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的黄昏(八):公知的命运
近些年,聪明的公知早已完成了“潜伏”,如果不是疫情,更直接点,如果不是围绕方方和方方日记的舆论交锋,有多少人能够知道王小妮、梁艳萍等人呢?
王小妮、梁艳萍等人的遭遇纯属咎由自取,说难听点,谁让她们那啥不干净呢?不过,既然公知明知道支持方方和方方日记有风险,为何公知还要“前赴后继”呢?
主观上,公知有支持方方和方方日记的主观意愿。方方日记已经成为公知必须坚守的据点,赢了,那以后不仅会有武汉日记,说不定还会有南昌大学静娅的南昌日记、海南大学王小妮的海南日记……形形色色的日记都会借助方方日记的“春风”冒出来,反之,输了,类似的充满政治色彩、政治寓意的文字将会成为过街老鼠,因此,公知只能硬着头皮上。说好听点,方方和他们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说难听点,方方和他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客观上,公知有支持方方和方方日记的客观需要。疫情给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人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直接决定着抗疫结果的好坏。作为所谓“民主制度”的支持者和捍卫者,公知有为某些西方“民主国家”稀烂的抗疫表现辩护的义务,特别是在中国的表现远胜那些“民主国家”的情况下,公知就更无法沉默,否则无异于默认所谓的“民主制度”根本不值一提,那以后恐怕再翻不了身了。
从结果来看,王小妮、梁艳萍等人被调查了,美国等“民主国家”的疫情处于失控的边缘,公知在两条战线输了个干净。事实胜于雄辩,不是公知不努力,而是有些事情不是公知能左右的。越是不能左右,公知的表现就越激烈,表现越激烈,暴露的就越彻底,王小妮、梁艳萍等人正是在这种进退失据的情况下被抓了典型。
说起来,王小妮和梁艳萍等人都是高校的教授,有名誉、有地位,基本什么都不缺,可惜,却最终倒在了“民主”的路上,这真的是一个悲剧,让人忍不住感慨“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如果当初王小妮、梁艳萍等人能够用自身的影响力和所掌握的资源将心思放在教书育人上,有点中国立场,有些中华气派,何至于晚节不保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公知向来标榜“公共知识分子”,而儒家风范向来是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但儒者却有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的分别,君子之儒,爱国爱民,守公正斥邪恶,舍小利而全大义,受万世景仰,小人之儒,沽名钓誉,专攻笔墨文章,重小利而失大节,背千古骂名。从现实来看,公知所谓的儒无疑是小人之儒,别说他们文章写得稀烂,就算写得再好,话说得再漂亮,那也完全不值一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公知逆历史、现实、未来而行,岂能不一败涂地?
公知败给历史
据说,公知最大的追求是“民主”,但是,必须强调,公知口中的“民主”是有着特定内涵的,与真正的民主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民主”有可能都只是公知的一个由头,否则公知为何那么推崇民国呢?
历史早已证明,公知所鼓吹的“民主”在中国行不通。清廷被推翻之后,“民主”在中国不可谓不轰轰烈烈。据说北洋时期,中国有大小党派三百多个,有一定影响力,具一定规模,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也有十多个,然而事实是,“民主”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任何复兴的可能性,相反,民国时期,国内四分五裂,国际虎狼环伺,内外交困之下,中华民族遭受了真正意义上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历史并不总是向前发展的,虽然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民国在经济上却严重衰退,民生凋敝,人口在整个民国期间不增反减,最后只剩下一个“民主”、“共和”的空名。
“民主”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最深重的苦难,然而,居然有公知说“‘民主’要反复试”……可见,公知骨子里是多么的肮脏黑暗,为了所谓的“民主”概念,连洪水滔天都无不在乎了。
历史证明“民主”是救不了中国的,真正救了中国的是毛主席和共产党。当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是因为他自信他有打败共产党的能力,甚至就连斯大林在国共内战早期也是更看好蒋介石的国民党的,然而,毛泽东坚信,最后取得胜利的一定是共产党,因为他坚信人民是站在共产党一边的,淮海战场上的小推车就是最好的证明。
建国后,通过“土改”、“镇反”、“三反”等运动,极大的提高了广大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甚至在朝鲜战争期间,国内的经济发展也没有耽误,彻底打破了那些诸如“共产党军事上一百分,政治上八十分,经济上零分”之类的流言。
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十年光景,人口就爆炸性增长了一亿多,这一亿多可都是新生人口,而不是劳动力,是需要人去养活的,经济没有较大的发展、民生没有较大的改善,可能吗?这些年,公知一味的指责前三十年“饿”、“穷”,而不考虑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歪曲事实的偏见,至于后四十年的经济成就,就更是有目共睹,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相继实现“民族独立梦”、“民族富强梦”之后已经大踏步的走在“民族复兴梦”的大道上。
中国越来越好,公知难免越来越绝望。新冠疫情在公知眼里无疑是“天赐良机”,因此,从一开始,公知就反复强调“隐瞒真相”、“制度杀人”、“有罪”、“道歉”、“追责”……这些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目的是通过舆论煽动民怨、制造对立甚至冲突。可惜,公知遭到了爱国网民的迎头痛击,如此,公知对爱国网民的恨就不难理解了,一顶接着一顶的“极左”“网络流氓”“新运动急先锋”等政治大帽子说明公知真的气急败坏了。
诚然,新中国前行道路依然坎坷。胜利的道路永远都不会由鲜花和掌声铺就,但“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人民的心始终向着共产党,肩并肩迎接挑战,手牵手面对风雨,同呼吸、共命运,才得以成就今天的奇迹和辉煌。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是血与火淬炼的,是心与情浇铸的,岂是公知靠耍耍嘴皮子、摇摇笔杆子就能动摇和离间的?
公知败给现实
如果说公知所追求的“民主”在中国的昨天行不通的话,在今天的中国只会更行不通。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流汗甚至流血的奉献,才有了今天安定繁荣的局面,没有人会希望前苏联、乌克兰、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已成为全民的共识。虽然今天的中国,依然存在着各种事实上的不公平,不正义,说起来,这些都是公知鼓吹“民主”最好的温床,但是却没有人会愿意陪他们玩一把“赌大小”的“民主”游戏,因为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卖,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一旦犯“颠覆性错误”,让中国成为中东的翻版,那可能真的会千百万人头落地的,那样的代价谁也承受不起。
可笑的是,公知号称“良心”,却连老百姓想什么要什么都搞不清楚。公知逆现实而动,推销所谓的“民主”,根本不可能获得老百姓认同更不要说支持了。要知道,民众发牢骚是一回事,但发牢骚归发牢骚,现实中有几个不是安安心心过自己小日子的。就好比有人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骂也骂了,打也打了,但不代表他要把孩子杀了。
一些公知在网络上“一呼百诺”,这让他们自我感觉非常良好,隐约觉得有了“某种可能性”。但是,虽然网络中有一些公知的拥趸被公知鼓吹的“民主”所迷惑,不过首先,网络民意并不能完全代表民意,而只能代表民意的一部分,其次,即便是在网络上,对公知鼓吹的“民主”抱怀疑和否定态度的也大有人在。
公知把网络上他们信徒的意见当成“民意”的全部,所以才会在形势判断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与公知相反,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民意在民间,在田野里,在马路边,在工厂的车间里,在学校的课堂上……当你走在马路上,看着周围川流不息的人群,看着身边经过的人们那善意的眼神,真诚的笑容,你就会明白,公知鼓吹的“民主”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历史,既是党带领人民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历史,也是党和人民一起承受一个又一个挫折的历史,胜利会继续,挫折也一定会继续。相信只要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旗,严明党的纪律,纯洁党的队伍,按照毛泽东同志所要求的“依靠人民群众来监督政府”,就一定不会“人亡政息”,而公知的“民主”迷梦也必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公知败给未来
从三个多月来围绕方方日记的舆论交锋可以看出,年轻人根本不吃方方日记那一套。年轻一代与公知可谓泾渭分明,公知充满戾气,年轻人则充满朝气,哪怕公知用“极左”等政治大帽子恐吓他们、威胁他们,他们依然坚定不移,从未有过丝毫动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公知已经被未来完全抛弃了。
无论是在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公知都一败涂地,但归根结底,公知最终的覆灭还是在于公知败给了他们自己。
公知在网络上刻意包装自己,将自己妆扮成正义的化身,表现出一副“为民请命”的模样,最擅长的却是造谣传谣。如果可以,我想公知也是不愿意造谣传谣的,毕竟造谣传谣不仅有法律风险,更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公信力,但不造谣传谣,公知就没有办法推销他们的“民主”,而公知每造谣传谣一次则又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公信力一次,这是公知无法绕开的悖论。
某公知曾说“与其被革命打倒,倒不如起来领导革命”,然而,“领导革命”是需要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的,就像当年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延安因为“十个没有”,才能够吸引大批的爱国青年义无反顾的奔赴延安的,反观今天的公知,他们一方面以“民意代表”自居,将他们的信徒骗得一愣一愣的,一方面又恶狠狠的对那些因为高房价而“望房兴叹”的人说“现在的房价还是太低了”,“穷人就该买不起房”……诡异的是,对公知来说,他们似乎也没觉得这些言论有什么不妥,他们自以为在家里喝喝咖啡,刷刷微博,这样就能够“领导革命”了,想想也是醉了。
除了公知自己“不争气”之外,注定公知失败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据说某些公知是受到某些西方国家“保护”和“特别保护”的,这些受某些西方国家“保护”、“特别保护”的人怎么可能真心为中国的老百姓着想呢?就像乌克兰的现任总统彼得·波罗申科,根据维基解密,他曾是美国国务院的线人,这样的人,会把乌克兰带向何方呢?
乌克兰人“好脾气”,或者说没办法,即便知道这样的事实也无力改变什么。然而,中国却不一样,中国人自古最恨的就是叛徒,特别是对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出卖国家利益的人,那种仇恨是深入骨髓的。例如,抗日战争期间,虽然中国人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但对给日本鬼子“带路”的翻译官们的恨只怕更为强烈,所以,在中国,当叛徒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最终也一定会被人民抛弃的。
现在方方反复为自己辩解,可是,任你巧舌如簧说得天花乱坠能改变日记被某些西方国家用来攻击中国抹黑中国的事实吗?别说这样的结果是主观故意,就算是无心之失,那也是绝对不可原谅的。
如果说作为整体的公知必然覆灭的话,作为个体的公知的命运则尤未可知。因为即便是公知,也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加以严格区分的,例如,不是每个公知都受到某些西方国家“保护”、“特别保护”的,所以,如果那些真的纯粹出于认知偏差的公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继而“从灵魂深处闹革命”,那么人民的怀抱是宽广的,是能够包容并重新接纳他们的。
最近几年网络环境的变化,相信每个公知都在心里对自己的前途有过重新考虑,毕竟作为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利益才是公知永远的追求。要他们放弃公知这份“很有钱途”的“事业”,他们未必舍得,但是让他们去打一场注定会输的战役,他们又未必有勇气坚持到最后。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越老的母鸡越痛苦(因为随时都可能会被逮去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知的抑郁将愈发明显,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党纪国法的利剑就落在他们头顶,这种“戴着镣铐跳舞”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想必他们也应该受够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真的非常同情公知。海南大学的王小妮怎么说也是65岁的人了,一个65岁的人,一夜之间胆战心惊的狂删几千条微博,说真的,如果不是她的言论恶劣到无法原谅,我还真的挺同情她的。
我们必须承认历史的趋势并不完全等于历史的进程,历史有时是会出现反复甚至倒退的,正是这微弱的理论上的“希望”和可能性支撑着一些公知,让他们的表演能够继续下去。尼采曾说“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它延续了人的苦难。”这句话虽然说的太过绝对,而且唯心,但是套用在公知身上却相当合适。
公知之所以追求“民主”,在于当前的社会现实给了他们“希望”,无论是某些西方国家背后的支持,还是当前客观存在的社会黑暗面都助长了公知的气焰,让他们觉得“有机可乘”,然而,这“希望”却是如此微弱甚至遥不可及。所以,公知的痛你真的不懂,他们徘徊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一会为自己的渺小和卑微而感到痛苦不堪,一会又为自己营造的幻像兴奋不已。这种境况要是延续下去,恐怕没病的人也会被整出病来。如此,很多公知看上去明显处于病态也就合情合理了。
公知如同《悲剧的诞生》里的酒神那样处于痛苦与狂欢交织的癫狂状态,当他们清醒时,他们痛苦迷茫,因为他们非常清楚所谓的“民主”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当他们迷醉时,他们兴奋癫狂,他们为自己的颠倒黑白的能力沾沾自喜,继而摩拳擦掌。然而,无论他们如何表演,都无法改变他们最终覆灭的命运,因为历史虽然有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It’s written。
PS:最近写文章实在太累了,好几次想放弃,自己都不知道是靠什么撑下来的。多余的话就不说了,感谢战友们的陪伴、鼓励和支持。无以为报,只有继续努力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