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揭秘被毛泽东、邓小平冷落的萧克

火烧 2015-11-04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分析萧克未获大将衔原因,涉及毛泽东对其态度及历史评价,探讨其与朱德关系及授衔争议,揭示其军事生涯与政治背景影响。

  萧克因被毛泽东冷落未授大将军衔,加上曾创办《炎黄春秋》,成为某些人的旗帜,他被这些人捧为文武双全的儒将,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百度百科恨不得将他吹成真理的化身。

  不可否认,萧克早年确实有段辉煌经历,如参加南昌起义,上井冈山后任红四军连长、营党代表,1929年任红四军一纵参谋长,1930年任红四军三纵司令、红十二师师长,1931年任红一方面军独立五师师长,1932年任红八军军长,1934年任红六军团军团长,1936年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1937年任一二O师副师长,1939年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1942年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1948年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和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参谋长,1950年任军训部长,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兼任总监部副部长,1957年11月任部长。

  从简历看,萧克一度功勋卓著,可惜1955年仅被授予上将军衔,而很多先前职务、资历不如他的人,建国后反而高于萧克,这是为何?难道毛泽东真的亏待他了?

  《55年授衔,论资排辈的萧克为何落选大将?》一文原想为他鸣冤叫屈,按该文说法,“萧克做不了大将,很大的原因还是因为萧克曾支持过朱德、对张国焘也不错,这让毛泽东很不高兴,毛泽东曾说‘萧克这个人在历史上一贯不正派。’”作者将萧克失意归于毛泽东心胸狭窄,却自相矛盾,无意间揭示了萧克被冷落的真相。

  先看萧克在井冈山支持朱德一事。当时的朱毛之争,表面上是朱司令和毛委员的权力之争,实际上是党能否指挥枪的原则之争。毛泽东一直将红军能否在政治上建军、党能否指挥枪看作红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重要标志,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十分重视。遗憾的是,鉴于当时多数人认识水平有限,毛泽东十分孤立,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当然对支持他的林彪高看一眼,这里面除权力斗争因素外,更多的是来自因政治理念相同带来的惺惺相惜的知己情结。

  当时林彪年仅22岁,但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他时任红四军一纵司令,跻身高干行列,说话已有些分量。他不仅旗帜鲜明地站在毛泽东一边,而且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他说:“朱德一贯喜欢说大话,吹牛皮,喜欢用政客手段和封建手法拉拢部下,形成团伙。这次他支持成立军委就是想借此脱离前委羁绊。”毛泽东和朱德为此分别写了《复林彪同志信》和《答林彪同志谈前委党内争论的信》,在军内展开讨论。

  此时的萧克虽是一纵参谋长,但政治见识不能与林彪同日而语。他看朱德人多势众,便理所当然的支持朱德,或许他眼中根本没有政治建军、党指挥枪等政治观念,有的仅是权力和实力。而且,他没胆量像林彪那样站到斗争最前沿,充其量是朱德众多追随者中的普通一员,毛泽东绝不可能因为此事迁怒于他,因为当时支持朱德的人太多了,而萧克又太不起眼了。

  正因为萧克眼中没有政治仅有实力,因此,在张国焘试图凭人多枪多分裂中央时,萧克又站到张国焘一边,至于该文说“萧克称这也代表了当时红二方面军大多数将士的态度”纯属为他开脱,因为如果萧克的见识与常人一样肤浅,那他还有资格担当军队高级指挥员?关键时刻最考验人,可惜萧克两次都做出了错误选择,党中央和毛泽东会信任他吗?

  如果说萧克在政治上犯错误属认识糊涂、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他在战场上擅自撤退致使贺龙部遭受重大损失,则属于罪不可赦,因为擅自撤退属违抗军令,严格追究是要被枪毙的,而且在战场上搞这么几下子,还有谁还与跟他协同作战?又有谁敢让他担当大任?可笑的是,如此重大的事件,文章仅轻描淡写的说了句“说起来萧克和贺龙的第一次误会还是因为某次战斗中萧克、王震所部擅自撤退,使贺龙部受到了很大损失”,便让萧克蒙混过关。

  即便如此,由于萧克资历太老,抗战时期,中央还是让他做了120师副师长。可即便在抗战时期,萧克并没有吸取教训,所作所为仍然为人不齿。

  该文是这样说的:“抗战时期再次和贺龙搭档做了120师的副师长,萧克给贺龙当副手时还向中央告了贺龙一状,说贺在120师搞土匪作风,提拔乡族亲信,这事报到毛泽东处又给打回到贺龙手里了”。

  贺龙到底有没有土匪作风,提拔乡族乡亲等错误呢?年代久远已无从查证,不过,大敌当前,120师又处于对敌斗争前沿,此时需要上下同气、团结一心,如果闹分裂,必然动摇军心、耽误抗战。贺龙当然有缺点不足,可萧克为何不能直陈己见,为何不能包容贺龙缺点,替他查漏补缺,而偏要向中央打小报告呢?历史上,蔺相如尚能忍辱负重,多次对廉颇以礼想让,为何萧克不能?毛泽东将萧克的告状信转给贺龙,显得不太厚道,但实际上是在告诫贺龙,一要迅速改正错误,二要注意萧克,别让他播弄是非、耽误大事。

  正因为萧克政治上不成熟,作风上闹分裂,注定他难堪大任,因此抗战后期,他只能到地方军区混日子,职务上波澜不惊,到解放战争后期,才重新回到林彪麾下任四野参谋长。

  建国后,萧克“因军事条例正规化的问题和上司彭德怀顶上了”,并且“在作训部开会批判彭德怀的亲信张宗逊上将”,随即被毛泽东点名:“萧克是坏人,是资产阶级队伍的人”,后到农垦部当副部长。

  1972年,萧克复出任军政大学校长,1977年任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军政大学和军事学院是国防大学前身,是培养高级指挥干部的最高军事学府,也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咨询机构,身系全局、地位重要,没想到文章却酸溜溜的评论说:“这些地方就是给高干的养老院,算是荣誉退休。”可见,在作者心中,只有让萧克做大官、揽大权才算公平。可笑的是,文章却称赞他“不唯上,不唯亲,不唯权势。”

  总之,萧克虽有资历和功绩,但在政治和人品上都有缺陷,使他很难获高层领导认可。因此,他注定在毛泽东时代受到冷遇,尤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基本上不受重用,也就失去了独当一面打大仗的机会,职务和战功必然不再突出,也就不可能授很高军衔。

  按理讲,萧克在毛泽东时代受到冷遇,在邓小平时代应被提拔重用,但事实未必如此。如邓小平复出后,萧克仅在1977年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虽然位列中央军委委员,但当时的军委班子十分庞大,除军委主席华国锋外,还有叶剑英、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等5名军委副主席,以及李先念、汪东兴、陈锡联、韦国清、苏振华、张廷发、粟裕、罗瑞卿等8名军委常委,军委委员包括三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军委直属军事学院的军政正副领导等人,萧克只不过是43名成员之一,与今天的军委委员不可同日而语。

  萧克1980年1月升任国防部副部长,但此时的国防部长已成虚职,与建国初期的国防部长不能相提并论,而且仅干7个月,便被送到全国政协任副主席去了,唯一让他欣慰的是,仍由他任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并且混了个副国级,但就实际权力和影响力而言,始终没有超越毛泽东时代。而大他3岁的邓小平此时刚辞去国务院副总理,正出任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并于1982年出任中央军委主席。

  可见,像萧克这样难堪大任的人,毛泽东不喜欢,邓小平也不喜欢。正因为被两代核心冷落,他与张爱萍创办了《炎黄春秋》,此举使他不像个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倒像个牢骚满腹的失意政客,也许该杂志最能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2015-11-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