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如铜
散文
延安如铜
胡正良
感谢黄土地,黄土地如铜,铸就一个古色古香的延安。
感谢延安,延安如铜,打造了一个个铿锵作响的故事。
如果列举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地方,延安肯定名列前茅。在某种意义上,延安是中国革命的代名词,是中国革命的象征。在这里,从四面八方汇聚的星星之火,依着古老的西北风,夹着粗犷的信天游调子燃烧成了义勇军进行曲最波澜壮阔的画面。因此延安是福地,延安是圣地。
出于对延安的崇敬和向往走进延安,站在寒风飒飒的延河旁,看一河水流无声地流向遥远;出于对延安的感激和歉意,登在朔风浩荡的黄土高坡上,看山外之山,古老的感觉现代的感觉都成了景外之景,像外之像。
延安之于我,孩童时代的教科书里见得最多,村子上演的黑白电影和革命战争题材电视系列片里看得最多。那时,只要一看到一个伟岸的身影出现在窑洞旁、延河边,血液里总有一股难以平抑的亢奋。他夹着土烟卷来回踱步,突然烟卷一摔,中国革命的高潮就一个接着一个地涌来了。
果然,铜墙铁壁般的延安,不仅保护了这些星星之火,而且孕育了新中国诞生前满天满目的灿烂。当那个身影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时,我看见他带走的一幅以古铜色为主色调的地图,已悬挂在了新中国的门槛上。因此延安是吉祥,延安是胜利。
延安之于我,来得是有点迟而且季节也不合时宜。但我觉得,只要心中有延安,革命的本就不会忘,来得早晚都是一个样。有时,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就像书信往来多日、电话交谈多遍,但却始终没有谋面的恋人一样,会在相思之中生出许多美好甚至是海市蜃楼般的幻觉。那种幻觉会让人生坚强,会让男儿刚毅。看延安的冬天也是如此,尽管没有春花的烂漫,没有小草的柔芳,但朔风里的延安黄沙蔽日,浩浩荡荡,则最能体现延安的个性、延安的豪放、延安的雄浑。
临行前,一位历史学家告诉我,延安是一本深沉的大书,厚达几千年,纵横几万里,需要耐下性子,边嚼红枣边阅读。我按照历史学家教的法子,拣一个丰满的枣儿含在嘴里,先拂去延安上面蒙着的一层黄土,果然一个黄铜打造的封面,让我着实抚摸了许久沉思了许久。翻开扉页,延安的地形地貌,首次超出《辞海》的解释范围,让我想到了上古和古代,让我看到了货真价实的黄铜时代。原来,延安的黄铜颜色是历史传承、一脉相袭的。
据载,从上古神话走来的黄龙老人(延安地区考古发现了5万年以前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并被命名为黄龙人。),该是延安,不!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了。她眷恋这块土地,就用黄土铸铜铸肤色,以示泱泱尊严。这以后,伏羲氏找到了黄龙老人铸的这块黄铜,把它揣在胸口,又穿越崇山峻岭,把一泓清泉引到这里,一块黄铜因有了一条河——黄河而有了万千灵气。炎黄二帝走来了,他们在这里征战南北,孕育民族之魂,一块黄铜从此顶天立地。黄帝倒下的桥山之巅,成为华夏民族千古瞻仰的祭地。大汉开元后,天子、文人骚客开始光临,大诗人曹植,大文学家曹毗,面对这块黄铜,感慨万千,写就了千古华章。
当时光流转到20世纪中上叶,毛泽东走来了,他是合着“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信天游词)”走来的。他来地不慌不忙,走得从从容容。虽然这期间阴云密布,险象环生,但都被“山曲儿好比没梁子牛,甚会儿想唱甚会儿有”的抒情调子给冲得烟消云散。蒋介石的飞机也是寻着这块发光的土地来的,他不知道这块土地是黄铜铸的,一门心思要把火种熄灭,要把山头炸平,最终是连几个金属屑子也没有带走,反而留下万千性命,给黄铜作了祭礼。面对此景,毛泽东则显得十分坦然,飞机在头上盘旋时,他甚至向飞机挥挥手,用唱得有些生硬的信天游为它送行。
毛泽东转遍了这儿的山山坎坎,对延安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他借着古老而神秘的黄铜,一步一步地运筹着新的蓝图,留下了许多令后人咀嚼回味的细节。譬如他坐在窑洞里,就着起伏跳跃的小火苗儿,尽情地丰富他的军事理论和建国方略。他沉稳地把狼毫一甩,那个落在纸上的点点,瞬间醒目起来,后来历史学家和党史学家在这里找到了红色中国的中心坐标。延安这个黄铜一样古老的名字也因此辉煌到了极致。
人们常用日月如梭来形容时光的流逝。流逝的时光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是回忆是历史,是一杯老酒,会越陈越香;但对于一尊黄铜而言,则是风暴中的抛光,雪雨里的打磨,虽会斑痕累累,然而一旦黄沙骤起,那砂粒会以惊人的耐性去把斑痕褪去,永远还世人一个闪亮的面孔。
延安如铜,虽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腥风血雨,依然闪亮,依然可亲,依然可敬。
(原载2002年《中国旅游报》)
韶山情调
胡正良
踩着薄薄的积雪,我来到了韶山。
虽是数九严寒,但我的心却是热的。提起韶山,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心中总会骤然升起一种崇敬的心情,因为那儿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故乡。
小时候在书本上看到韶山,总觉得韶山神秘莫测;长大了再读韶山,方知韶山人杰地灵,以其为中心的百里厚土,为中国革命哺育了近百位历史伟人,是称之无愧的革命领导人的摇篮。现在,韶山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在眼前,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流连忘返呢!
穿过笔直的柏油大道和商店、饭店林立的弄堂,叩响数节青石,就来到了刚刚耸立的毛家铜像前。原本是没有这些庄严肃穆的铜像的,南京晨光机械厂的师傅们作为献礼和重塑历史之作,加班加点,赶造出了这几尊铜像。据说铜像运抵韶山时,韶山人倾室出动,相迎于十里之外,就像当年迎接毛泽东胜利凯旋一样。
看着这失散几十年又重新团聚的毛家英烈,看着这高低分明、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你会觉得英烈们并没有走远,他们正与我们一起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注视着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这就是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出六位亲人生命的毛泽东一家啊!我虽不是诗人,但我想用诗人的激情升华一首饱蘸血泪的赞美诗;我虽不是音乐家,但我愿伴着韶山的林涛泉声,谱写一曲二十世纪的满江红。
惜别铜像,走过几段曲折的羊肠小道,来到一口并不太大的池塘前。
韶山管理局的同志告诉我们:这就是毛主席小时候经常游泳的地方。毛泽东在这个塘子里锻炼了水性,凭着他搏击的勇气和革命家的胆识,游过湘江,游过南湖,一直游到北京金水桥畔,最后,把胜利的花环牢牢地系在了天安门城楼上。透过这口池塘,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搏击风浪的高大身影,仿佛又听到了那口浓重的湘音。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毛主席的这首回乡诗,把我们引到了他的故居。
故居是简朴的,一座典型的韶山民宅,是经过翻修的,只是室内陈列的物品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瞧着这些中国农民普通的摆设,你会觉得一代伟人从这里走上征程,去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那是何等的气魄和力量啊!
故居内的遗物虽不多,但每一件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写照,凝视一桌一椅一草一木,无不牵动你对领袖的怀念和敬仰。
依依不舍地出了毛主席故居,本想上老人家的父母墓前献上一束花,感谢这对平凡的夫妻养育了一位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谁知,中央电视台纪念毛主席百岁寿辰的直插晚会现场就设在这里。一些设施已开始安装调试,故居前临时搭起了看台,虽是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天气,但人们总感觉到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遍全身。
夜幕漫漫降临了,韶山的四周亮起了万家灯火。这一夜韶山人民群情亢奋,像自发迎接铜像那样,又自发地组织起来。他们有的走近现场,择石而立;有的则坐在电视机前与全国人民一道,静候那个不平凡时刻的来临。
晚上八点,赵忠祥和倪萍手持麦克风从故居内缓缓走上舞台。晚会开始了。这时,韶峰轰鸣,林涛欢呼。当赵忠祥那浑厚的男中音响起时,人们看到了一颗鲜红的太阳从韶山冉冉升起,迅速地照亮了神州大地。
“毛真伟大,他不但缔造了红色的中国,而且让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地站了起来;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活在全世界拥护和爱戴他的人民心中;他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一位站在我身边的外国友人动情地说着。我激动得投去了赞许的目光,那位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朋友已把温热的大手伸了过来。原来这位朋友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汉学家、研究毛泽东的青年学者——P•比尔先生。比尔先生是专程赶来的。他说:“伟大的人物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到红色的韶山,就能找到这块镜子的发源地,就能发现红色历史的源头!”
比尔先生的话很有道理,许多人不远千里万里来到韶山,除了领略一代伟人的诞生地风采外,还不是为了表达一腔炽热的情感和无限的敬仰以及找回一段历史的书页吗?
在韶山逗留的日子是短暂的,当我们告别这块土地时,久久地不能将心儿收回。心儿已化作音符,走进那曲雄壮的乐曲中去: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1993年12月26日夜写于韶山,本文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1月2日神州作品版,1995年1月9日《中国日报》将其译成英文介绍到海外)
相关文章
- 时间已经重新开始——新中国简史与重造人民共和
- 毛主席和云南人民一同过大年啦!——简记《毛主席是我们家里人》摄影展
- 民树起的一座丰碑——亿万人民心系土山毛泽东纪念馆
- 爱国卫生运动:值得发扬光大的历史遗产
- 春节黄金周 50余万人在韶山给毛主席拜年
- 歌曲:风起九月,圣人离别后——新年纪念毛主席
- 由“毛泽东时代的问题”说开去
-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性贡献
- 为什么怀念毛泽东时代
- 告诉年轻人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 毛泽东,一段如血残阳般的记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