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伟大的创举》有感
再读《伟大的创举》有感
钟 声
50年代,曾学过由《伟大的创举》节选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的课文。而今,当再一次读起列宁的这篇名著,不仅深为革命导师的博大的胸襟、聪明的才智、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度的政治觉悟所感奋,而且真正懂得了“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的道理。
列宁在总结“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意义时说:“后方工人的英雄主义也值得同样注意。在这方面,工人自己发起和组织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具有极大的意义。显然,这还只是开端,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端。这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因为这是战胜自身的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这是战胜万恶的资本主义遗留给工农的习惯。当这种胜利巩固起来时,而且只有那时,新的社会纪律,即社会主义纪律才会建立起来;只有那时,退回到资本主义才不可能,共产主义才真正是不可战胜的。”
虽然革命导师列宁并没有刻意表白领袖的作用,但实践证明,“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个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伟大创举,既是觉悟起来的工人阶级的自觉行动,更是作为人民领袖和革命导师率先垂范使然。可以想见,没有列宁及时发现这个“共产主义的幼芽”,不顾自己衰弱的身体而积极主动地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深刻体会并认真总结她的成功经验和伟大意义,恐怕这个“创举”只能是昙花一现,迄今也不会为后世所知,或只有在30多年后的中国的十三陵水库工地,被他的忠实的学生和当代最伟大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毛泽东所认识、所总结、所继承和发展。
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糖衣炮弹”的著名论述印证了这一点,三年灾害期间他老人家和人民同甘共苦的事例也印证了这一点,为确保社会主义江山不改变颜色,不“退回到资本主义”,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不致白流,广大工农兵群众不受二遍苦、遭二茬罪,毛主席甘冒“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的风险而毅然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尤其是所创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更比啥都实际地印证了这一点!而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的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列宁的“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思想,不仅是有机的必然的结合,而且是真正的忠实的继承、延续、实践和发展。
事实上,苏维埃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导师列宁就极其关注无产阶级的前途,在防止和平演变问题做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也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表露得非常明显。”“这个主张得到了工会的有组织的工人的响应”(见《列宁选集》第四卷21页)。这无疑说明,“星期六义务劳动”是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首先提出来的号召,是在党的领袖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以影响“工会的有组织的工人的响应”,特别是能够促进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廉洁为政的思想和社会的重大变革活动。没有党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参加,率先垂范,星期六义务劳动既不可能蓬勃开展起来,也不可能坚持持久。而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所总结出来的以干部“三同”为主要内容的《鞍钢宪法》,恰恰得益于列宁的伟大的创举,或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
革命导师列宁何以说星期六义务劳动“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表露得非常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列宁从中清醒而英明地预见到,无产阶级若想永保青春,政权不被颠覆,必须时刻把自己的阶级性通过她的成员——广大工人群众,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动下,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体现出来,并且坚持持久地继承和发扬下去。他所以称星期六义务劳动“是非常重要的开端。这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伟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在于此。
当然,由于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不久便不幸辞世,不可能更深入地结合无产阶级政党的腐败和演变实际来论述星期六义务劳动的伟大意义。当今的共产党人也不应该苛求这位革命导师未卜先知。但这位革命导师极其关注“无产阶级专政下国家政权的阶级性”的教导,似乎已经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即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念念不忘阶级和阶级斗争。而这,不是对反修防修的最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