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名画——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按语:这是一幅幅精美的名家画作,乌有之乡根据原文做了删减。
《五四运动》
赏析:周令钊的油画《五四运动》描绘了北京学生走上街头,在天安门前与反动政府军警对峙的场面。画面中的五色旗以及“废除二十一条”等条幅,将观众的视野拉回到1919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起航——中共一大》
赏析:何红舟、黄发祥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等13位一大代表正在登船。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远处东方的曙光,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进一步表现出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国共合作1924·广州》赵建成作
赏析:赵建成的国画《国共合作1924·广州》,采用了合影的方式来处理画面,画面中囊括了参加国民党“一大”的国、共双方的所有代表,他们一字排开的队形,人物的面部表情坚毅而结构分明,表现了一种“用血肉之躯筑城新的长城”的大无畏精神。
《南昌起义》
赏析:黎冰鸿的油画《南昌起义》描绘了在起义军的集会地——江西大旅社,起义官兵聚精会神地听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训话的一刻,画面人物严谨、冷峻,呈现出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
《井冈山会师》
赏析:林岗的油画《井冈山会师》,描绘了毛泽东带领着井冈山队伍欢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的情景,整个画面构图富有动感,人物倾斜的姿态和喜悦的表情都再现了当时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象征着中国革命运动虽处于初期,却蓬勃发展。
《遵义会议》
赏析:沈尧伊的油画《遵义会议》选取了遵义会议开场前的场景,描绘了参加会议的二十多位参加者,人物形象和神态各异,深刻地展示了这场关系到党和中国革命命运的严肃斗争。画面选用了灰暗的色调,表现了当时政治气氛和革命形势的严峻。
《狼牙山五壮士》
赏析: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是一幅表现抗战的经典之作。画作抓取烈士跳崖之前横眉冷对日伪军的场面。五位壮士动作神态各异,表现出依然想消灭敌寇的愿望,演奏出为中华民族献身的壮丽篇章。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整风报告》
赏析: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深刻地批判了主观主义的作风。罗工柳的这幅油画真实再现了这一会议场景。画面采用水平线构图,通过与会人员的视线将毛泽东带到画面中心位置,突出了领袖形象,显得十分生动。
《攻占总统府》
赏析:陈逸飞、魏景山的油画《攻占总统府》着力塑造了一组不同年龄、经历和性格的普通战士群像,宛如一座士兵的丰碑,处在中心的是一位身经百战、老练精悍的战士,他扯下了千疮百孔的国民党旗,正挥臂展开红旗准备升上高空。作品画面浓郁的历史感、形象的真实性、独特的表现力,构成了一幅难忘的历史画面。
《开国大典》
赏析: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谓红色美术经典中的经典,最为人们所熟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画面气势宏大、喜气洋洋,真实地再现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建设篇
《跨过鸭绿江》
赏析:油画《跨过鸭绿江》,吴云华作。该作品将时空锁定在丹东鸭绿江赴朝渡口,以鸭绿江和江桥为背景,选取了冬天的夜里队伍过江这一特定情节,突出“跨”这一动词,冬天的雪地、被炸残的鸭绿江大桥、黑夜、火光、探照灯、疾行队伍……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意志决心及当时紧迫的形势。
《农民和拖拉机》
赏析:年画《农民和拖拉机》,李琦作。该作品是新中国之初进行经济建设的真实写照,拖拉机展示了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农民的喜悦是新中国农民积极性的体现。运用了传统工笔与年画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画面人物用工笔墨线勾勒,精练准确;色彩运用具有强烈的年画风格,朴素典雅。
《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
赏析:油画《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刘海栗作。展现了上海南京路上工人游行的热烈盛大场面。红色条幅、游行的人群,均用跳跃、活泼的色点画出,显出热情、喜庆的节日气氛。画面以红黄色为主色调,远处白云和天空采用印象派手法表现。明亮的色彩对比,轻松欢快的笔触描绘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城市新貌和工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六亿神州尽舜尧》
赏析:油画《六亿神州尽舜尧》,邓澍作。身着各自民族服装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集中在一起,兴高采烈的跟随毛主席前进,流露出无比自豪的神情。毛主席表情和蔼,走在队伍中间,与人民打成一片。画面横向构图,视野开阔,毛主席在画面中央,体现出人民对他的拥戴与热爱。
《焦裕禄》
赏析:油画《焦裕禄》,毛本华、王刚、鲍璐、郝米嘉作。作品以焦裕禄带领群众扛树苗、顶风沙走向沙荒的场景构图,突出了20世纪60年代初这个特定历史年代和兰考这个特殊环境。焦裕禄朴素和谐,神情生动,塑造出一位感人的人民公仆形象。
《春风杨柳千万条》
赏析:油画《春风杨柳千万条》,周树桥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那段历史。描绘了一队知青男女远离家乡,来到农村被戴上大红花、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作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也带有“文革”中“红、光、亮”的审美倾向。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在很短的时间内,大批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生产建设兵团或农场。
《天堑通途》
赏析:国画《天堑通途》,魏紫熙作。画题取材于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特大桥,1959年底动工。建桥大军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奋斗八年,终于建成了这座举世闻名的长江大桥。1969年9月21日,毛泽东视察了南京长江大桥。周恩来在20世纪70年代同外国友人提到新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其中之一就是南京长江大桥。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赏析:油画《毛泽东会见尼克松》,马刚作。1971年毛泽东与尼克松会见,是震惊世界的事件。画面中毛泽东精神很好,但略带一点病后初愈的感觉,抬手的姿势,在形象上很有表现力。尼克松笔挺的西装见棱见角,姿态谦逊,形成一种对比。意在表现一个人口众多的贫穷国家的领袖,在面对世界最富、最强的大国总统时,真正显示了一种伟人的气派。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基辛格等美国客人,标志着长期尖锐对立的中美两国从此走上关系正常化道路。
《千言万语》
赏析:国画《千言万语》,郭全忠作。1973年6月,周恩来陪同外宾来到延安,参观革命旧址。当得知延安群众的生活仍十分困苦,难过地流下眼泪。晚饭时,他只吃了一碗小米饭,当地干部劝他多吃一点,他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延安人民生活还很苦,我怎能吃得下去呢?”吃饭中间,周恩来向当地领导提出了“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