到,美国贸易赤字屡创新高,是在美元大幅度贬值的背景下出现的。近一年来,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已下降近30%,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尚节节攀升,可见,美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值得怀疑的。然而,就在如此窘境之下,美国当局仍宣布2002年第四季度生产率增长5.5%,2003年第一季度生产率升幅更高达8.6%。美国当局创造“生产率创纪录增长”奇迹的“勇气”,令人叹为观止
必须强调: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来看,美元强势崩溃比之外贸逆差加大要严重得多。外贸逆差加大,只是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差,商品国际竞争力低。但美元强势地位的维持对于号称金融帝国的美国来说,却是性命攸关:一方面,美元强势崩溃,是美国经济制度的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沉疴的反映;另一方面,美元强势如进一步崩溃,外资甚至内资将更大规模的外逃,美国的经济体将不可避免的发生“血崩”!由此观之,近一个时期出现的美元强势崩溃之势,表明美国的经济危机尚在发展、深化之中。
2.6 GDP增长率在1%上下波动
GDP升降指标,用世界大企业联合会高级会员维克多·扎诺维奇的话说,是“十分浩大的统计估算工作”,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经常需要大幅修正”。也许正因如此,在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当局为提升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极尽能事地对GDP统计指标进行“包装”。美国的按季度统计的GDP成长率,不是同比,而是环比,即同上季比。当季度GDP呈正增长时,美国当局往往将季度增长率放大至少4倍换算成年增长率;但当GDP呈负增长时,是绝对不会将季度下降率换算成年度下降率的。此外,即使是季度增长率,仍很难全信:正增长,往往被夸大;负增长,往往被缩小。所以,在运用美国近期发布的有关GDP成长指标时,务必仔细分析。
即使按美国当局发布的数据,一年多来,美国经济GDP季度增长率也多在零增长附近波动。美国此次周期性经济衰退始于2001年初,2001年至2003年第一季度共9个季度的GDP增降率分别为: 0.6%、 1.6%、 0.3%、0.66%、1.4%、0.32%、0.98%、0.35%、0.35%。这表明,自去年第三季度后,连续两个季度GDP成长率仅0.35%,即便放大四倍,换算成所谓年增长率,也不过1.4%,比之日本延续10年的停滞,强不了多少。
由以上分析可见,美国经济自2001年初陷入周期性衰退后,至今虽已达两年半以上,仍未走出萧条的谷底。这正是美联储第13次降息的真正原因。对此,美联储及格林斯潘也不否认,尽管有些羞羞答答。如美联储在6月25日宣布第13次降息时说,再次降息是因为“美国经济还没有显示出持续增长的势头”。20天后,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发表有关货币政策的年中报告时也承认:“尽管工业生产已经趋于稳定”,但“尚无迹象显示,目前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增加资本支出的意愿”,而且还预测,“未来几个季度萧条的美国经济应会加速增长”。“未来几个季度”是否能如格老之所愿,暂且不论,但他的报告已表明:格老也认为目前美国经济是“萧条”的。
除了美联储,美国还有一个经济研究机构的意见是不应忽视的,这就是“美国全国经济调查局”, 其专家委员会被认为确定美国经济衰退起止时间的权威机构。当初,这个机构裁定美国经济自2001年初即已陷入衰退,是顶着美国政府及各方的巨大压力的。此后,在长达6个季度的时间里,它同样顶着各方压力,不对美国经济衰退已结束做出定论。直到2003年6月20日该机构仍坚称:不准备宣布衰退结束。但是,随着美国大选将至,对于美国全国经济调查局来说,来自各方的压力与日俱增。看样子,终于顶不住了:距6月20日不到一个月,也即7月17日,美国全国经济调查局宣布:新世纪美国第一次经济衰退于2001年11月结束。不过耐人寻味,该调查局在同一份声明中强调:“宣布美国经济衰退于2001年11月结束,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从当时起即摆脱困境”,“虽然确认美国经济在2001年11月份到达谷底,但委员会并不认为美国经济状况从该月起恢复正常运转”。看来,声明是专家们同各方相妥协的产物。
综上所述可得出结论:美联储新世纪第13次降息进一步说明,美国经济仍在衰退的谷底徘徊,远未摆脱萧条困境。
2.7 前景不妙!
根据墨西哥经济学家伊恩.坎贝尔的分析(《参考消息》9月9日),美国经济前景不妙!
美国最近的数据似乎在好转。然而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数据背后的力量因素。我们可以指出、确认甚至是量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力量因素。这样我们就可以思考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些力量因素究竟可能是长,还是消?若长,则推动经济之帆继续乘风破浪;若消,则再次置经济于停滞的泥潭。思考这些问题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一段超趋势的持续增长”是否可能。这里挑出三大力量因素:
第一,利率非常低。或者,也许应当说,利率已经上升,但仍然非常低。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测(因而保持低通货膨胀就不那么乐观)以及政府不断发行国库券已经抬升了债券收益率。1.5个百分点的升幅说明市场情绪已大大改变,政府、公司和购房者的资金成本在增加。
第二,除非国库券走势再次趋强、收益下降,否则公司的抵押再融资和超低成本发债高峰已经结束。这个高峰出现在5月和6月,现在正在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是,这个高峰已经过去。这或许事关重大。
第三,政府的财政政策出奇地宽松。政府已增加了开支,主要是防务开支,同时还实行了减税。第二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长按年率计算是3.1%,其中一半来自政府开支增长。本财政年度政府预算赤字看来将接近5000亿美元的水平,因此将超过美国GDP的4%。
上述三个因素目前是推动美国经济扬帆前进的力量。每一个因素都把钱放入消费者的口袋并有助于公司发展。每个因素现在都处于风头最劲的时刻,因此以后必然逐渐衰弱。
美国抵押银行协会预测2004年抵押贷款的发行将大大下降。
美国总统布什几乎没有降低利率和增加开支的余地了,赤字太高:美国负债速度太快。格林斯潘也没有能力再大幅降低短期利率水平,现在似乎已无力故伎重演:降低长期利率。
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究竟是什么?它不应是政府开支——但在美国,恰恰是。它不应是螺旋增长的债务——但在美国,恰恰是。它不应是住房价格膨胀——但在美国,恰恰是。健康的经济增长应当是公司保持投资并向消费者销售产品。而消费者不必为了保持开支而不断负债。美国经济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增长,因为它不健康,而且健康状况还在一天天恶化。平衡和失衡就是反映经济健康与否的标志。美国经济背负着前所未有的贸易赤字和名义财政赤字,这绝非无关紧要。美国消费太多,负债太高,储蓄太少。
现在美国经济如何才能走上一段超趋势的持续增长之路呢。目前的贸易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已经预示着美国经济需要减少国内需求,而且只能通过出口提高增长率。刺激手段行将枯竭。没有什么可以替代。2004年,美国经济很可能呈现低速增长或干脆衰退,由此将对全球产生消极影响。
3.日本资产泡沫爆破的经验
脱离物质经济的货币与极度膨胀的资产价格都非正常,是泡沫就总有爆裂的时候,一旦爆裂,就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破坏,再反过来形成信用紧缩效应,导致经济进入长期萧条,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泡沫经济破灭会首先打击一国的金融体系,是由于证券、地产等泡沫的破灭,会在银行体系内部形成不断增加的巨额坏账,这与泡沫经济的膨胀正好是相反的过程。
从日本的经验看,在泡沫经济膨胀时期,企业以证券和地产作抵押从银行取得现金到资本市场炒作,由于企业资产价格的上升速度远高于企业负债上升的速度,因此从企业看资产负债状况良好,还可以申请新贷款;从银行看企业的抵押品不断升值,银行发出的贷款有充分保证,因此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也很好,可以不断对企业提供新贷款。况且银行体系本身也在购买大量资产,例如日本各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股票占到日本全部股票的30%,股票升值使银行的盈利与资产增加。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必须占到其全部资产的8%才算正常,但银行的自有资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股东权益,即股东投入的创业投资,第二类是补充资本,主要包括坏账准备、从属债务与所谓“隐性资产”,就是未实现的股利。两类资本各占50%,在日本,在第二类资产中,“隐性资产”又占到45%,所以,银行所持有的股票溢价就可以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上升,有能力贷放更多的资金,从而成为银行信用膨胀的重要条件。
捅破资产泡沫的形式有多种,在日本是因为央行加息,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是因为外资抽逃,但是资产泡沫破灭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股市与地产价格出现暴跌,这时的情况与资产泡沫膨胀时的情况恰恰相反,企业的炒作资金无法收回,就无法归还银行的借款,银行由于担心更多的企业陷入债务危机,一方面收紧银根,不愿对企业放款,一方面逼企业还债,而企业为了归还银行借款,不得不抛售手中的资产,从而引起资产价格的新一轮下跌。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一时期,资产价格的下跌速度会大大高于企业的债务清偿速度,进而在银行体系内形成不断增大的坏账,这就是日本经济10年来的现实。
股市和地产泡沫可以破,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泡沫也可以破,但到银行却破不下去了,因为企业是对银行负债,银行却是对企业和个人存款者负债。在泡沫经济膨胀时期,企业和个人都从泡沫经济创造的繁荣中获得了收入,这部分资产泡沫已转换成企业和个人的银行存款,在企业破产风潮中,当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出现大规模减损的时候,如果也让存款方中的泡沫相应减损,银行当然能恢复正常状态,但在银行存款中何为企业和个人的正常收入,何为泡沫经济收入根本难以讲得清,又如何破的了?
况且,日本1.2亿人口有近11万亿美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但日本政府所设立的存款保险金却只有360亿美元,只相当于全部居民储蓄存款的0.3%,所以让银行也大批破产而让政府对存款人负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若在银行与政府都不能对存款人负责的情况下让银行大批破产,就无异于让全体国民和整个国家破产,正是这个原因使日本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无法平衡,这也是日本银行和历届政府找不到解决银行问题出路的根本原因。况且,由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在泡沫经济破灭后大幅度贬值,资本充足率相应下降,贷款规模必须随之紧缩,乃至出现全社会的信用紧缩,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因此,银行问题找不到出路,日本经济必然是走出“L”型曲线。
顺便指出,由于资产泡沫破灭和银行体系破坏才是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的原因,因此10年来日本历届政府想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创造日本经济景气,是文不对题,因为日本经济根本就不是由于物质生产领域发生问题而造成停滞。现在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从80年代中期的60%上升到160%,利率几乎为0,已经没有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后来又转向汇率政策,操纵日元大幅度贬值,可见还没找到正确路子,反而会加重日本的经济危机。因为日元贬值进一步降低日本资产价格,在银行内部形成新的坏账损失。目前外国人手中持有的日本证券约占12%,日本资产价格下跌首先会迫使外国人抛售手中的日元资产,由于日元是硬通货,日元资产贬值,也会迫使本国居民抛售日元资产,转向其他国家的资产。正确的作法反而是应该让日元升值,以提高日元资产的价格水平,这样才能扭转日本资产价格的下跌趋势,相应减少银行的坏账,使金融系统转入正常运行。
4.美国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及爆发方式
4.1 美国资产泡沫的特点
现在来看美国。如果美国也存在着巨大的资产泡沫,破裂的后果,将是与日本一样,走出“L”型曲线。对比美日经济,美国的泡沫比日本只大不小。首先,从规模看美国比日本要大得多。东京股市市值最高峰时不到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最高为160%,而美国股市峰值时直逼19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最高为260%;其次,从涨幅看,日本日经指数1985-1989年从1万点涨到4万点,5年间上涨了3倍,美国道琼斯指数1995-2000年从3900点涨到11783点,也是5年间上涨了3倍,美国泡沫的膨胀速度与日本难分高低。
美日的泡沫经济也有所差别,首先是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比美国要大得多。日本国土面积虽然只是美国的1/25,但在土地泡沫高峰时土地的理论价值竟是美国的4倍。在日本,房地产的交易虽不活跃,但以地产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却很普遍,因此地产价格下跌对日本银行体系的坏账形成影响很大,而在美国这种情况还不多见。其次,日本是高储蓄率国家,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主要是本国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资本市场所至。而在美国,1995年以来,由于欧元启动过程中从欧洲流出大量避险资金,向美国作短期投资,引发了美国长达5年的股市暴涨。据统计,这一期间流入美国的资金高达2.3万亿美元,其中近70%是来自欧洲。所以与日本相比,美国的资产泡沫更与国际资本流动密切相关,具有外生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在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全球性资产泡沫已难以为继。这个泡沫先破于日本,后破于亚洲金融风暴,今天轮到了美国。
4.2 美国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暴跌,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开始破了。2000年9月,美国道指、纳指双双爆跌,自那时以后直到今天,股市虽有反弹,但都未超过那次暴跌前的点位,显示出美国资产泡沫已到顶峰,随时有可能破灭。美国当权者早已看清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可怕前景,因此千方百计维持泡沫不破,主要作法就是在资产泡沫濒于破灭的时候,拼命向市场注入货币。在“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预计到外资和个人资金会从股市大量退出,因此在重开股市前的两周内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分两次共注入了12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按美国目前1:9的货币乘数,相当于提供了1万亿美元的信用资金供给,比中国一年的GDP都要大!二是美国证券委宣布取消了对上市公司只能持有本公司10%股票的严格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象微软等一些大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票遭抛售的同时大量接手本公司股票,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比例很快就升到40%以上,由此维持道指在短期深跌后重上万点。
美国人懂得,美国的经济繁荣来自于美元的强势,而美元的强势则来自于美元资产的价值,一旦美国股市崩溃,美元资产大贬值的时候,美元的强势将土崩瓦解,而没有了美元的世界霸权,美国经济会立即陷入一片萧条。不难想象,一个仅靠发行货币而维持国民40%消费品供给的国家,当其他国家视其货币为废纸的时候,与今天的阿根庭有何区别?
但是,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来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因此是“饮鸩止渴”,只能推迟泡沫破灭的时间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
4.3 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可能诱因
美国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和发生严重金融危机,预测就在2004-2005年,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可能有:
第一,国际资本向低泡沫地区转移
欧洲资本市场虽然也有泡沫,但从总体上看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例如以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为指标衡量,1999年美国为203%,而意大利为46%,德国为54%,法国为64%,英国最高,也只有96%。2000年欧洲的经济复苏,也主要是以传统产业的增长为主体,目前看欧洲经济增长比美国要健康得多。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开始流通,欧元区各国的物价开始统一用欧元标签,立即显示出欧洲各国间同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存在巨大价格差距,从而反映出欧洲经济通过资产重组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巨大空间,欧元以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的功能开始显现,这正是欧洲人在设计欧元过程中企盼的结果,并将形成促进欧洲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中国则以经济高速增长,政治稳定和低泡沫显示了特别的吸引力。
第二,美国再受阿拉伯反美力量重击
“911”事件作为现代城市游击战,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对美国本土的袭击,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美国发动的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导致阿拉伯反美力量准备对美国本土发动范围更大、后果更严重的恐怖袭击,所以美国的安全性比欧洲差,会引起国际资本流向逆转,从美国流向较安全的地区。
第三,日本为应付危机而抛售海外资产
日本危机有进一步深化的可能。从目前情况看,日本企业和银行应付危机的最后措施就是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的海外资产一半以上是投放在美国,仅日本人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就高达20%以上。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人在内,早已对美国的资产泡沫胆战心惊,因此一旦日本人开始大规模抛售美元资产,就有可能诱发抛售美元资产的狂潮。
4.4 美国金融危机的性质和过程
美国经济2000年开始的第一波下跌虽然来势凶猛,但其实对经济根基打击并不大,从纳指和道指的强弱不同就可以看出。 第一波下跌从本质上只是宣布美国经济上一轮的大增长周期的结束,问题的关键就是以下面临的调整是什么级别的:是一个上升过程的小调整,还是70、80年代级别的中型危机,还是20、30年代级别的大型危机?这里认为,美国经济以下面临的将至少是70、80年代级别的中型危机,而且有超过90%的可能这个中型危机将是一个20、30年代级别大型危机的前奏,这个大型危机的巨大杀伤力将在2019年达到高峰。1929年的悲惨时刻很可能在美国重演,这个时间刚好是90年,而这个90年的一半1974年,其附近产生了所谓石油危机的中型危机。而其3/4位置出现的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由此可见该周期的重要性。
上面的预测是建立在一个大的经济周期的判断上的。至于短期来说,由于美国经济上一阶段的下跌是通过刺激消费来抵抗的,其现象是,股票跌,楼市旺,结果使得当再一次面临经济动力不足时,楼市和股票一起成为下杀的动力。道指7500点是一个关键的位置,一旦在下次下跌时有效跌破,将迅速跌到5000点附近,而纳指的1000点并没有任何神圣不可触动的意义。看看日本股市从10年前50000点附近跌到现在10000点左右,还有继续向下的危险,就知道其下跌动力的强大。
目前美国的虚拟经济泡沫和美元泡沫之还没完全破灭,原因是美国房地产泡沫未破,而房地产在美国社会财产形态中,占有三分之二的比重,企业与个人从事股票等虚拟资产投资,一般都是以房地产作抵押向银行借贷,股市泡沫破了,房地产还在升值过程中,银行系统就不会出现大量坏账损失。从日本虚拟经济泡沫破灭的情况看,在1990年股市崩盘后,在1992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才出现长期经济萧条。但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也已显示出许多将破的迹象。2003年房地产泡沫之所以被吹大,是因为美联储连续降低利率,刺激了个人买房行为,最近由于盛传亚洲各国央行要抛售美国国债,引起美国长期国债价格下跌和长期利率上升,已经对美国的房地产业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之时,就是美元崩溃的时刻。
纳指和道指的历史曲线,1999年1月-2003年10月欧元/美元汇率变化曲线见附图。
4.5 美国金融危机将波及全球
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危机,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以美日直接密切的经济联系,日本自不必说,欧洲经济即使再健康也会被不同程度的卷入。亚洲金融风暴后受到沉重打击的东盟主要国家都还没有恢复元气,美国发生金融风暴无疑是雪上加霜,金融体系会进一步混乱,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拉美国家与美国联系一向紧密,并已有阿根庭发生金融危机,被美国金融风暴卷入并不奇怪。因此世界各大洲的主要经济体会无一遗漏,都会被程度不同地卷入当中。如果说日本金融危机还不代表世界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风暴,将使世界进入资产泡沫总破灭的时代。
5. 中国可采取的应对策略
5.1 政治军事安全应对策略
发生1929~1933年全球性资本主义大危机后,欧美资本曾大量涌入苏联,当时所建立的大批钢铁厂、机械厂、拖拉机厂等,为苏联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条件。今天,如果中国把握好机会,作好各种制度与政策储备,一旦出现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情况,就不会措手不及,就会使中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提前到来。
既然国际资本已成为大国利益纷争的焦点,大国的政治、外交与军事也必然以此为中心。美国拥有的优势,是全球货币霸权和全球军事霸权,这两个霸权互为依托,形成美国控制全球资本流动的能力。从欧元启动后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以及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看到,美国是如何运用军事霸权来维护其货币霸权,如果真的发生国际资本向欧洲大规模回流的情况,事关美国生死命脉,美国不会坐以待毙,而会未雨绸缪,准备许多战略防御措施,前面说过,所谓“邪恶轴心”论就是美国布下打压欧洲和亚洲的一步棋,所以,美、日、欧、中等大国间将围绕国际资本流动进行政治、外交与军事方面的战略博弈。
世界将会看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国际资本而爆发的第一次战争,北美洲将第一次经历战火的蹂躏。中国也是国际资本的流向地之一,也是美国需要防范的战略目标,一旦出现国际资本向中国大规模转移的趋势,美国肯定会在朝鲜半岛、台海问题,或者其他周边如中南半岛、新疆境外等大做文章。所以,在山雨欲来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更需要立足于不利的考虑,作好充分的战略防御准备。
5.2 人民币汇率应对策略
下面谈谈中国可采取的人民币汇率策略。
美国操纵汇率是为了其总体利益服务的。美国经济目前面对的最大危机就是泡沫化,美国目前0以下的储蓄率使得危险性达到空前的地步。可以说,美国这只大庄股已经玩得高处不胜寒了。和庄股一样,目前的关键是不能让资本大量逃离,否则就会连续跳水。由于2000年的下跌速度极快,大多数游资都不能有效离场,所以大规模的资本逃离还没有出现。而目前的反弹正构成资本逃离的机会,一旦反弹到位,预期中的大规模资本逃离才会真正出现。
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出现,美国唯一可行的货币战略就是在该大反弹到位前把货币贬值到一个相应的地位,这样才使得美元资本套现后不能以一个较高的汇率出逃,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货币层面为美元资本加了一个套,这样套现出来的美元资本逃离的决心和力度将大幅度减少。这是美国阻止美国经济这个大庄股崩盘的唯一非战争办法。
但是这个办法的唯一罩门就在,如果有一种容量极大的货币紧贴美元,则美元贬值的所有如意算盘将打不响,而人民币正好就是这种货币。人民币与美元的坚决挂钩使得美元资产变现以后有了一个顺畅的逃跑渠道。人民币经济比美元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泡沫化极低,储蓄率极高,这对于美国经济是一个致命的威胁。只要人民币战略得到坚持,把池子挖好,则美元的贬值战略将彻底破产,一旦该战略破灭,美国经济将面临最巨大的冲击,这也是前面预测201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现实基础,正确的人民币战略将加快、加深这个进程。
对于欧元区来说,人民币不升值对其商品的竞争力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投资机会,最终也会影响其资本的流入。美国会挑拨中国和欧盟的关系,宣传人民币不升值,压力都会到欧元那里之类。中国最简单的对策就是用一些大的引进安抚欧盟,联欧抗美。前不久中国投资参加欧洲伽里略卫星计划,中国可能引进法国高速铁路系统等,都体现了这一趋势。
5.3 引进国际资本的制度设计
该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尽量规避全球金融风暴影响,二是有利于中国引进国际资本。
为了第一个目的,中国绝不应该开放自己的资本市场,也不应该使人民币国际化,否则就会被卷入其中。正象中国由于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而侥幸逃过亚洲金融风暴一样,坚持过去的作法,中国也可以成功避开全球金融风暴。在上述前提下,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会出现较深的负增长。中国经济虽也要走一段下坡路,但不会出现负增长。而一段时间后情况就可能转变,出现世界经济继续下行,而中国经济开始上扬的变化,这是因为世界资本中心可能出现了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为了第二个目的,中国可以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甚至中国B股市场(但其制度应作重大修改)。
既不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又要准备大规模引进国际资本,这貌似矛盾的二者可以通过香港这一特殊的资本市场来实现。世界他国不存在着一个在其境外,又为其服务的国际资本市场,只有中国有香港。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中对内地投资平均占到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50%以上,这是因为香港是世界第六大资本市场,在其中上市的1万多家公司,90%以上对中国有投资,由此形成了“中国概念股”。香港上市公司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从世界各地的投资人手中筹资,再对中国作直接投资,这样在发生金融风暴的时候,就不会发生投在中国内地的外资大规模抽逃的情况,这种“既没开放资本市场,又充分享受开放资本市场”的好处,只有拥有香港的中国大陆才办得到。
如果允许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并允许其将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汇出境外,则无异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彻底开放,外部的金融风暴就难以避免。如果把外资参、控股企业的上市问题放到香港去解决,这个矛盾就可化解,因为外资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可以在境外实现,对外资不开放境内的资本市场,一样可以解决还他们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的回收,所以并非只有开放中国资本市场。把外资进入主渠道放到香港,有利于香港繁荣,香港将可能在较短时间就变成世界领先资本市场,港币也成为坚挺货币。把外资入口放在香港,还需要作好其他相关政策准备。比如,允许更多国内企业到香港上市,国内二板市场的必要性也值得讨论。
必须指出,国内B股市场在引进国际资本方面具有与香港H股市场类似的功能,但目前存在重大的制度缺陷,即B股市场同时对内资和外资开放,2001年B股市场上内资解放了外资成为一个深刻的教训。而中国A股市场也存在重大的制度缺陷,如外资收购A股上市公司国有股、实行QFII和QDII等,这些制度缺陷直接破坏了上述第一个目的。
6. 金融机构的投资机会
现在来讨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大萧条。首先须判断萧条的特性,如果未来的萧条是通货紧缩型,则持有现金即可应对萧条。反之如果是通货膨胀型的,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停滞膨胀,就得考虑囤积货物。一般来说,萧条都是由于投资过度、竞争激烈引起的,因此一般都是通货紧缩型。但是,世界经济萧条则不一定,如果各国在汇率相对不变条件下激烈竞争,那么萧条将是紧缩型的;如果各国通过汇率竞相贬值来争夺市场,则将是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型萧条。
这场世界经济萧条看来是先紧缩、后膨胀型萧条。各国政府都债台高筑,特别是美国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和贸易赤字连年剧增,意味着美元必将继续大幅贬值。对于货币贬值国来说,购买进口物品的价格将上升,并将带动国内物价上升,是通货膨胀;对于货币相对升值国来说,则是进口物价下降,带动国内物价下降,是通货紧缩。问题在于,对于资本账户和贸易账户双赤字的美国来说,这种免费午餐不可能继续吃下去。而一旦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大幅贬值,则意味着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由于黄金以美元标价,美元贬值的同时便是黄金升值。
6.1 行业投资机会
前几年由于黄金价格不断走低,许多人淡忘了黄金的货币作用,而把黄金仅仅看作是用于装饰的贵金属。然而,黄金之所以走低,是因为2001年以前20年中美元保持强势状态,但是,这种强势是美国利用“新经济”炒作吸引外资和高利率政策造成的,而不是因为美国国际贸易顺差造成的,相反,这20年里美国贸易赤字越来越庞大,现在强势美元已成历史。一旦美元继续深度贬值,黄金价格必然暴涨。更糟糕的是,美元大幅贬值可引发欧元和日元等其他货币竞争性贬值,反过来又对美元施加贬值压力。若如此,那么问题就不单是美元贬值,而是国际货币体系动荡不安,美元失去世界货币地位。黄金因为其永恒的信用基础,价格将狂涨。
按2001年储量,美国拥有黄金储备8000多吨。德、法、意、英、日、葡萄牙、西班牙、瑞士、荷兰等国合计约16000多吨。两者合计,不到美、日、欧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的1%,如果考虑第三世界各国的黄金储备和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则这一比例还将下降。当然,各地区民间黄金储量也很可观,例如香港人均拥有黄金8克,是世界较高水平,但与商品交易总量想比则微不足道。
事实上,随着美国经济衰退,金价已经稳步回升。2001年1月时,金价在265美元/盎司左右,到年底已过285美元/盎司。到2003年9月底,389美元/盎司这个阻力位已经突破过一次,若下面再次突破并确认,金价将扶摇直上。因此,无论作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黄金都将是最有前途的避险、保值、增值工具。中国拥有1200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国债,美元贬值时损失将十分惨重。如果以其中一部分购买黄金,待金价上涨时再抛出,将是很合算的买卖。
美国将爆发严重金融危机并造成世界性通货膨胀,国际资本将流向大宗商品以求避险增值,以黄金为典型的贵金属系列必然价格爆涨,黄金价格可能重现70年代飙升17倍的情形。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成为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界工厂,同时又处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型的发展阶段。任何中国可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其价格都受到抑制,任何中国大量需求的产品,皆进入通胀期,进一步加剧世界大宗商品大通胀!有色金属产业链中的优选品种(以铜,镍,氧化铝等为典型)、以石油天然气和煤为代表的能源产品、以及重要农产品、橡胶、树脂、棉花、糖类、肉类、羊毛、钢铁等大宗商品,将进入快速涨升期。这就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机构的行业投资机会。
黄金的历史价格和各国的储备,橡胶、棉花、铜、镍等的历史价格,参见附表及附图。
6.2 市场投资机会
如前所述,美元强势地位的维持对于号称金融帝国的美国来说,性命攸关:一方面,美元强势崩溃,是美国经济制度的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沉疴的反映;另一方面,美元强势如进一步崩溃,外资甚至内资将更大规模的外逃,美国的经济体将不可避免的发生“血崩”!近一个时期出现的美元强势崩溃之势,表明美国的经济危机尚在发展、深化之中。
而中国以经济高速增长,政治稳定和低泡沫显示了特别的吸引力。从2002年底至今香港H股市场的强劲涨势反映了国际资本开始东来的势头,中国B股市场最近蠢蠢欲动也反映了同一个问题。上海B股和深圳B股都代表了人民币资产,但却分别以美元和港币标价,这解释了过去半年中两类股票的不同走势。国际资本汹涌东来将强力推动H股和B股上涨,并以此带动A股上涨。同时可以预期,国内企业到H股和B股市场上市将大量增加。甚至是否可考虑,A股的国有股在H股市场上高价减持?
不排除经过一段时间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同一家上市公司的H股价格或B股价格,普遍高于其A股价格,成为天下奇观。深圳B股中以晨鸣B,杭汽轮B,长安B等为首选。
以上几个方面,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机构的市场投资机会。
7. 贵金属系列投资机会,以黄金为典型
贵金属系列包括金、银、铂、钯、铑等,并以黄金为典型。
1980年,黄金曾经创下850美元/盎司的天价,当时的背景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及苏军入侵阿富汗战争,伴之以伊朗扣押美国人质等事件,使黄金市场疯狂。850美元的天价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相当于2001年的1824美元,即使以1980年的均价615美元计算,也相当于2001年的1320美元!
7.1 黄金的商品属性
黄金具有双重性,既是金融工具,又是商品。
有关资料显示,世界现探明的黄金储量约为5万吨,以现有速度开采,还可维持19年。世界黄金探明资源量(远景储量)约为9万吨,估计可维持36年。从黄金在全世界的地域分布来看,南非约占世界黄金探明资源量的50%,占世界储量的38%;美国约占世界探明资源量和储量的12%。除南非和美国外,主要的黄金资源国和生产国还有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
目前,中国国内的黄金总存量约为3000吨,黄金年产量约180吨,而且近6年来的产量波动不大。中国黄金产业的“十五”规划,也只是要求在2005年达到约220吨的黄金年产量,可见,要迅速大幅提高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中国国内的黄金探明储量为4000至5000吨,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0%,以现有开采速度还可维持22至28年。
总体来看,世界上黄金的生产量是缓慢趋降的,最容易开采的金矿已经被开采得差不多了,未来开采的成本要高一些。资料显示,目前世界黄金生产的平均总成本约为每盎司260美元,远远高出银和铜等重要金属。
黄金消费供不应求。相对于供应量而言,黄金的需求量要复杂很多。长期来看,黄金供不应求的局面已成必然,这种矛盾在中国更加突出。黄金需求分为两方面: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包括工业消费和民间个人消费等;投资需求主要指黄金的现货交易和远期、期货等衍生交易的需求。
黄金的主要消费市场是印度、美国、沙特阿拉伯和中国。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统计,近6年来,黄金每年的总需求量都大于开采量。总需求中的90%左右是以金饰为主的消费需求。2001年,全球黄金总需求量为3235吨,其中金饰需求2840吨,占总需求量的87.7%。
世界黄金协会认为,新增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全球经济发展放慢的影响,购买黄金首饰、饰品量有所减少,而印度这个世界最大消费国的转向,也造成很大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消费需求为主,而消费需求中绝大部分又是黄金饰品的消费,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黄金产业一直实行严格管制,黄金由人民银行统一收购和配售,黄金生产企业须将开采和冶炼的黄金,全部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其审批配售给用金单位。显然,这体制大大抑制了黄金的消费需求,造成中国大陆人均金饰品只有2克的现状。
目前,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年消费量只有0.2克,与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悬殊,离印度人均约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离 (阿联酋人均年消费黄金最多,达30克)。随着中国日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随着电子、机械等工业部门规模的扩大,必然对黄金有更多的需求,这些都将支撑国内黄金消费需求保持强势。
7.2 黄金的金融属性
黄金供不应求态势几成定局,但国际黄金市场价格的走势却非一路平缓上扬,而是跌宕起伏、变化不定,原因在于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变动。
黄金作为商品,在稀缺性和生产成本上的特征,构成了其信用的基础,因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长久以来,黄金一直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发挥作用。世界金融体系不断给黄金这一重要资源以新的定义和评估,其金融属性得以展现。
各国央行在资产储备配置中,都考虑到黄金的这个特性,为其留下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各国央行积蓄的黄金资产,总量约占到世界黄金存量的10%,这些储备犹如吐纳江河的湖泊,对黄金的供求变化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各国央行总体呈现“蓄水”(增加黄金储备)之势时,市场对黄金的需求量自然增加;当各国央行适当“放水”(减少黄金储备)时,黄金市场的供应量就会显著增加。从黄金价格涨跌变化之中,人们可以洞见各国实力的强弱和世界格局的变迁。
黄金的金融地位与货币体系的变化紧密联系。在文明早期,黄金由于相对储量少,开采成本高,单位价值大和容易分割等自然属性,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畅通无阻的世界货币。近代的金本位制度也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发行的金属货币都是按其含金量计算相对价值,从而实现汇兑的,因而黄金储备也就成为国民财富和经济实力的标志。
在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的社会和经济动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整以后,美国成为了继英国之后的世界政治经济霸主,积累了大量的黄金储备。史料记载,1945年,美国官方黄金储备即达17848吨,占当时全球官方黄金储备的63%。实际上,金本位制在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即已瓦解,世界经济的重建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稳定而统一的货币汇率体系,以实现庞大而频繁的跨国资本运动。
1944年7月,在美国举行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终确立了一种新的货币汇率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确立比价为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都与美元或黄金定出比价,并可作适当的调整。这样,黄金就从前台退到了幕后,美元实际上成为了国际金融和贸易的基准货币。
然而,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并没有估计到,美国也会出现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随着战后德国、日本等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元通过国际贸易不断在海外积累起来,而美国却由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军事开支扩大,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增长,国际收支形势持续恶化,大量的逆差又加剧了美元的通货膨胀,使得美元的含金量和相对价值大降。这时,美国即使想维持原定的汇率已不可能,因为其他国家纷纷以35美元1盎司的价格,从美国购进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在1949年一度达到最高值21828吨,到1970年只剩下9839吨。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不得已宣布,不再允许外国政府与中央银行将美元换成黄金,不再规定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比价。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此瓦解,世界金融进入了以浮动汇率体系为主的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说明,曾经无比强大的美国和无比坚挺的美元,都可能蕴含巨大的风险。
黄金储备可度量国力强弱。 纵观近代历史,凡在某一时期取得全球政治经济霸权的国家,其官方黄金拥有量总是全球最多;而一个帝国的衰落也总与黄金储备的减少同步而行。
二战后登上全球霸主地位的美国,同期黄金储备也处于历史最高,达到2万吨以上,独占了全球央行黄金储备总量的70%。但随之而来的美苏争霸,包括越战等重要事件,使美国综合国力逐渐消耗,黄金储备也骤降到1972年的8600吨左右。此后,虽然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再未达到过“二战”后的最高水平,但依然保持了超级大国的地位。此后30年里,其黄金储备也只减少了5%左右。
前苏联的迅速壮大削弱了美国一极的强势地位,欧洲诸强的复苏又使世界上的制衡力量进一步复杂化。格局的变动与未来不明朗的局势,使黄金再一次向心神不宁的人们伸出“庇护之手”。同时,美元与黄金的脱钩凸现了黄金的储备价值,加之美国和世界经济的数度衰退以及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终于成就了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黄金牛市。
7.3 最具潜力的贵金属上市公司
山东黄金(600547) 三年来主营业务收入保持13%以上的增长速度,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及经营业绩。公司资产负债结构较为合理,资产较为雄厚;公司主业黄金产量稳定,公司黄金产品的产销率为100%,销售收入稳定,盈利能力较强。
公司坚持"地质先行、以金为主、多元发展"的发展战略,在稳定主业,充分发挥黄金产业优势的同时,致力于黄金产品链的延伸和拓展,按上下游一体化原则,发展黄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搞好黄金产品精炼、金饰品加工销售,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公司的生产经营主体新城金矿是一座具有采、选、冶综合生产能力的国有大型二档矿山,保有黄金储量40吨,按黄金行业储量分类标准划分,属于特大型矿山。该矿年产黄金十万两,是亚洲产量最大的地下黄金矿山。
中金黄金(600489) 2003年8月14日10000万股上市,发行价格4.05元,发行市盈率为20倍(按2002年全面摊薄每股收益计算),2002年全面摊薄每股收益0.2023元,总股本28000万股,每股净资产2.62元,主承销商:银河证券。
公司是中国黄金总公司下属企业,年产金约占全国总产量5%以上,位居前列。现保有黄金储量30吨以上,具有良好的找矿和持续开发前景。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中原冶炼厂30 吨黄金精炼、生物氧化—氰化提金和峪耳崖金矿深部探建结合项目,共需投入资金44,666.44 万元。对于项目资金需求的不足部分,公司将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及动用自有资金投入。
江西铜业(600362)公司的产品兼有贵金属和有色金属重要品种的双重性质。2003上半年通过挖潜增效,依托科技进步,生产规模再上台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巨大。2003上半年每股收益达到0.076元。
上市公司的基本建设方面,富家钨联络道4月已开工建设;永兴铜矿扩帮工程自去年12月开工以来,工程进度和投资控制有序;贵溪冶炼厂三期主体改造工程二季度已经达产,在2003年底全面完成之后,上市公司电解铜生产能力将达到40万吨/年。
预计公司2004年的电解铜产量40万吨,黄金约13吨,2003年的电解铜产量34万吨,黄金约10吨,比2002年的23.16万吨电解铜及8吨黄金产量有大幅持续成长。在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电解铜均价大幅上升,以及黄金价格长期看好,2003-2004年公司业绩将有大幅上涨。
8. 有色金属行业投资机会
2003年以来,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均出现上扬,其中,铅涨幅达16%、铜价已累计上涨15%、锡涨幅达14%、锌涨幅达6.5%。有色金属业目前正迎来战略机遇期,相关上市公司将因此受益,但金属品种差别加上公司差别,造成成长性有重大差别。有色金属行业将会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但未来央行新的金融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
8.1 镍可能在有色金属中涨幅最大
Pru-Bache国际公司在2003年初报告中称,未来3年内镍将是所有基本金属中涨幅最大的金属,而2003下半年也将确保其它基本金属的涨势。西方镍市料将受益于产量的温和提高,主要不锈钢行业(尤其是中国)的良好需求,以及不锈钢废料的短缺。Pru-Bache预测,2003年镍市将出现缺口10,000吨,明后两年料将进一步扩大至40,000和60,000吨;而平均价格也将在明后两年达到$10,500。
该公司分析师MacMillan称,“明后两年镍市将出现全面的供不应求,因而我们确信价格将有明显改善。”料西方铜、铅和锡市也将出现连续三年的年度缺口,而明年之前铝市和锌市仍不可能出现供应短缺。但报告中称,不能排除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尤其是如果油价暴涨。
吉恩镍业(600432)是中国第二大镍金属生产基地,同时亦是亚洲第一大镍盐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上市公司镍行业“第一股”。镍金属应用范围较广,国内镍市场供不应求。公司还与加拿大Inco公司合资进行地质探矿,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的主导产品高冰镍和硫酸镍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0%和36%,其中高冰镍主要应用于冶金行业,硫酸镍主要销售给表面处理行业和电池行业。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硫酸镍生产商,也是国内唯一能以高冰镍为原料采用新工艺生产硫酸镍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相关技术不仅国内领先,并有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抗衡的实力。
公司具有较强竞争力;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司即将开发的羰基镍粉、羰基镍丸、羰基铁粉和隐身材料等粉末冶金产品,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吉镍集团拥有钼矿石储量达16.5亿吨的大黑山钼矿,为亚洲第二大钼资源储量基地,这块资产的赢利能力增强后可能会注入股份公司;公司有利用硫酸镍等镍盐产品的技术、质量、成本和品牌优势,逐步重组国内镍盐厂家的计划。
8.2 铜持续保持乐观
全球铜精矿供应将出现短缺。今年继续受汽车、电力等行业迅速发展,铜消费量增长速度大于生产速度;加上世界铜生产商近年连续采取减产措施,加剧了铜供应的紧张局面。中国精铜生产面临着原料短缺问题。2003年精铜产量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落,今年的产量预计在170万吨左右,预计进口量在110万吨左右。由于铜精矿的短缺将会造成精铜供应的短缺,从而支撑精铜市场价格的进一步上扬。
江西铜业(600362)公司2003-2004年利润将会大幅增加。公司2003年初库存为90万吨,现在仅为60万吨,产品需求强劲。江西铜业去年铜产量达23.16万多吨,今年预计达34万吨。
8.3 锌平稳运行温和上涨
由于中国锌精矿产量下降,2003年中国锌产量将出现增长停滞,预计全年锌产量在205万吨-210万吨之间。2003年,随着中国镀锌板产能的增加,中国锌消费也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增长率在7%-8%左右。 目前锌的供求基本保持平稳,上涨的空间也不是很大。估计2003年末锌价能达到900美元/吨。
锌业股份(000751)受益于汽车、钢铁的快速发展,锌的需求量增长很快,公司目前没有库存。但目前锌行业的竞争也非常激烈。目前困扰公司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拥有矿山,这无形中增加了成本的不确定性。
8.4 铅、锡、钨、钛 企业好转需时
铅、锡、钨、钛生产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还没有大的变化。豫光金铅公司基本没有库存。虽然铅产品的价格上涨,但铅矿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目前公司在经营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宝钛股份有关人员认为,钛金属在民用方面增长较快,主要与化工行业复苏有关,但在军工应用需求方面则不如去年。同时,由于行业内竞争激烈,虽然产量在增长但价格不涨反跌,预计今年盈利会略优于去年。中钨高新有关人员认为,钨价格的上涨已经提前反应。2003年初,钨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现在一直比较稳定。由于钨的资源比较少,公司目前正谋求资源方面的控制。
2003年,世界电子通讯行业的不景气减弱了对铅的需求,导致2002年LME铅价一路下跌。但是,随着中国汽车产销量的大幅增长,铅酸蓄电池产量将快速增长,这将带动对精铅的消费。同时,2002年全世界锡过剩量约为1万吨,预计2003年的供应缺口为2万吨-2.5万吨。
8.5 电解铝有过剩 氧化铝持续短缺
电解铝过剩、氧化铝短缺这一现象在短期内将难以改变。电解铝行业有过热的趋势。从业内公司的半年报来看,业绩整体不错。氧化铝价格的高企虽然摊薄了电解铝行业的利润,但二者之间形成的利润缺口会诱发市场的套利行为从而起到平抑价格的作用。同时,氧化铝行业的高额利润已经吸引各类资本的介入,这也会制约价格的涨升。但是从目前来看,氧化铝在短期内解决供应短缺是不现实的。山东铝业(600205)成为明显的受益者。
9. 能源行业投资机会
9.1 石油开采业国内外形势
9月24日欧佩克在维也纳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宣布,石油库存增加、本月油价下滑以及伊拉克已恢复原油出口等原因,从11月1日起,除伊拉克之外的欧佩克十个成员国每天将减少生产90万桶原油,欧佩克的原油日产量将由此前的2540万桶调整到2450万桶。减产从11月1日起开始实施。12月4日该组织将再次集会,讨论是否改变产量。消息公布后,伦敦原油期货价格立即上涨了4%。在美国股市上,投资者担心原油价格的上升将使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放缓,纷纷抛售股票,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1%至1843.69点,是15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这是阿拉伯国家向布什发出警告。美国总统布什9月23日发表演说,美国不会在短期内交出伊拉克的政权。阿拉伯国家无法容忍自己的同胞长期在外族的统治之下。他们必须团结起来,用最有力的武器向布什发出警告,声明阿拉伯国家不是可以让美国为所欲为的地方。阿拉伯国家最有力的武器除了石油还是石油。
现在,欧佩克宣布原油生产限额减少,原油价格必然上升,美国生产成本随之上升。于是立刻会影响到美国的消费者支出和消费者信心,从而影响美国经济的各个部门。一旦消费者支出减少,美国经济增长就失去了原始动力。面对如此严重的威胁,美国为了本国经济利益,可能会加快交出伊拉克政权,也就达到阿拉伯国家要求石油减产的目的。如果美国在12月4号前不给出把政权交还伊拉克的具体日程,或者继续支持反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活动,那么,欧佩克在12月4号开会中,不排除进一步降低原油生产配额的可能。
在国内,中国对油气等优质能源的需求增长较快,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2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原油产量达到1.69亿吨,比上年增长2.45%;天然气产量达到326.3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76%,并克服2002年国际油价大幅波动的不利局面,实现产值2720.1亿元,占我国GDP的比重达到2.66%。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上市公司有:中原油气(000956)、石油大明(000406)、辽河油田(000817)、中国石化(600028)。2002年行业平均毛利率49.26%,平均净利润率26.09%,远高于其他行业。从市场角度分析,目前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平均市盈率只有20倍左右,位于石油化工板块的最低端,价值被低估,相信敏锐眼光一定会有所察觉。从基于目前股价和2002年年报及未来预测分析,石油开采类上市公司具明显投资价值。
9.2 天然气需求增长将快于煤炭和石油
据有关部门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将快于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将得到较大发展。随着天然气需求的激增,天然气价格上升趋势将逐步加大。近年来,国内天然气行业“气化中国”工程正方兴未艾。不少民营企业和投资者认为天然气行业发展空间广阔,极具投资价值,对天然气市场前景看好。
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由于国际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全球对更清洁能源——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强劲。据一些国际专家预测,天然气是21世纪消费量增长最快的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预计2010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为3110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例为25%,2050年将达到30%,届时天然气将完全取代石油或与石油持平,成为第一能源。
我国在天然气的利用方面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英国石油公司的数据统计,全球天然气占总能源消费的24%,而在我国只有3%,甚至低于印度的8%。未来几年内,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将快于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将得到发育。预计2010年,天然气在能源总需求构成中的比重约为6%,需求量将达到900亿立方米。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占整个能源构成的10%。 据此预测的天然气需求量与国内今后潜在的、可生产的天然气产量相比,还有较大的缺口。因此,天然气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气化中国”方兴未艾
近几年,国内天然气行业一场“气化中国”的战争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中石油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勘探开发企业,拥有新疆、陕甘宁、川渝和青海四大气区,公司的储产比高达54:1。为了巩固行业内的龙头地位,中石油规划在2005年建成三大天然气管线:轮南—上海,重庆忠县—武汉,长庆—华北第二条输气管线,新增输气管线长度超过7000公里。中石化也制定了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利用的战略,到2005年天然气产量达到100-120亿立方米。与另外两家策略不同,中海油则采取“先布点,后连线”的办法发展天然气业务,争取用10-15年的时间,建成纵贯南北的沿海天然气管网。
其他众多中小企业也看准了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孕育的巨大商机,如上海申能集团几年前就开始介入东海天然气的开发,从2001年开始又投入巨资建设上海市的天然气管网;长春燃气和燃气股份以天然气代替原来的城市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企业的经营效益已得到明显改善。我国新疆天然气资源丰富,“西气东输”管网尚未建成,广汇集团看准机会,已经率先启动新疆LNG项目,将斥资80亿打造天然气帝国。
气价上升空间较大
我国天然气价格是按化肥、其它化工、燃料等不同用途制定的差异价格。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长,价格上升趋势将逐步加大,特别是在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后,天然气价格理应同步上升。但由于我国天然气各种价格均由政府确定,执行的是国家指导价下的双轨制价格,还没有形成市场导向下合理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从国外天然气价格看,在过去的3年中,美国天然气价格一路暴涨,目前已经相当于人民币1.8元/立方米,而且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直到明年,天然气价格仍可能维持现在的高价,甚至继续上涨;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制定的2004-06年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表明,在今后的3年期间,俄罗斯的天然气实际价格上升36-39%。我国天然气价格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2003年一季度中国石化的天然气平均价格为0.619元/立方米,而中石油的天然气价格为0.571元/立方米,说明国内天然气的价格调整空间相当大。
目前涉及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上市公司共有8家,其中辽河油田、石油大明、中原油气和中国石化是国内天然气的重要生产商和天然气主干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燃气股份、长春燃气、申能股份和广汇股份分别是海南、长春、延吉、上海、新疆等省份及大中城市天然气支线网投资者和零售商。目前,天然气上市公司业绩良好具投资价值。
9.3 煤炭采选业迎来景气时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即重化工业阶段,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特别是人均能源消费不断增长,国际产业特别是高耗能制造业加快向我国转移。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带动了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发展,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的高速增长。煤炭工业在经历1997年下半年至2000年三年多的特殊困难时期以后,2001年开始走出低谷,煤炭经济回升;2002年步入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进入2003年,煤炭行业产销两旺,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1-9月份,全国原煤产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4.5%,增长势头略有加快。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同比增长15.8%;国有地方煤矿同比增长14.1%;乡镇煤矿同比增长52.6%。
由于季节性原因,电煤需求和价格在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全面回升,8-9月份略有下调。整个三季度电煤产销量增长在20%左右,国有重点企业综合平均售价在170.89元/吨左右,价格同比上涨5-11元左右,市场价格上涨更多。电煤短缺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不会改观。煤、电双方由于无可回避的“唇齿相依”关系,正逐步由分立、对峙走向合作,打破行业壁垒,联合开发煤炭资源,共建大型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并开展煤、电上下游相关产业,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1-8月份全国生铁产量同比增长18.6%,焦碳产量同比增长20.9%;致使冶金用煤产销量与其保持同步增长,目前炼焦精煤价格320-350元/吨,配焦煤及焦炉吹喷煤260-300元/吨,呈现高位振荡状态。炼焦煤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对焦煤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但从煤炭总产量、焦煤产量及出口总量等参数比较,炼焦煤的出口比重不大,对生产企业的影响相对有限。
四季度将将进入冬季用煤和储煤期,是煤炭市场的季节性需求高峰。预计全年需动力煤产量同比增长约15%左右;冶金用煤增长约9%左右;估计全国煤炭总产量较比上年同比增加约12%左右。
上市公司中,兖州煤业、神火股份、上海能源、西山煤电和兰花科创的业绩均有大幅增长,其余均继续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趋势,综合效益在行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
兖州煤业:公司是国内最大型煤炭企业之一,效益全行业第一。年初受到大宗合同价格较去年增幅不大以及出口价格下降的影响,目前又受到出口退税率下调的波及,对公司盈利带来负面影响。但预计全年产量有约10-12%左右的增长,销售收入的增长在8%左右。
山西焦化:2003年1-9月每股收益0.588元,实现净利润11927万元,同比增长217.64%。我国上市公司中一家单纯的焦炭生产企业,产销率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钢铁行业的投资增长将使焦炭企业持续受益。
兰花科创:2003年1-9月每股收益0.281元,实现净利润6369万元,同比增长132.64%。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及煤化工生产企业之一,公司所产煤质量享誉中外。兰花牌煤曾被指定为英国壁炉用煤,企业发展能力较强。
西山煤电:2003年1-9月每股收益0.248元,实现净利润13776.63万元,同比增长30.12%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炼焦煤生产企业、最大的冶炼精煤和主要的优质动力煤生产基地。为全国520户重点企业之一,为山西省重点优势企业之一。其主要产品为肥煤和焦煤,均为冶金行业不可替代的重要原料,产品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属国际上保护性开采的不可再生的稀缺煤种。
国阳新能: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处于较高的水平,近三年公司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平均水平分别为43.13%和12.41%,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保持了较高的水平,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22.74%。2003年1-9月每股收益0.318元,实现净利润15297.4万元,同比增长37.94%。公司处在全国煤层气储量最丰富和开采条件较好的矿区,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煤炭开采量及管理技术水平均居全国领先水平。矿井瓦斯治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以8月31日为基准收购集团所属洗选煤分公司和发电分公司,将使生产能力和规模大幅提高,对公司4季度和明年的业绩有较大影响。
10. 农产品行业投资机会
10.1 世界农产品市场形势分析
一、国际市场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高于去年同期
2003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上,粮食品种的现货价格普遍高于去年同期,其中小麦价格明显回落,玉米价格走势平稳,大豆价格继续上升,大米价格波动明显;棉花价格高位调整,价格同比上升幅度巨大;植物油品种总体价格水平仍然较高;白糖价格在低谷徘徊;畜产品中,猪肉、牛肉价格有所回落。
(一)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明显回落,玉米价格走势平稳,大豆价格继续上升,大米价格波动明显,各品种价格普遍高于去年同期
1、小麦价格明显回落
上半年,美国1号硬红冬麦现货平均价为每吨1265元(西北太平洋港口交货价),同比上升了11.2%,但6月价格比1月份下降了13.3%;美国1号软白春麦现货平均价为每吨1096元(西北太平洋港口交货价),同比上升了1.9%,但6月价格比1月份下降了10.3%。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涨势强劲,2002年10月份,1号硬红冬麦价格达到了1676元/吨,这是近6年来的最高价格。此后,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开始回落。虽然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小麦平均价格高于去年同期,但从各个月的走势来看,本年度小麦价格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巨大。
2、玉米价格走势平稳
上半年,玉米现货平均价为每吨880元(美国2号黄玉米,海湾地区交货价),同比上升17.4%。今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波动幅度较小,各月之间的波动幅度都在20元/吨之内。2002年四季度,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经历了一次爆发的行情,上升幅度较大,一度上升到946元/吨的水平,是近几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后,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呈小幅回落态势。进入2003年,玉米价格在较高价位小幅波动。
3、大豆价格继续上升
上半年,大豆现货平均价格为每吨1916元(美国1号黄豆,海湾地区交货价),同比上升26.7%,6月份价格比1月份上升了6.6%。今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在较高价位基础上继续上升。虽然月度之间也有波动,但继续上升的势头十分明显,2003年5月,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一度达到1996元/吨的水平,是近六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4、大米价格波动明显
上半年,国际市场大米现货平均价格为每吨1518元(曼谷离岸价,含碎25%),同比上升4.7%,6月份价格比1月下降了1.5%。近两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逐步上升,虽然月度波动幅度不大,但总体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进入2003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虽普遍高于去年同期,但经历了一个巨大的价格波动过程。一季度,国际市场大米价格连续下降,到4月份,价格下降到1455元/吨,比1月份下降了6.6%,此后的两个月,大米价格有所恢复,但还没达到年初的水平。
(二)棉花价格高位调整,价格同比上升幅度巨大
上半年,国际市场棉花平均价格为每吨10768元(英国棉花展望A指数),同比上升了39.9%,6月份价格比1月份上升了3.0%。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在走出2002年上半年的低谷以来,一直在较高的价位波动。2003年上半年,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总体上仍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虽然曾有个别月份价格回落,但并没有改变价格的总体走势。目前的棉花价格已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点。
(三)植物油价格总体价格水平仍然较高
1、豆油价格平稳上升
上半年,国际市场豆油平均价格为每吨4370元(荷兰工厂交货离岸价),同比上升了35.0%,6月份价格比1月份上升了3.6%。2002年二季度起,国际市场都有价格开始逐步回升,且升幅较大,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12月份价格为4889元,是1999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进入2003年,豆油价格走势平稳,波动幅度不大,但上升的趋势依然明显。目前豆油价格总体水平依然较高。
2、菜籽油价格高位调整
上半年,国际市场菜籽油平均价格为每吨4958元(荷兰工厂交货离岸价),同比上升了39.3%,6月份价格比1月份下降了1.4%。从2002年中旬开始,国际市场菜籽油价格逐月攀升,到2003年1月持续上升了10个月,并达到1999年初以来的最高点。此后,菜籽油价格明显回落,3月份价格比1月下降了11.2%;二季度,菜籽油价格再度上升,达到了年初的价格水平。
3、棕榈油高位回落
上半年,国际市场棕榈油价格普遍高于去年同期,但呈现出明显的回落趋势。上半年平均价格为每吨3595元(欧洲市场到岸价),同比上升了22.3%,6月份价格比1月份下降了6.1%。2002年以来,国际市场棕榈油价格在波动中上升,并在2003年1月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点。虽然本年度棕榈油价格回落,但总体价格水平依然是近年来较高的。
(四)白糖价格在低谷徘徊
上半年,国际市场白糖平均价格为每吨1873元(伦敦市场5号合同离岸价),同比下降了3.6%,6月份价格比1月份下降了9.1%。2002年,国际市场白糖价格逐渐走低,在2002年9月份下降到1762元/吨,此后国际市场糖价一度有所回升,但进入2003年第二季度,国际市场糖价急剧下跌,到6月份,价格已经接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
(五)猪肉、牛肉价格有所回落
上半年,国际市场猪肉(美国产,冷冻分割肉,日本市场批发价)平均价格为45748元/吨,同比上升1.8%。虽然平均价格上升,但是上半年国际市场猪肉价格呈现明显的走低势头,6月份价格比1月份下降了8.4%。上半年,牛肉平均价格为每吨43399元(澳大利亚产,整扇冷冻,日本市场批发价),同比上升了24.9%,6月份价格比1月份下降了0.7%。受国际疫病的影响,国际市场牛肉价格一度低迷,近一年来,牛肉价格逐渐走出低谷,3月份价格已经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点,此后的两个月,价格有所回落,基本与年初的价格水平相当。
二、国际市场粮棉油库存下降,糖料严重供大于求
国际市场农产品供求关系是国际市场价格走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长期的价格走势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下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的预测对此进行阐述。
(一)全球谷物品种产量小幅回升,期末库存继续下降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3年5月发布的《食物展望》报告预测,2003/0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5.84亿吨,同比上升2.1%,期末库存为1.42亿吨,同比下降20.6%;大米产量为3.96亿吨,同比上升2.4%,期末库存为1.03亿吨,同比下降15.5%;粗粮产量为9.34亿吨,同比上升6.3%,期末库存为1.54亿吨,同比下降7.8%。另据美国农业部2003年6月发布的《世界农业供需展望》预计,2003/0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6.22亿吨,同比上升4.7%,期末库存为0.83亿吨,同比下降13.0%;全球大豆产量为1.95亿吨,同比上升5.6%,期末库存为0.32亿吨,同比下降0.5%。
(二)全球棉花产量、库存全部下降
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2003年6月发布的全球棉花供求月报预测,预计2002/03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1920万吨,同比减少229万吨,减幅为11%。预计2002/03年度全球棉花总消费量为2100万吨,比上年增长90万吨,增幅约为4.4%。由于2002/03年度全球棉花消费量将超过全球产量约180万吨,导致全球期末库存将创自1994/95年度以来最低水平。2002年度全球棉花期末库存预计将下降到878万吨,库存消费比为41.8%。
(三)全球植物油产量上升,库存大幅下降
据美国农业部2003年6月发布的《油籽:世界市场与贸易》报告预测,2002/03年度,全球主要油籽产量将达到3.27亿吨,同比上升4.3%,全球油籽期末库存将为0.35亿吨,同比下降1.5%;全球植物油产量将达到9328万吨,同比增长4.4%,虽然产量出现增长,但由于豆油和棕榈油消费量增长较快,全球植物油消费量达到9399万吨,同比增长6.1%;全球植物油期末库存为662万吨,同比下降21.0%。
(四)全球食糖供大于求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3年5月发布的《食物展望》报告预测,预计2002/03年度全球食糖产量将达到1.385亿吨,比上一年度增产440万吨,增长幅度为3.3%。食糖产量增长主要集中在欧盟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其中拉丁美洲国家产量预计增长200万吨,欧盟产量增长130万吨,其他主要食糖生产国的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预计2002/03年度世界食糖消费量将达到1.362亿吨,同比增长2.6%。由于当年全球食糖产大于需约230万吨,导致全球食糖期末库存继续上升,消费比率依然很高。
三、后期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展望
(一)国际市场谷物品种价格将走高。近几年国际谷物产量持续下降,导致全球谷物库存持续走低,虽然下一年度全球产量有所恢复,但与稳定增长的消费相比,当年缺口依然存在,预计2003/04年度全球的谷物期末库存将下降到3.99亿吨,同比下降了14.7%,库存消费比为20%。这个库存消费比是近些年来最低的。在全球谷物期末库存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国际市场谷物价格基本不存在下降的压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谷物价格将走高。
(二)棉花价格将继续回升。2002/03年,全球棉花期末库存为878万吨,同比下降16.1%,库存消费比为41.8%。由于全球经济形势较好,全球棉花消费也急剧增长,预计2003/04年度全球棉花消费量将达到2114万吨,增长0.7%,期末库存将进一步下降到860万吨。在全球棉花消费旺盛的情况下,棉花价格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三)植物油价格将会走高。目前,全球植物油价格全都处在较高的价位上。虽然2002/03年度全球植物油产量上升,但由于消费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幅,全球植物油期末库存将下降21%,因此全球植物油价格下降的压力不大,但由于目前的植物油价格已经处在历史上较高的价位,价格继续上升的阻力也不小,预计后期价格将会走高。
(四)食糖价格预计将稍后好转
由于全球主要食糖生产国产量的增长,对国际市场食糖价格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国际市场食糖价格持续走低,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食糖价格同比下降了3.6%。虽然巴西等国利用食糖生产酒精的需求增长趋势不小,有可能导致全球出口量下降,减弱国际市场食糖下降的压力,但在全球产量增长、库存上升的情况下,食糖价格好转尚需一段时间。
10.2 中国在农产品市场举足轻重
中国的进口、出口贸易活动以及潜在的进出口举动将成为国际大豆、玉米和小麦市场的焦点。中国已经进口了大量的大豆和一定数量的小麦,但是中国最终进口的大豆和小麦数量、中国玉米的出口水准将对目前供应偏紧的粮食库存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中国在农产品上的进出口举动将对玉米价格产生强烈的撼动作用。
到目前为止,国际大豆市场关注的焦点仍然落在美国大豆对中国的大量销售之上。2003/2004作物年度已经过去了2个月,美国大豆对中国的出口和未装船量总计为218百万蒲式耳,而去年同期则为84百万蒲式耳,而且截至10月30日仅有54百万蒲式耳大豆发货。此外,对未知名地的未装船量(其中包括售往中国的一部分)仍然为100百万蒲式耳,而去年同期则为86百万蒲式耳。本作物年度,美国农业部预测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仍为753百万蒲式耳,与去年持平,不过这一预测值可能在即将出台的美国农业部报告中发生变动。由于美国对于大豆的消费量大量下降,中国的进口将变得相当重要。
近几年,中国已成为较大的玉米净出口国,1998/1999作物年度共计出口玉米130百万蒲式耳,而在2002/2003作物年度出口量增加到570百万蒲式耳。本作物年度,美国农业部预测由于中国减产,玉米仅能出口312百万蒲式耳。不过,即使产量下降,中国的玉米出口量仍是巨大的,因此市场期望在2004年年初这种出口势头会明显下降。到目前为止,美国对日本、埃及、墨西哥的玉米出口销售量明显增加。
此外,玉米出口商的报告还显示,11月10日向未知名地区销售了4百万蒲式耳的玉米,这一数字低于美国农业部日常报告的要求,市场人士认为,这些玉米很可能是销往韩国。目前,美国的玉米出口承诺量已比去年同期高出32%,与美国农业部的预测相比,提高了12.5%。
从近几年的市场情况看,中国并不是世界小麦的主要参与者。在2001/2002作物年度,中国估计出口了55百万蒲式耳小麦,进口了40百万蒲式耳小麦。去年,估计中国出口小麦63百万蒲式耳,进口小麦16百万蒲式耳。美国农业部预测,在本作物年度,这种格局不会发生变化,小麦出口将达到48百万蒲式耳,进口将达到18百万蒲式耳。10月30日(2003/2004作物年度的第一个5个月)发布的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进口或进口定价了10.5百万蒲式耳的美国小麦,去年一年的累计购买量仅为1.8百万蒲式耳。10月30日的农业部报告还显示,运往未知名地区的美国小麦未装船数量达到30.4百万蒲式耳,远远高于去年同期8.2百万蒲式耳的数量。今年,中国还可能进口70-100百万蒲式耳的小麦。由于美国冬小麦生产遇到了干燥天气,导致近期小麦期货合约上涨了0.60美元。
当然,中国的贸易决策并不是近期影响期货价格的惟一因素,11月12日公布的美国农业部关于美国玉米、大豆的月度供需报告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普遍认为,2003年大豆的产量还会有少量的减少,而玉米则会有大量增加。此外,南美的产量对于美国大豆的需求量也是相当重要的,而对于玉米,影响程度则要小一些。
10.3 农产品行业龙头北大荒
北大荒(600598)流通盘3亿,2003年第三季度季报业绩为0.20元。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商品粮基地和大粮仓。全球粮食价格开始上涨趋向,这对于公司未来几年的经营较为有利。目前该股价位不高,具备巨大潜力。
2002年,公司经受了严重的阶段性低温冷害的考验,农业及化肥生产取得较好成绩;种植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2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143 万元,主营业务利润89,845 万元、净利润38,064 万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4.6%、5.5%、4.5%(其中实现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收益后,同口径较上年增长10.06%);每股收益为0.26 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0.89%。截止2002 年末,资产总额61.99 亿元,其中净资产34.96 亿元,资产负债率由年初的60.26% 下降到43.60%,每股净资产2.38 元,长短期借款比年初减少34,345 万元。
2002年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取得可喜成绩,资产、财务状况大幅改善,管理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经受住了市场及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基本实现了预计经营目标;化肥生产销售比上年有较大好转,销售价格有所回升,但由于浩良河分公司油改煤工程项目建设尚未产生效益,化肥生产成本仍较高,本年度化肥业务亏损,但较上年同口径实际减亏2600万元。
公司将对主营业务进行优化。
种植业要围绕一条主线,优化三个结构,推进五项建设。走出一条结构优、品质佳、成本低、竞争力强、效益好的发展路子。围绕一条主线就是要围绕结构调整、优化种植业布局。优化三个结构就是优化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技术措施结构。作物结构上要使粮经饲比由2002 年的81.6 :17.6 :1.8 调整为77.5:20.5:2 。大豆占旱田作物面积由44%调整为40%。品种结构上要使水稻品种向早、优、专发展;积极实施大豆行动计划,高油、高蛋白大豆的种植业面积要达到70%;硬粒型玉米要达到40%以上;小麦种植在推广强筋品种的同时,扩大专用品种。技术结构上要围绕关键技术抓突破、常规技术抓标准、综合组装抓配套,重点推广十项先进实用技术。推进五项建设就是推进农业基本制度建设、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三站一室业务建设、水稻全程机械化建设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工业方面要积极扩充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公司利润中工业贡献的份额。浩良河化肥分公司在确保15 万吨尿素生产的同时,要切实加强油改煤工程质量管理,加快工程建设进程,到2003 年底完成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为明年一季度试生产打好基础。加快稻草板项目建设,为产品早日投放市场做好准备。
建立完善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流通产业。要积极开辟农副产品贸易渠道,与国内外实力雄厚、资信良好的粮食流通企业和加工企业及其他客户建立稳定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特别要寻找水稻、玉米、麦类专用客户,建立健全农副产品销售网络。在积极进行农副产品现货贸易的同时,挺进期货市场,开展大豆等的套期保值业务。
表1: 世界官方黄金储备变化情况(吨)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世界 33773 33693 33413 32970 32989
所有国家 27579 30250 29245 29558 29278
机构 6194 3442 4167 3412 3711
IMF 3216.96 3217.32 3217 3217 3217
EPU/EF
EMCF/EMI 2856.17 2782.41 WU 747 747 747
BIE 204.39 193.73 199 203 203 201
工业化国家 22782 25358 2446 24774 24371
加拿大 96 77 56 37 33
美国 8138 8137 8137 8137 8149
瑞士 2590 2590 2590 2419 2198
EUI5 11087 13682 12842 12590 12379
法国 2547 3184 3024 3025 3025
德国 3184 3701 3469 3469 3457
英国 573 715 640 488 355
发展中国家 4797 4892 4784 4784 4906
表2:1968~2003世界黄金月平均价格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涨跌%
1968 35.20 35.20 35.20 37.90 40.70 41.10 39.50 39.20 40.20 39.20 39.80 41.10 38.69
1969 42.30 42.60 43.20 43.30 43.46 41.44 41.76 41.09 40.89 40.44 37.40 35.17 41.09 6.19
1970 34.94 34.99 35.09 35.62 35.95 35.44 35.32 35.38 36.19 37.52 37.44 37.44 35.94 -12.52
1971 37.87 38.74 38.87 39.01 40.52 40.10 40.95 42.73 42.02 42.50 42.86 43.48 40.80 13.52
1972 45.75 48.26 48.33 49.03 54.62 62.09 65.67 67.03 65.47 64.86 62.91 63.91 58.16 42.54
1973 65.14 74.20 84.37 90.50 101.96 120.12 120.17 106.76 102.97 100.08 94.82 106.72 97.32 67.32
1974 129.19 150.23 168.42 172.24 163.27 154.10 142.98 154.64 151.77 158.78 181.66 183.85 159.26 63.65
1975 176.27 179.59 178.16 169.84 167.39 164.24 165.17 163.00 144.09 142.76 142.42 139.30 160.88 1.01
1976 131.49 131.07 132.58 127.94 126.94 125.71 117.76 109.93 114.15 116.14 130.48 133.88 124.84 -22.47
1977 132.26 136.29 148.22 149.16 146.60 140.77 143.39 144.95 149.52 158.88 162.10 160.45 147.71 18.32
1978 173.17 178.15 183.66 175.27 176.30 183.75 188.72 206.30 212.07 227.39 206.07 207.83 193.22 30.81
1979 227.27 245.67 242.04 239.16 257.61 279.06 294.73 300.81 355.11 391.65 391.99 455.08 306.68 58.72
1980 675.30 665.32 533.58 517.41 513.82 600.71 644.28 627.14 673.62 661.14 623.46 549.92 612.56 99.74
1981 557.38 499.76 498.76 495.80 479.69 464.76 409.28 410.15 443.58 437.75 413.36 410.09 460.03 -24.90
1982 383.38 374.13 330.04 350.34 333.82 314.98 338.97 364.23 435.76 422.15 414.91 444.30 375.57 -18.34
1983 481.29 491.96 419.70 432.93 438.08 412.84 422.72 416.24 411.60 393.58 381.66 389.36 424.35 12.96
1984 370.90 386.33 394.33 381.36 377.40 377.67 347.45 347.70 341.09 340.17 341.19 320.14 360.48 -15.05
1985 302.74 299.10 304.17 324.74 316.64 316.83 317.38 329.33 324.25 325.93 325.22 320.81 317.26 -11.99
1986 345.38 338.89 345.71 340.44 342.58 342.57 348.54 376.60 417.73 432.51 398.81 391.23 367.66 15.89
1987 408.26 401.12 408.91 438.35 460.23 449.59 450.52 461.15 460.20 465.36 467.57 486.31 446.46 21.43
1988 476.58 442.07 443.61 451.55 451.01 451.33 437.63 431.31 412.79 406.78 420.17 418.49 436.94 -2.13
1989 404.01 387.78 390.15 384.06 371.00 367.60 375.04 365.37 361.75 366.88 394.26 409.39 381.44 -12.70
1990 410.11 416.83 393.07 374.27 369.19 352.33 362.53 394.73 388.41 380.74 381.73 278.51 383.51 0.54
1991 383.64 363.83 363.33 358.39 358.62 366.72 367.68 356.23 348.74 358.69 360.17 361.06 362.11 -5.58
1992 354.45 353.89 344.35 338.50 337.23 340.80 353.05 342.96 345.55 344.38 335.87 334.80 343.82 -5.05
1993 329.01 329.35 330.08 342.07 367.18 371.89 392.19 378.84 355.27 364.18 373.83 383.35 359.77 4.64
1994 386.88 381.91 384.13 377.27 381.26 385.64 385.49 380.35 391.58 389.77 384.39 379.29 384.00 6.73
1995 378.55 376.64 382.12 391.03 385.12 387.56 386.23 383.81 383.05 383.14 385.30 387.44 384.17 0.04
1996 400.27 404.79 396.25 392.83 391.86 385.27 383.47 387.46 383.14 381.07 377.85 369.00 387.77 0.94
1997 354.11 346.58 351.81 344.47 343.97 340.76 324.10 324.01 322.80 324.87 306.04 288.74 331.02 -14.63
1998 289.15 297.49 295.94 308.29 299.10 292.32 292.87 284.11 288.98 296.22 294.77 291.62 294.24 -11.11
1999 287.07 287.22 285.98 282.62 276.88 261.37 256.08 256.70 266.60 310.72 293.01 282.37 278.88 -5.22
2000 284.32 299.94 286.39 279.86 275.31 285.73 281.55 274.47 273.68 270.00 266.01 271.45 279.11 0.08
2001 265.49 261.86 263.03 260.48 272.35 270.23 267.53 272.39 283.42 283.06 276.16 275.85 271.04 -2.89
2002 281.65 195.50 294.05 302.68 314.49 321.18 313.29 310.25 319.16 316.56 319.15 332.43 309.68 14.25
2003 356.86 358.97 340.55 328.18 355.68 356.53 351.02 359.77 378.95
表3:1982-2002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DJIA)
Dow At Year's Year's
Start of High Low Year's Point % Dividends %
Year Year Close Close Close Change Change Yield
2002 10073.40 10635.25 7286.27 8341.63 -1679.87 -16.76 189.68 2.27
2001 10646.15 11337.92 8235.81 10021.5 -765.35 -7.10 181.07 1.81
2000 11357.51 11722.98 9796.03 10786.85 -710.27 -6.18 172.08 1.60
1999 9184.27 11497.12 9120.67 11497.12 2315.69 25.22 168.52 1.47
1998 7965.04 9374.27 7539.07 9181.43 1273.18 16.10 151.13 1.65
1997 6442.49 8259.31 6391.69 7908.25 1459.98 22.64 136.10 1.72
1996 5177.45 6560.91 5032.94 6448.27 1331.15 26.01 131.14 2.03
1995 3838.48 5216.47 3832.08 5117.12 1282.68 33.45 116.56 2.27
1994 3756.60 3978.36 3593.35 3834.44 80.35 2.14 105.66 2.75
1993 3309.22 3794.33 3241.95 3754.09 452.98 13.72 99.66 2.65
1992 3172.41 3413.21 3136.58 3301.11 132.28 4.17 100.72 3.05
1991 2610.64 3168.83 2470.3 3168.83 535.17 20.32 95.18 3.00
1990 2810.15 2999.75 2365.1 2633.66 -119.54 -4.34 103.70 3.94
1989 2144.64 2791.41 2144.64 2753.2 584.63 26.96 103.00 3.74
1988 2015.25 2183.50 1879.14 2168.57 229.74 11.85 79.53 3.67
1987 1927.31 2722.42 1738.74 1938.83 42.88 2.26 71.20 3.67
1986 1537.73 1955.57 1502.29 1895.95 349.28 22.58 67.04 3.54
1985 1198.87 1553.10 1184.96 1546.67 335.1 27.66 62.03 4.01
1984 1252.74 1286.64 1086.57 1211.57 -47.07 -3.74 60.63 5.00
1983 1027.04 1287.20 1027.04 1258.64 212.1 20.27 56.33 4.47
1982 882.52 1070.55 776.92 1046.54 171.54 19.60 54.14 5.17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