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舆论战争

繁体字代表“传统文化”?好可怕的议题设置!

火烧 2019-12-10 00:00:00 舆论战争 1025
文章指出繁体字不代表传统文化,教育部明确表示不会推广繁体字,强调简体字是规范教学。部分人故意设置议题,将简体字与文化传承挂钩,实为误导。

  这几天连着写了几篇扒皮公知的文章,意料之中的,挨了不少骂,这就对了,就像老人家说的那样,敌人越反对说明我们做得越正确,要是哪天某些人像支持公知那样支持我了,我倒该好好反省自己哪里做错了。

  话是这么说,不过挨骂总不会是什么好事,这么多年了,虽然对那些毫无营养的人身攻击早已免疫,不过,很难讲自己已经习惯了那些粗口谩骂。本想着缓个几天再写文章的,不过,今天好几个朋友问我如何看待“教育部推广繁体字”这个事,对于这样的疑问,我第一反应就是肯定又有人在扯犊子造谣了。不过,为了慎重起见,我还是去查阅了相关新闻,事实证实了我的判断。

  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的回应是这样的: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应当便于使用自古以来,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十分显著;、有数据表明,多数人基本能够认读繁体字;根据相关法律,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目前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已有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

  坦白说,我不知道这个提案到底是谁提的,当然,提什么提案是别人的权利,咱无权干涉,不过,对这个提案,教育部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汉字本就是由繁趋简的,言下之意如果推广繁体字取代当下的简体字那是倒退,学校教学依然使用规范汉字(简体字),而且是依法使用,换句话来说,如果用不规范的繁体字教学那是犯法了,当然,作为补充,并不反对特定教学中加入与繁体字教育有关的内容。在这里,容我为教育部点个赞,这个答复确实立场鲜明言简意赅,被骂五毛就五毛了,咱总得实事求是吧。

  事情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事情。但是,就这么个简单的事情,到了某些人口中就成了“教育部推广繁体字”,这绝不是简单的误读,而是赤裸裸的造谣了。设置出“教育部推广繁体字”这种议题的人可谓“用心良苦”,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议题设置,要知道,根据某些人的解读,用繁体字还是用简体字已经上升到了是否传承“传统文化”的高度了,当明白推广简体字被某些人解读为“切断文化”就该知道这样的议题设置是多么可怕了。

  老实说,对“繁体字代表传统文化”的说法我是不以为然的,如果繁体字能代表传统文化的话,那真是太可笑了,文字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当然越简洁明了越好,否则大家都去学甲骨文好了,在中国,还有比甲骨文更“传统”的吗?

  当然,公知是不会如此考虑问题的,以我对公知的了解,公知只不过再一次借题发挥找个角度黑中国罢了,光是那句“谁要改的,真是切断了我们的文化”就已经恶毒到家了。

  众所周知,新中国曾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推广简体字作为扫盲运动的一环无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坦白说,我很怀疑那些为繁体字“招魂”的人到底能认识几个繁体字,汉字的美是由内而外的,跟简体还是繁体并无必然的关系,更不要说,当年如果不推广简体字,恐怕某些人连识文断字的机会都没有。因此,那些为繁体字“招魂”的人,如果不是吃得太饱了,那只能是别有用心了。

  新中国扫盲运动的成果斐然,有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文盲率从超80%降至4.1%,这是多么大的成就啊,用奇迹来形容都毫不为过。如果没有扫盲运动带来的大幅度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新中国哪来那么多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的建设者?新中国又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取得那么骄人的成就?

  我们的老邻居,那个号称“全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至今文盲人数依然以亿计,要知道,印度判断文盲的标准可是低得吓死人了的,这么说吧,在印度只要能写出自己名字的就不算文盲了,即便这样,印度依然有好几亿文盲,这样的印度,难怪被中国甩的车尾灯都看不见了。

  新中国为了扫盲而推广简体字可谓功德无量,如今在某些人嘴里居然成了“切断文化”的罪魁祸首,不得不说,某些人为了黑新中国真是够拼的。

  坦白说,我对繁体字并不反感,不是我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的文化水平都算中等偏上了,但是,我依然旗帜鲜明支持简体字,作为当年扫盲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我们没有道理不坚持。我的态度是一贯的,只要是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就坚持,对我们不利的,我们就抛弃,这就是最简单的批判性继承的道理。可惜,都9102年了,这么简单的道理,依然有人看不透,或许,只是假装看不透吧,对于那些眼里看不到一丝光亮的人来说,看不透就看不透吧,反正,他们也蹦跶不了几天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