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
乱云飞渡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问世,《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影响最为深广的经典之作。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资本主义时代,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使命与历史责任,就是“消灭私有制”,“发展与建设共产主义事业”;实现共产主义运动政治使命与历史责任的唯一实践途径与方法,就是“阶级斗争”,共产主义运动就是“阶级斗争”的实践运动;“共产党”是资本主义时代阶级斗争实践运动的产物,共产主义社会是“共产党”的信仰与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初心与宗旨,“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核心力量”与“先锋队”。《共产党宣言》上述部分与马克思后来的“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公有制”,“统筹计划经济体制”,构成马克思主义系统完整“历史价值真理”永存,这已广为人知。
170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亟待发展进步,就像一个人要想发展进步,不仅要看到优点,还要看到缺点,保持发扬优点,改进改正缺点,才能发展进步。《共产党宣言》历史价值真理永存,要继续保持发扬,但是《共产党宣言》存在历史局限性吗?《共产党宣言》历史局限性是什么呢?《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局限性与当代“修正主义”有什么关联呢?这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共产党宣言》主要有两个“历史局限性”
《共产党宣言》讲“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马恩选集第一卷P271-305,以下引用类同)
《共产党宣言》的这些观点,阐述旧社会所有制与社会发展生产力之间是对立矛盾不相容的关系,即“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这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历史局限性”。社会所有制与社会发展生产力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矛盾不相容的关系,而是紧密依赖的关系。
因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任何社会都必须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人们就无法生存与延续,人们只有解决生存与延续的问题,才能从事社会其他活动。无论社会是什么所有制,统治阶级都不会反对发展生产力,这由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自然科学技术原理与生产力发展始终在进步的事实为证。社会所有制不同,人们认知自然科学技术原理与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功能作用是相同的,但是人们认知社会科学发展的“阶级斗争原理”却不是相同的。因为社会所有制不同,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组织体制与运行规则不同,社会认知与掌握自然科学技术原理与应用生产工具不同,即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生产方式不同,社会发展生产力的资源条件环境不同,这“四个不同”,决定社会发展生产力的速度不同,虽然社会发展生产力的速度不同,但总是在发展进步的,不是“不能发展生产力”的对立不相容关系,相对而言是社会发展生产力速度快慢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毛泽东选集第五卷P97)。毛泽东的观点正确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不是不能发展的对立不相容关系,“而是痛苦的道路”的发展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于封建社会皇权所有制是进步的,而相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来讲则是落后与保守的,这表现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发展生产力速度较慢”,社会主义公有制相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发展生产力速度较快”。这里认识与理解的主要难点是上述“四个不同”中:社会所有制不同与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组织体制与运行规则不同的主要功能作用,要衡量与鉴别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相对比较的速度快慢,就像评判两个不同系统内部“同质同构、同质异构、异质同构、异质异构”综合作用的外部功能,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朴素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不能做出正确的衡量与鉴别。
“阶级斗争原理”反映,旧社会所有制存在弊端:即“阶级压迫与剥削”、社会不公的“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政治经济等表现,因为“阶级斗争矛盾”的冲突与激化,导致旧社会所有制变革。这个阶级斗争反映社会所有制变革的逻辑关系是清晰明确的。《共产党宣言》把旧社会所有制存在弊端归纳为:旧社会所有制“阻碍与束缚生产力发展”、“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是不正确的观点。旧社会所有制之所以变革,是因为阶级斗争的原因,不是因为“旧社会所有制阻碍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没有社会所有制或社会统治者会“阻碍与束缚生产力发展”,相对而言社会所有制不同是社会发展生产力速度快慢的问题。如果非要讲“阻碍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那也只是人们对自然科学技术原理与落后生产方式认知的“时代客观限制”,解决社会发展生产力的问题,首要条件是提高人们对自然科学技术原理的认知与变革落后的生产方式,即上述“四个不同”解决社会发展生产力速度快慢的问题。用阶级斗争原理阐述社会所有制变革,与用“阻碍与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观点来阐述社会所有制变革,两者认识与理解阶级斗争导致社会所有制变革,即消灭旧社会所有制的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按照毛泽东“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即“三大实践运动”分类的观点,“阶级斗争”反映社会所有制变革,即“消灭旧社会所有制”,属于社会科学的政治范畴;而“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反映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社会发展生产力不同的速度,属于自然科学的经济范畴,两个不同系统范畴各自内容作用原理与社会功能不同,相互之间是紧密依赖的关系。把两个不同系统范畴之间紧密依赖的关系对立割裂,或混淆颠倒两者功能与主次关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与理解“社会所有制变革的阶级斗争原理”。
从封建社会皇权所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所有制的变革,反映“不同阶级的革命”,即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这属于社会科学“阶级斗争原理”的政治范畴;而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变革,则属于自然科学技术原理的经济范畴,相对“阶级斗争”而言,“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则是伴随发生的条件。“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促进社会发展生产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变革,改变了社会“阶级斗争”发生的条件,随之“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不同的改变,但是“阶级斗争原理”确没有改变。用“阶级斗争”伴随发生的条件,作为否定旧社会所有制的原因理由,即“旧社会所有制阻碍与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要“消灭旧社会所有制”,对立割裂了“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两个不同系统范畴相互之间紧密依赖关系,混淆与颠倒了“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两个不同系统范畴的功能作用与主次关系。虽然否定旧社会所有制是正确的,但是否定旧社会所有制的原因理由却不适应与不充分。马克思主义否定旧社会所有制,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阶级斗争的真理”,这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这都是无人能驳倒的。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用“阻碍与束缚社会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否定旧社会所有制的原因理由不适应与不充分,所以不仅资产阶级学者,用“几百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事实”,简单就否定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旧社会所有制“阻碍与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观点;而且给原本逻辑关系清晰明确的“阶级斗争原理”导致社会所有制变革的“共产主义运动”,却带来了困惑与曲折。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旧社会所有制阻碍与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观点所误导,导致共产主义运动的后来者,产生了新社会所有制“发展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联想。“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或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不应该灭亡”,应“实事求是”的“进行资本主义补课”,或者社会主义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等形而上学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局限性”与当代“修正主义”相关联的产物。
每当马克思用“阶级斗争原理”,来阐述社会所有制变革时,都表现出“历史价值”的真理永存;每当马克思用“生产斗争”中生产方式变革的观点,或者用混淆“生产斗争”中“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与“阶级斗争”中“社会所有制的阶级关系”或称“社会关系”,来说明“阶级斗争原理”的社会所有制变革时都会出现“历史局限性”的错误。例如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发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详见笔者《澄清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迷雾》、《马克思主义必然升华为毛泽东主义》两文)
1875年,马克思在《资本论》法文版中,做了多出的修订,其中把原来在社会经济形态意义上的“生产方式”这个概念,改为“社会制度”,把原来在具体的“生产方法”意义上使用的“生产方式”概念改为“生产技术方式”。这极为重要的修订,对《资本论》有着重大影响,把社会经济形态意义上的“生产方式”这个概念,改为“社会制度”,正确地回归了社会科学阶级斗争的政治范畴: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存在“私有制”的原因。把“生产方法”意义上使用的“生产方式”概念改为“生产技术方式”,正确地回归了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的经济范畴。可惜马克思在晚年疾病中,已无力再对《资本论》中所有的“生产方式”这个概念,进行修订了。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不相容性”等不正确的认识观点,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决定产生“资本主义占有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占有方式,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不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之间对立不相容性的矛盾”,而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矛盾;“阶级斗争原理”产生“社会所有制变革”,对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都是相同道理,只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不同”而已。(详见笔者《阶级与阶级斗争再认识》一文)
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历史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就是没有分清:“生产斗争”中: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协作关系”,或称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阶级斗争”中:“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关系”,或称社会所有制中的“社会关系”,这两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用原理与社会功能是不同的。人们征服自然的“生产斗争”,依靠自然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原理来决定生产方式,形成“生产斗争”中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协作关系”,或称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解决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人与人之间”或“人群之间”的“阶级斗争关系”,依靠社会科学“阶级斗争原理”来决定社会所有制,形成“人与人之间”或“人群之间”的“阶级斗争关系”,或称社会所有制中的“社会关系”,解决“社会发展生产力成果”利益之争的“阶级斗争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所有制的变革。两者相对而言,社会所有制变革的“阶级斗争”,是“循序渐进可逆系统”,即可以出现“阶级复辟旧社会所有制”;而生产方式变革的“生产斗争”,即社会自然科学技术原理进步与社会发展生产力,则是“循序渐进不可逆系统”,没有社会所有制和社会统治者会退回到“旧的生产方式”。“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两个系统范畴作用原理与社会功能不同须分别认识,而两个系统范畴之间相互紧密依赖关系,就是毛泽东所讲的“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思想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即政治与经济的主次关系。这在毛泽东时代被称为“红与专”的问题。“阶级斗争”的政治范畴不能代替“生产斗争”的经济范畴,“生产斗争”的经济范畴也不能代替“阶级斗争”的政治范畴,两者之间是“政治灵魂与经济躯体”紧密依赖的主次关系,割裂对立两者之间紧密依赖关系、混淆颠倒两者主要功能与主次关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与理解社会发展进步的阶级斗争原理与实践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主要问题在于:阐述共产主义运动“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即消灭与改造了“阻碍与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社会“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后,社会发展是否应该以发展生产力为主呢?“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动力”的真理还适应吗?社会主义还存在“阶级斗争吗”,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如何发展进步的新问题,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局限性”所能解决的,解决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实践问题,是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主义。简而言之就是解决好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之间的关系,即“政治统帅经济的主次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认识与理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灵魂作用”。“新时代,新内容,新条件”,“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动力”的真理不变,而“阶级斗争存在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却在变。这种“不变与变,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只有掌握毛泽东哲学思想,才能认识与理解;也只有认识与理解新时代,新内容,新条件下“阶级斗争存在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解决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灵魂”作用,解决好“政治统帅经济的主次关系”,才能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
形而上学从本质上讲,就是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真理,“颠倒与混淆政治统帅经济的主次关系”,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发展生产力,调和公有制与私有制的“阶级斗争对立矛盾”,假以“实事求是”的观点,发展“私有制”,否定马克思主义“消灭私有制”观点,假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观点,否定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组织体制与运行规则”,蚕食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侵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这就是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困境的原因。
《共产党宣言》讲:“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真理,但是这个观点本身的要义,在于明确私有制与私有观念即传统的观念之间的关系,是私有制产生私有观念呢?还是私有观念产生私有制呢?如何认识私有制与私有观念的“因果关系”,对于共产党人改造社会的意义是不完全一致的。
《共产党宣言》讲:“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 ” “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这种观点认为,私有制与私有观念即传统的观念之间的关系,是“私有制决定与产生私有观念”,“私有制改变私有观念也发生改变”,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二个“历史局限性”。
因为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认识观点,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私有制与私有观念即传统的观念之间的关系,是“私有观念决定与产生私有制”。请同志们注意,这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这里认识与理解的难点在于:“私有观念”是一个社会大多数人思想认识观念的“社会存在基础”,按照毛泽东的观点讲,就是“群众路线”观点。毛泽东讲〝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变化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下,而人的思想动机如何发展变化,特别是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观点的“社会存在基础”发展变化,则对“阶级斗争”变革社会所有制与“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作用,继而决定与产生社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观点的“社会存在基础”,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真理”的基石,解决人们(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观点的“社会存在基础”问题,就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运动的“法门”。
毛泽东讲“物资变精神,精神变物资”的观点,全面正确阐述了辩证唯物论观点,“物资变精神”,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论认识观点,这表现为人们“认识世界”思想观念形成的过程;而“精神变物资”,则反映“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观点改变”,即“社会存在基础的改变”,这表现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物质形态变化的过程,毛泽东的观点是彻底完整的辩证唯物论观点。“精神变物资”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区别,就是毛泽东哲学观点所讲的,改造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观点的“社会存在基础”,而爆发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与社会上层建筑少数人唯心意识主导社会发展,前者是辩证唯物论观点,后者是唯心论观点。换言之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论认识观点,可以反映实践运动“物资变精神”的过程,但是反映“人们思想认识观点”实践辩证运动“精神变物资”的过程则是困难的,这只有掌握与应用毛泽东的哲学观点才能够深刻认识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群众路线”观点的意义,即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观点“社会存在基础”的意义。
大多数人思想认识观念的“社会存在基础”,决定与产生社会上层建筑掌握权力的少数人,这与党内“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是一致的。社会上层建筑掌握权力的少数人“社会意识”,通过权力与工具,或称“路线政策”,对大多数人思想认识观念的“社会存在基础”改变起着引导作用,这表现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消极与积极的反作用”,即形而上学观点与辩证唯物论观点“两种不同的反作用”,最终集中表现为巩固与变更社会所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个辩证运动的过程,极为重要的就是认识与理解: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群众路线”观点,即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观点的“社会存在基础”与实践存在社会所有制的“经济基础”不完全相同的政治涵义。实践存在社会所有制的“经济基础”,即实际存在的社会所有制性质相同的经济群体。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观点的“社会存在基础”是实践存在社会所有制“经济基础”的核心内涵,实践存在社会所有制的“经济基础”是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观点“社会存在基础”的外在功能与存在形式,两者之间是“核心内涵本质与外在功能形式的关系”,这用朴素唯物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是很难认识与理解的。“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是“上层建筑”引导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观点的“社会存在基础”改造,继而改变实践存在社会所有制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引导人们发展与强化“个人利己”的旧思想传统观念,即“私有观念”,就会恢复发展旧社会私有制与强化发展旧社会私有制的“经济基础”,这表现为“上层建筑”对新社会公有制“经济基础”消极反作用;引导人们发展与增强“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新观念,就会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这表现为“上层建筑”对新社会公有制“经济基础”积极反作用。统治阶级旧社会所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以社会大多数人的旧思想传统观念为“社会存在基础”,没有此“社会存在基础”,统治阶级旧社会私有制与旧社会私有制的“经济基础”是无法存在的。统治阶级的反动唯心思想观点,不是统治阶级旧社会所有制存在的原因,这种反动唯心思想观点,朴素唯物主义者很容易辨识,而统治阶级的形而上学观点,即本质唯心主义,形式唯物主义的“形左实右”观点,如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普世价值”等观点,外表形式华丽多彩,内涵本质否定阶级斗争、维护私有制,朴素唯物主义者则不易辨识,社会大多数人认同形而上学观点,如同认可了唯心主义本质,无形中发展与强化了人们旧思想传统观念,这种社会大多数人旧思想传统观念“社会存在基础”,才是旧社会所有制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同理当今社会错误路线迟迟得不到纠正,也是因为社会很多人,特别是社会主流认可错误路线形而上学观点的缘故。社会大多数人新旧思想观念“社会存在基础”的改变,正是社会发展“阶级斗争反复”的根本原因,最终集中表现为社会所有制创新的“阶级革命”,或“旧社会所有制恢复”的“阶级复辟”。人们“公与私新与旧观念”的“社会存在基础”变更,反映“阶级斗争”社会所有制变革的深刻道理,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很难认识与理解的,而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反复中”却可以清楚的看到。如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是通过对“农民、小资产者与民主资产者”,进行“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思想改造”,即表现为“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工农联盟基础,扶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阶级队伍”,正是因为人民群众思想认识新观念的建立与发展,即人们新观念“社会存在基础”的更新,最后才建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基础”;同理反推形而上学“修正主义”的错误路线,也是从“物资奖金刺激”,“官僚等级待遇”开始,扶持人们“利己自私的观念”,扶持“资产阶级法权”,利用“分田单干”的政策,引导与培植“私有观念”的落后保守势力,瓦解工农联盟基础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阶级队伍”,人们“私有观念”的“社会存在基础”强化与发展,最终导致社会主义蜕化,“私有制死灰复燃”,恢复了旧社会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共产党宣言》讲:“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则认为,“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是不一致的”。正如列宁讲的:“同志们,当革命还正在进行的时候,就是说当整个阶级在灭亡,他和一个人的死亡根本是完全不相同的。人死后尸体可以抬出去,但是旧社会在灭亡了的时候,很可惜,资产阶级的这个尸首,那就不可能把他一下子钉在棺材里埋葬在坟墓里,资产阶级的尸首在我们心里头腐烂着,他把毒气传染给大家,他在发散着臭气!”
列宁的观点,虽然没有明确“人们私有观念的社会存在基础”决定私有制的关系,但是“旧思想观念的瓦解与旧社会私有制的瓦解步调不一致”的涵义是清晰明确的。马克思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私有制决定与产生私有观念;“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这种认识观点的局限性,就是“社会主义变革私有制后,容易产生“私有制与私有观念同时瓦解”,忽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诱发“不存在阶级斗争”或者“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等错误思想观点。这是因为马克思不能正面阐述“阶级斗争原理”的缘故,这由《资本论》最终没有完成“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论述为证。“阶级斗争原理”本质:是人们“公与私观念的对立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几千年以来,人们“公与私观念的对立矛盾关系”始终没有改变,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存在“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人,虽然这是社会的少数人,但确是引导社会发展进步与文明延续的基础与支柱,也是社会所有制进化,共产主义运动必然发展的“历史基因”。人们“公与私观念的对立矛盾”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意味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时代政治文明发展进步,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社会发展进步人们公与私观念“社会存在基础”的内容程度不同,决定着阶级斗争的“社会所有制变革”,社会所有制变革后,社会仍然存在“阶级斗争原理”本质的“公与私观念对立矛盾关系的斗争”,但是因为人们“公与私”新旧思想观念的“社会存在基础”内容更新与经济条件等发生改变,反映社会“阶级斗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表现形式也不同了。所以毛泽东讲“社会主义仍然存在阶级斗争”,共产党人“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笔者赞成毛泽东的观点,即使再过一万年,“阶级斗争”进化为政治文明“先进与落后观点”的对立矛盾斗争形式,“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原理”的本质也不会变,只是政治文明“先进与落后观点”对立矛盾斗争的表现形式却始终在变,这种“不变与变,变与不变”唯物主义辩证法原理,只有掌握毛泽东主义哲学思想才能够认识与理解。
当我们深刻认识与理解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改造人们思想传统观念的社会存在基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就会明白毛泽东领导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向“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斗争”,“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伟大深远意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独步天下“人们思想灵魂深处爆发得核聚变”,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新时代“最伟大的革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丰碑(详见笔者《文革--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丰碑》一文)。
从思想观念的角度讲,马克思“消灭私有制”与“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唯物主义观点,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哪里“只有破坏功能,而没有建设功能”的革命呢?“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破除传统私有观念,建立公而忘私新观念”,是一个“对立统一矛盾”不可分割的运动整体,核心本质相对立是永久绝对的,外在存在形式相统一是暂时相对的。“阶级斗争实践运动”,或者称“共产主义运动”,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改造旧思想观念,树立新思想观念”的革命过程,人们“新旧思想观念的革命”,是社会阶级斗争实践革命的核心本质与前提基础,社会阶级斗争实践革命则是人们“新旧思想观念革命”的外在功能与存在形式,这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认识与理解毛泽东“群众路线”与“精神变物质”观点的作用与意义。阶级斗争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人们新旧思想观念更新“提高政治觉悟”的唯一实践途径,人们“公私新旧观念”不同内容程度“社会存在基础”的改造,集中表现为消灭改造旧社会所有制与创新发展新社会所有制变革“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进步。按古人的话讲,就是“弃旧于先,图新于后”的变法过程;按照现代社会系统论观点讲,就是“改变系统的核心内涵与存在结构,系统的外在功能与存在形式则不同了,实质是一个新系统的产生”;所以毛泽东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提倡“破私立公”、“灭资兴无”的观点,才是全面正确彻底完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或许马克思的唯物论观点,或称不完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毛泽东全面正确彻底完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西方文明长于探索事物存在结构,中华优秀文明长于探索事物运动原理的文化根源有关也未尝可知也。
“文革”的伟大意义,在于开辟了新时代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新道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要想推进社会政治文明进步,必须更新社会大多数人“公私新旧观念”的“社会存在基础”,才能推进社会政治文明进步。这被现代社会称为“文化、价值观念的软实力增强”。“文化革命”的道路,是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新时代,革命或称社会更新发展“作用最大,效果最好,代价最少,副作用最小”最佳与最优的“捷径”;革命是艰难的奋进,没有代价,没有副作用的革命是不存在的(详见笔者《为什么社会进步运动会有“极左”的表现》一文);“文化革命”是避免“暴力革命”的唯一道路,人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新观念的“社会存在基础”,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国家强盛、人民和睦,又怎么会产生对立矛盾冲突的“暴力革命”呢?人们旧思想私有观念的强化与发展,不仅会使旧社会私有制死灰复燃,也必将陷入“阶级斗争对立矛盾冲突激化日益强盛”与“经济危机循环” 的困境,重复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暴力革命”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旧社会私有制下,不同阶级争夺“社会发展生产力成果的阶级矛盾”无法“和谐相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只有高举毛泽东旗帜,按照毛泽东的正确路线,“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即社会实践革命改造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发展巩固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文化观念革命改造人们利己自私观念、培育人们公而忘私观念的“社会存在基础”,否则就无法走出“阶级斗争矛盾冲突激化日益强盛”与“经济危机循环”的困境。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宣言》的继承与升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这部伟大的历史文献,是共产主义运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新最高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运动最伟大最杰出的贡献,毛泽东因此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历史“巨人中的巨人,伟人中的伟人”。“毛泽东>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请读者注意这个不等式是美国前军官、中国问题专家R特里尔创造的,这个不等式对中国社会主流抛弃毛泽东旗帜,极具讽刺意味,提醒中华民族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是否应该深刻反省,重新认识毛泽东主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呢?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296)
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阶级斗争是“核心主线”,而阶级斗争是“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只有掌握毛泽东“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原理”的辩证哲学思想,才能正确认识与理解阶级斗争实践的“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者,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认识与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而正确认识与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则必须掌握毛泽东“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原理”的辩证哲学思想。遵循《共产党宣言》揭示阶级斗争的“历史价值真理”,这是后人“继承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而认识《共产党宣言》“用生产力的观点解读阶级斗争”的“局限性”,则是后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不能正确认识与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又怎么能够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呢?抛弃与割裂《共产党宣言》“历史价值真理”,只讲“局限性”,或者颠倒与混淆《共产党宣言》“历史价值真理”与“局限性”的主次关系,就是共产主义运动中各种形形色色的“假马克思主义”,即“修正主义”。各种形形色色的“假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层出不穷,就是因为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阶级斗争是“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而后人鲜有掌握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者,所以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者甚少,而各种形形色色的“假马克思主义者”却层出不穷。各种形形色色的“假马克思主义者”,从理论上讲:就是没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从阶级斗争实践上讲:就是抛弃阶级斗争观点,调和阶级斗争矛盾,以非阶级斗争的观点,解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引导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同“假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恩格斯于1890年8月27日在《致保尔·拉法格》的信中写道:“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马恩选集第四卷P695)。
社会主流也讲“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请问你们是不是抛弃《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专政等“历史价值真理”,用马克思的“局限性”观点,即“用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来解读与引导社会主义发展呢?当代“修正主义”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客观存在时代“局限性”相关,但这不是马克思的责任,而是后人的问题。因为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并不是因为伟人而出现的,人们认识的观点只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是伟大的,取得思想理论成就,后人难以企及,因为时代的客观限制,马克思主义存在“历史价值真理”与“局限性”,问题只在于后人如何认识理解与实践应用了。目前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低潮与反复”,正是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问题”,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表现,从理论上讲,就是未能正确认识与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未能正确认识与理解毛泽东领导创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意义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意义。
时代在发展,人民在进步,继承与发展马列主义只有毛泽东主义,因为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阶级斗争是“核心主线”,毛泽东自最初《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到“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最后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的观点贯穿始终,《共产党宣言》讲:“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这个观点与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观点一脉相承,而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即“政治与经济紧密依赖的主次关系”,则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共产主义运动”即阶级斗争实践运动,继承与发展马列主义最精炼最深刻最完善的结晶与升华(详见笔者《马克思主义必然升华为毛泽东主义》一文)。
《共产党宣言》也许还存在其他的“局限性”,因为这两个主要的“局限性”,与当代“修正主义”的错误路线相关,与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文革”的历史意义相关,与中国未来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和未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相关,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明理深究。
欢迎批评质询。
2018年3月18日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