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根本原因

火烧 2016-09-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深入探讨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根本原因,分析市场供需关系与企业竞争力,提出解决效益下滑的关键方向,聚焦国有企业改革与未来发展路径。

  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根本原因

  乱云飞渡

  当前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国民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发展国民经济,整体“国有企业”行业是决定性力量,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决定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发展国民经济,是由“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共同决定的,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除高度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自然垄断领域、科技探索高风险领域保留国企以外,其余国企应当退出竞争性领域,国企应该转向:从事公益事业,主要提供公共服务”等等。意识形态不同主张与办法的争论,虽然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现实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这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解决现实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原因,否则找不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

  “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呢?“改革派学者”,认为是“体制问题、机制问题”、“不适应市场”、“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效率低,成本大”、“国企领导腐败,工人没有积极性”等原因。实质这些“理由”,都不是“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根本原因。“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从经济的角度,剖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便于人们认清“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根本原因。企业没有生产效益,按照市场经济的观点讲,就是生产的产品,没有销路,无论企业具有多么大的生产能力,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人接受,则无法形成市场的交换,就无法形成生产效益。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人接受,只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产品性能不好,市场有更好的相同或相近的同类产品,因为价格差异不大,市场需求者自然会选择,产品性能更好的其他同类产品;这说明产品性能不好的企业,在生产技术原理与生产组织,应用工具等方面存在问题,不如其他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效率、改进管理”,“提高产品性能”,或者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实行“产品升级换代”。

  第二种情况:是产品性能差异不大,市场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同类产品,有的价格高,有的价格低,市场需求者自然会选择价格低的产品;这说明产品价格高的企业,因为生产投入成本高,所以价格高。其他企业生产,因为投入成本低,所以价格低;产品价格高的企业,解决的办法:就是“改进管理”、“降低成本”,希望“降低成本”,缩小市场价格差异以赢得市场。

  第三种情况,是产品性能优异,市场没有或者很少有相同或相近的同类产品,因为价格高,市场接受者很少,也不能形成企业生产“规模效益”,至少不能形成广泛的“经济发展效益”。这也只能等待“市场成熟”接受了。

  第一种情况,不是“国有企业”的主要表现,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进行了“技术改造”,都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生产产品的性能是优良的。第三种情况,在“国有企业”中是少数企业,不具有整体“国有企业”行业普遍的代表性,或者说,在发展国民经济中,不能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第二种情况,是整体“国有企业”行业的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相同或相近的同类产品中,普遍存在“成本高,价格高”的现象。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市场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同类产品,有的价格高,有的价格低,市场需求者自然选择价格低的。“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成本高,价格高”,不能赢得市场消费者,自然会出现“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问题。“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为什么“成本高,价格高”呢?

  市场上相同或相近同类产品的价格高低,取决于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企业生产投入多成本高,产品价格就高;企业生产投入少成本低,产品价格就低。所有企业主观愿望都是想“以投入最少,来获得最大成果”的。在相同或相近的同类产品生产中,企业生产投入成本中,“不变成本”是无法改变的,即生产产品需要的厂房、设备、原料等;只有“可变成本”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支出的费用”,支出费用高则成本高,支出费用低则成本低。“劳动力支出的费用”包含:劳动者生存需要的支出(工资);劳动者接受教育与训练的费用支出;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与保护环境的支出;劳动者福利待遇的“公益金、公积金”及亲属优惠的支出。从“可变成本”的成分分析中,可以看出:只有一项“劳动者生存需要的支出(工资)”是最少的;而包含其他项目的“劳动力支出的费用”是最高的。这决定了企业生产投入成本的高低,影响市场上不同企业,相同或相近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低。“私营企业”在“可变成本”中,普遍只有一项“劳动者生存需要的支出(工资)”,而没有其他项目的“劳动力支出的费用”,因此“可变成本”低,市场产品价格也低,很容易被市场消费者接受;而国有企业“可变成本”中,则包含所有项目的“劳动力支出的费用”,因此“可变成本”高,市场产品价格也高,不容易被市场消费者接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市场经济中,在相同或相近的同类产品“价格”上,即“大众普遍需求的产品价格”,“国有企业”永远也比不上“私营企业”。因为“可变成本”中,“劳动力支出的费用”,“国有企业”要比“私营企业”高得多。“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正是利用“可变成本”中,只有一项“劳动者生存需要的支出(工资)”的“低成本优势”,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从“底端的,大众化的”需求产品而发展起来的。如“私营企业”在基本建筑领域,首先打败“国有企业”的建筑行业。随着“私营企业”实力的增强,不断进入“中端产品的生产”。“私营企业”利用“可变成本”中,仅支出“劳动者生存需要的工资”,即以“成本低,产品价格低”的“优势”,不断从“市场经济”中,“淘汰”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相同或相近的产品。因为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无法取消“可变成本”中,“劳动者接受教育与训练的费用支出;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与保护环境的支出;劳动者福利待遇的“公益金、公积金”及亲属优惠的支出”。尽管“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下岗职工,消减职工福利待遇,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等,但是“在相同或相近的产品中”,“国有企业”生产成本中“可变成本”的支出,仍然高于“私营企业”生产成本中“可变成本”的支出。在相同或相近的产品中,市场消费者从来就是选择价格低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除了“私营企业”不能生产的“高精尖难”的产品,所有“普通产品”的价格,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都竞争不过“私营企业”。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不能赢得市场消费者,自然就不能形成生产效益,也无法发展壮大;而“私营企业”赢得市场消费者,自然就会发展壮大。这是“私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根本原因。

  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不同性质是核心本质问题,表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是生产成本中“可变成本”不同的支出,市场经济竞争规则只是助推器,这从市场经济“高成本、高价格”与“低成本、低价格”的表现形式中,是无法直接认识,只有深入分析企业“生产成本成分”,结合市场经济竞争规则,才能够正确认识与理解。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观点:“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它只是购买工人劳动的形式(价格),完全不能反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劳动力支出的费用”全部内容与含义。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共同存在“劳动者生存需要的支出(工资)”的表现形式,在这个表现形式的背后隐藏着,“劳动力支出的费用”中:“劳动者接受教育与训练的费用支出;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与保护环境的支出;劳动者福利待遇的“公益金、公积金”及亲属优惠的支出”。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在生产“可变成本”中具有的特征,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决定的。而“私营企业”在生产“可变成本”中,只有“劳动者生存需要的支出(工资)”,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在生产“可变成本”中的特征,“私营企业”这种表现,是由“私有制”本质决定的。这一本质问题仍然突出表现在:现实社会“私营企业”劳动者“五险一金”;劳动者接受教育与训练的费用支出;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与保护环境的支出;社会“公益金、公积金”提取与管理方面。混乱的管理,至今无法解决因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形而上学的“经济学者”,不看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在企业生产投入成本中“可变成本”的具体内容,在市场相同或相近的同类产品中,以“产品价格差异”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认为“价格低,效率高;价格高,效率低”。从而以“效率低”、“体制弊端”,“不适应市场”等,否定“公有制经济”的“国有企业”;以“效率高”、“市场机制灵活”等,肯定“私营企业”。“改革开放”正是在这个错误的形而上学观点指导下,引导“私营企业”,从“底端的,大众化的”需求产品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私营企业”实力的增强,不断进入“中端普通产品的生产”。而“公有制经济”的“国有企业”,则在“提高效率,精简效能”,“深化改革国企”中大量下岗职工,消减职工福利待遇,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在一片“加速科技进步”,建立新型“创新驱动力”的现代企业等华丽的口号下,脱离社会现实,不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实行“产品升级换代”,发展“高端供给、高品质的消费需求”、“高附加值”产品等。岂不知收到的效果正相反,越是“高端供给、高品质的消费需求”、“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受众就越少,市场需求就越小。无论什么“科技创新”的新型现代企业,没有市场需求,任何企业都无法形成生产效益,也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所谓“淘汰落后”的“大路货”普通产品,全部转让给“私营企业”生产,而这正是市场需求的主要部分,关系到大多数人生存的问题。“私营企业”利用“可变成本”中,只有一项“劳动者生存需要的支出(工资)”的“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完全占领了社会大众需求普通产品的市场,因此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公有制经济”的“大型国有企业”,空有较强的生产能力,生产的“高端供给、高品质的消费需求”、“高附加值”产品,因为市场需求小,所以不能解决企业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关系民生的“大路货”普通产品,因为“可变成本高、价格高”,竞争不过“可变成本低、价格低”的“私营企业”;大量技改投资收益小,不能及时还贷;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开工不足或“生产过剩”;庞大的固定资产,不断“折旧”损耗,使得职工陷入“低工资”状态。因此公有制经济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陷入困境。“公有制经济”的“国有企业”大量下岗职工,“私营企业”蓬勃发展,残酷剥削劳工,“劳动剩余财富”,归属少数人,社会上大多数人没有“充裕的货币”,市场需求自然降低,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下滑了。

  公有制经济的“大型国有企业”整体发展陷入困境的问题,立场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应用的观点不同,则完全有不同的认识结论。从企业个体的角度看,任何国有企业都可以找出生产效益下滑的不同原因,而整体“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原因,则不能用企业个体不同的原因来直接认识。因为整体“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原因,它隐藏在“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背后,这从“市场经济”的表现中,无法直接认识。必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企业生产经营具体活动中,即从“企业生产产品投入成本构成结合市场经济交换规则”来抽象认识。不懂马列毛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就不能正确认识:整体国有企业行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根本原因。如同教师教授一个班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有好的,不好的,较差的,从每个学生个体的角度看,都可以找出“认真努力”、“喜欢思考”、“贪玩不专心”等原因,而一个班的学生,整体学习成绩不好,则只能说明教师“有问题”,而教师本身的问题,则无法通过学生个体的原因来认识,只能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表现中来认识。

  面对“公有制经济”“大型国有企业”整体发展陷入困境的问题,

  “改革派”经济学者,根据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大型国有企业”的表现,提出:发展新型“创新驱动力”国有企业;“引入市场化机制和更高效的管理制度来盘活资产”;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这次混改是被逼出来的改革,已经没有退路,必须破釜沉舟的推进改革了”;“只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打破这一困局的根本出路”等等。这些形而上学观点,不明白“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根本原因,又怎么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呢?发展新型“创新驱动力”国有企业,这个观点看似没有问题,而它全部的意义在于结合实际,不结合实际,就是“光鲜亮丽”的空洞概念。发展新型“创新驱动力”国有企业,不需要投资吗?生产的产品,不需要市场接受吗?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接受,什么新型“创新驱动力”企业也没有用。而市场能否接受的本质,却无法从这个“光鲜亮丽”口号中直接认识,需要从“市场多方面因素”中来抽象认识。更有甚者以各种理由“诟病”公有制经济的“大型国有企业”:什么“生产过剩”企业、“僵死企业”,“缺乏创新驱动力”,“市场反映慢”、“腐败严重”,“人浮于事、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低下、员工不思进取”,或者“垄断高额利润行业”等等。总之无论国有企业“有效益或无效益”反正就是不好,就是不应该存在。主张“除高度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自然垄断领域、科技探索高风险领域保留国企以外,其余国企应当退出竞争性领域,应该转向,从事公益事业,主要提供公共服务”。这种观点,以资本主义社会少量“国企”从事公益事业的存在形式,来“改造”社会主义“国企”。资本主义社会少量“国企”,不能解决社会全体人员生产与生活的问题,只是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本质的表现形式;而社会主义“国企”,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为了保障全体人民生产与生活。社会主义“国企”与资本主义“国企”,两者本质不同,存在的功能与意义也完全不同。这种观点用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发展,目的是“消灭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因为社会主义无法直接提出“消灭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也不敢明确“将私营经济改造成公有制经济”的方向与结果,所以只有间接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了。这个“模棱两可”、“是似而非”的观点,只是掩盖实质“消灭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的“帽子”而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大型国有企业”,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一个都存在“缺点”,但是社会不能因此而“消灭公有制经济”的“大型国有企业”。如同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存在缺点,但是没有人会因为一个人存在缺点,而提出消灭这个人,只能是改正缺点,继续发展。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有“大型国有企业”“什么都不好”,那么它自己必然走向衰亡,也用不着“深化国企改革”的努力。“深化国企改革”的前提,就是不能“消灭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如果是“消灭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的行动,那么就不能称为“深化国企改革”,只能是“消灭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了,不是吗?“深化国企改革”的观点,只是掩盖“消灭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真实行动的幌子,国有企业被“深化改革”的仅剩一百多家大型国企了,这不是事实吗?这不是“消灭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的过程吗?“深化国企改革”的观点本质,无法从口号的表现形式中直接认识,因为国有企业确是需要“革除弊端”,但是“什么是弊端,什么不是弊端,又该如何改”,这需要正确的观点来认识与理解。现实“深化国企改革”的行动,就是“要把国企改革放到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中讨论、放到市场去运行”;就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内部治理结构上,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市场机制”。而国有企业“革除弊端”,反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统筹计划集中管理”,冲破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束缚,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也是一种“深化国企改革”的观点吗?两种不同的“改革”观点,必然决定两种不同的行动,而“革故鼎新”的正确观点,不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无法采取行动,只存在于意识形态争论的抽象认识中,必须用马列毛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如果现实“深化国企改革”的行动是正确的,那么就不会产生今天“大型国有企业”整体发展陷入困境,经济发展“新常态”等等社会现实问题了。现实无论是要求“国企应当退出竞争性领域”,直接“消灭公有制经济”的唯心主义观点,还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间接“消灭公有制经济”的形而上学观点都是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的。这些错误思想观点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在解决现实“国有企业生产效益普遍下滑”的问题中,必须加以克服与清除。关于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详见2016年9月2日笔者《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一文。

  欢迎批评质询

  2016年9月9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