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评吴铭的货币理论——一定要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评吴铭的货币理论
——一定要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迎 春
吴铭写过一些好文章,在经济理论问题的倾向性上,主张发展公有制经济,拥护毛泽东时期发展经济的道路,反对资本主义道路,这些我都赞同。但是,他的货币理论却不科学,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是他不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结果。
他在《从一位老先生的信用论说起》一文中说(以下简称《文章》):“如果说主流关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易媒介,可以称为货币“媒介”论,那么我关于货币的本质的观点,不妨称为货币“工具”论。我的观点,是对汉代盐铁论及共产党货币实践学习的结果。当然,我愿意接受批评。”
我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既不是主流媒体所说的“媒体论”,也不是所谓的“工具论”,而是认为货币是一种生产关系。
主流媒体把货币说成是“商品交易媒介”,这是照搬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萨谬尔森等著的《经济学》说:“货币是什么?货币是交易的媒介,是支付食品、电影、汽车、学费的手段。”(《经济学》第12版 第95页)主流媒体的这种货币是商品交换“媒介”的理论,我已经写了很多批判文章,这里就不重复。
《文章》说:“我个人认为,货币发行是政权组织社会性生产建设、按照政权的意图动员人力物力、分配工农商等各行业劳动力、调节平衡各行业利益、突出重点建设和重点行动(例如军事行动、军事准备)的关键工具。作为这样一个工具,当然也可以有商品贸易媒介的功能——但这只是一个附加功能,并不是货币的主业。”因此,他在《论货币发行与税收问题》一文中说:“国家的财政开支,必须重点依赖货币发行,最好不要指望税收。国家发行货币,尤其是今天的货币,就是纸印的,成本非常低,产量非常高。想印多少印多少,没有任何困难。既然如此,那么,一个国家,如果有印钞机,就不可能缺钱。什么都可能缺,就是不可能缺钱。所以,并不存在什么中国缺钱的问题。哪级政府,有正事,我是指国防、教育、医疗、重工业、农业、科研之类,不包括贪污腐败、享乐之风,把钱印出来,给政府让其使用就是了。”这种“工具论”的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是生产关系(或者说经济关系)的理论,说明货币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商品关系发展的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这种生产关系结合在金(银)上。马克思指出:“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资本论》第一卷 第99页)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很低,根本没有剩余生产物,也不存在商品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有一些剩余产品时,在公社的尽头出现了商品交换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等价物的形式不断发展变化。《资本论》中第一章商品中的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就是对人类社会商品交换形式发展变化的抽象概括。它指出商品交换的等价形态,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凝结的金银这种自然物的形式。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生产物。”(《资本论》第一卷 第107页)可见,金银作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不是人们制造的“工具”。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在浅薄的人看了,分析这种形式好象是斤斤于一些琐事。这的确是琐事,但这是显微镜下的解剖所要做的那种琐事。因此,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资本论》第一卷 第7页)不过在马克思写出《资本论》,详尽地分析了货币的本质以后,我们的经济界人士,包括一些毛派人士却不认真学习,不懂什么是货币?什么是纸币?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文章》说:“我的观点,是对汉代盐铁论及共产党货币实践学习的结果。”为什么不刻苦地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呢?
货币是金银,是商品关系发展的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货币与人民币(纸币)存在着本质区别。
货币是金银,不可能“发行”,更不可能“想印多少印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发行作为法定的货币符号,而不是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也不是商品,它代替金银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商品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纸币的发行也受客观规律制约,不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纸币(不论是人民币或者美钞)发行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就必然出现通货膨胀,表明纸币是替代货币金银,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这是纸币的与货币的区别与联系。
《文章》还说:“当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易的媒介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还与黄金、白银挂钩。”“今天,全世界都吹市场化。货币,早就不与任何重金融、商品挂钩了。公有制体系也基本上不复存在,再说把货币当作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易的媒介,就严重脱离实际、脱离时代了。”事实证明,货币就是金银,《文章》所说的货币不与金银“挂钩”,是混淆了纸币与货币的概念,也错误地把纸币看做是“工具”,人们可以任意印制。
《文章》有时又用“钱”的概念。如说:“金融,就是钱生钱、小钱变成大钱!”钱是人们对于货币的通俗说法,不是科学的概念。货币可以说是“钱”,纸币也可以说是“钱”,采用“钱”的概念,混淆了货币与纸币的区别。至于说到“钱生钱”,那就是资本主义的关系,这时的货币已经成为了资本。
马克思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他还指出,商品货币的进一步发展,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时,货币必然要发展成为资本。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主要表现就是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商品。《资本论》一开始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货币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巨大的魔力,形成了“货币拜物教”。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货币必将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消亡而消亡。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货币也就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消亡而失去存在的条件。
毛泽东在确认过渡时期存在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以后,研究了这种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就是过渡时期存在两条道路斗争的经济根源。他在《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要点》指出:“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很容易。”(《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 第413页)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吴铭还说:“ 什么叫二元制社会?人类社会本来是由人组成的。但是由于人的认识问题和贪私之欲,人为的把人分出了贵与贱。”等等,这些观点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里就不具体分析。
总之,货币是一种生产关系,而不是人们主观制造的“工具”。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货币关系必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最终必将趋于消亡,进入没有商品货币的共产主义。把纸币看作货币,认为可以随意印制的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希望大家响应毛泽东的号召,认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认真学习马克思的经济学。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