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玥:戈尔巴乔夫的眼泪
2018年5月9日,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3周年阅兵,在观众席上,坐着一位特殊的观众——前苏联总体戈尔巴乔夫。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报道,在阅兵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只是坐着黯然抹泪,那么,戈尔巴乔夫的眼泪为何而流又为谁而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曾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作为苏联时代成长起来的苏共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对保尔·柯察金的这段名言应该再熟悉不过,已经87岁高龄的他,触景生情,经受不住良心的折磨,终于留下了悔恨的泪水,正是因为他,一个伟大的国家土崩瓦解了。
戈尔巴乔夫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21岁加入苏共,54岁那年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60岁那年成为苏联的“亡国之君”。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老人政治”后,苏联人曾对这个当时年富力强的新的领导人充满期望,不过,最终,戈尔巴乔夫让苏联人失望了,他并没有给苏联带来任何希望,相反,他一手埋葬了苏联。
苏联亡党亡国的因素很多,按理来说,不应该将所有的责任推到戈尔巴乔夫一个人头上,斯大林时期的政治激进,赫鲁晓夫时代的政治摇摆,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政治僵化,可以说,苏联是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戈尔巴乔夫接手的苏联看似很美,实则早已千疮百孔,但这么说,并不代表戈尔巴乔夫就没有责任了,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就算他没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能力,起码他完全可以在认识到自身能力不足的前提下寻求平稳过度,将苏联的“Great Again”的希望留给他之后更有智慧更有能力的领导人去实现,但是,戈尔巴乔夫没有这么做,相反,他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精神麻痹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方向,最终选择了亲手葬送苏共亲手瓦解苏联。
美国向来主张“美国优先”、“美国利益高于一切”,而戈尔巴乔夫主导的“和平新思维”却主张“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为此,戈尔巴乔夫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步步紧逼面前选择了一退再退,一让再让,不过,戈尔巴乔夫没有任何愧意,他自以为维护了“人类利益”,却不知自己在一步步的将苏联人推向火坑。对此,难免会有人追问,难道维护“人类”利益与维护苏联利益冲突?难道在戈尔巴乔夫心目中苏联人不是人?
戈尔巴乔夫让我想起了央视原主持人柴某,在减排问题上,柴静质问丁仲礼院士,“科学家甚至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应该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这个前提下去制定方案”,柴某的逻辑基本与戈尔巴乔夫如出一辙,气得一向儒雅的丁仲礼院士忍不住大声斥责:“这就是一个根本问题了,中国人是不是人?”
顺便说一下,丁仲礼院士1957年生,理学博士,只比那个自称被“‘文革’耽误”的某高校校长小两岁而已。对此,我忍不住想问一句:同样是毛主席时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感谢苏联为中国提供了最好的反面教材,马克思是对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列宁是对的,毛泽东是对的,但苏联和中国不同的命运却让人忍不住追问,列宁和毛泽东的区别在哪里?如果将这个问题简单处理的话,那就是列宁并没有“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如果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时代也有千百万丁仲礼式的良知学者,苏联还会土崩瓦解吗?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但是,我们却不能不去想。
中国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则走出了一条与苏联完全不同的路,毛泽东最注重的就是改造人的思想,那一场“防修反修”的“预演”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却让无数年轻人坚定了红色信仰。毛泽东晚年大量接见全国各地前往北京的年轻人,有人为此劝毛泽东注意多休息,不过,毛泽东说:“我不怕累,我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见到我,让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希望……我多见一群孩子,多站一会,就多一份希望……”
毛主席的希望是什么?!那就是红色江山永继,人民政权永固,为此,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那一年,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频频挥手,多少年轻人眼含热泪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对他们的希望,他们怎能忘却,又怎敢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