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江:金融危机对马克思主义的确证意义
第七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
孙国江:金融危机对马克思主义的确证意义
解放军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基础部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 孙国江
2010年11月11日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确证是经验证据相对于辅助理论给待检验的科学理论(或假说)的一定强度的支持和辩护。一个事实证据对科学理论的确证可分为正面确证和反面确证。金融危机正面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真理性,反面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合法性,共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紧迫性。
一、金融危机确证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真理性
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占有。对广大普通民众而言,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维持生存,他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中的地位:少数的资本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成果,而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只能分得其中的少部分物质财富。在整个社会资本循环运动中,随着资本家财富积累的不断增加,产品生产的能力将持续扩大,但是却伴随着雇佣工人的相对贫困。这种相对的贫困,导致了社会相对有限的购买力,从而必然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导致危机的爆发。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的产品积压卖不出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生产力倒退,生产力被破坏。资本主义正是在一波又一波的各种危机中被新的社会形态代替而走向灭亡的。
金融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与传统的经济危机不同的是,金融危机首先不是从实体经济开始,是从金融领域开始的。从危机的内在运行逻辑上看:次贷危机的病灶在于违约率不断上升,违约的原因在于未来预期遭到了沉重打击,未来预期的悲观在于透支消费的不可持续,透支的原因在于缓解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内生性的制度性矛盾。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二、金融危机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合法性
事实对理论的确证还在于其反面启发法。为什么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奇迹般地率先回升向好?答案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和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两点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揭示规律、指导实践的科学真理,同时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首先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其次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
美国金融危机反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也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商品经济二重矛盾引发的危机最终是不可救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商品二重性矛盾可能会产生危机,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又决定了危机是可以规避和防范的,一旦发生是可以治理和化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特性,商品内在矛盾是不可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它的不可克服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警惕性不高,防范措施不力,可能会演变出危机。因此要清醒认识资本特别是金融资本的逐利性,防止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无序化、极端化。在公有制条件下,资本逐利性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但私有制条件下,资本逐利性变成贪婪性,暂时可以管制并缓解,最终是无法管制的。
三、金融危机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紧迫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具有历史合法性,因此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之路,方可防止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四层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般原理和原则的一种方法论,是一种行动指南,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而各个国家的具体问题都不一样,所以这个一般原则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要适合中国国情。三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中国当代实践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四是马克思主义要破解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反映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实践、并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融合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积极应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阻力在于种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所谓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是指那些以各种形式反对、攻击、诬蔑、诽谤、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当前,应特别警惕以下三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一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上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强调自由化、私有化,反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主张实行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极力鼓吹全球资本主义化;在意识形态上,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观念,宣扬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模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二是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改良主义派别和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有悖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而民主社会主义却鼓吹世界观中立论、主张多元化的指导思想;二是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而民主社会主义取消社会制度的更替,坚持伯恩斯坦所谓“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微不足道的”思想。三是在如何对待革命和改良的问题上,科学社会主义既坚持革命、也不否定改革,而民主社会主义只主张改良、从根本上否定革命。三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个社会思潮,主要特点是贬低传统、歪曲历史、否定革命。具体表现在:歪曲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否定一切革命包括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认为革命只能起破坏性作用而没有建设性意义;宣称如果没有革命,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鼓吹“告别革命”的观点;给革命领袖人物抹黑,反过来却美化反动统治者、侵略者和汉奸文人,叫嚷为他们平反。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有的公开宣称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有的非常隐蔽,甚至披上了坚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有的打着“学术探讨”、“还原历史”和“价值中立”等名义来出现。有的以割裂、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形式来出现,有的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某些挫折、失误来出现,如果任由这种思潮蔓延,必将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严重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非常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