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论断中所蕴藏的宏大构想
本文所选取视角不是某个既定的立场,或者说,不是从本来正确这一立场出发,而是试着从未来五百年亦或更长的时间维度,反照毛泽东思想在历史的转折中鼎定天下的关键所在。
都说历史大潮,浩浩汤汤,我们就从未来出发,思考毛泽东思想超越自身历史局限性的过程,以及它所蕴含的人类文明的火种,并由此展望蓝星的未来。
两个问题,分两步来说明。
一是两个务必,二是两个核心问题。
关于两个务必:一,作风问题是革命最大的问题。二,艰苦奋斗的形式主义问题。
关于两个核心:即两句话。
第一句,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条,造反有理。此句常被各种解读,不再赘叙。正解:吃饭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
第二句,人多力量大。此句各种被忽视。多以口号视之,或者等同于团结就是力量,总之谬误更多。正解:人口问题是文明的首要问题。
之所以分两步走,是源于一个非常难于表达的困惑。一方面,毛泽东思想论述都是简明的,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同时,它也是层次复杂的,认识起来,也流于表面。所以把两个务必拿来做个例子,把我所选取的视角做一个定位。(除作必要的说明外,不再于正文上作修改补充,即以帖子的原貌来发表,以免越描越黑。宁可失之于草率,亦绝不失之于造作)
一,作风问题。作风这个词在不同时代,含义上不尽相同。求同存异的解释一下,作风就是指一般行为的溢出效应,或者是边际效应。首先是有一般意义上普遍化的行动,然后才有相对应的作风概念。即使是个人作风这个词组,其背后仍然有一类相似的个体行为作为支撑。单独一个不具备普遍联系的行为,不会激发作风这一概念。
了解了作风一词,再看作风问题,就能比较具体的和革命联系起来了。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是句名言。但完整知道这句话的,并不多。(而我们许多同志,想当然的认为读者都知道毛主席的原文,这种习惯很不好。)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3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的一段话。
原文并没有直接提到作风问题,因为那时候是在革命初期,行动本身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革命行动,或者说作风问题还不是主要问题。
至于说建国后,作风与革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也有同样的过程。建国之后的革命,其行动也是渐进的,是首先有了革命的行动,然后成为一般意义上的革命,再然后作风问题才变得突出。
本解释是基于对于那些先知党们进行的批判,如有误伤,活该倒霉。
(一般意义,指自发而非自觉的人民性,即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斗争中反复冲突与和解的过程中所孕育的团结进步的意愿。)
二 ,艰苦奋斗。首先,艰苦一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是你丫两顿饭没吃就艰苦了,泡妹子腿软就艰苦了。艰苦是指行为发起并实现的过程中曲折和散失的部分。
奋斗了半天很可能到头来一无所获,或者同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即花了很大的心血做了无用功,或打了水漂。艰苦就是作无用之功的必要性及与之相适应的信念。
很多曲解就是在必要性和信念这两点上,对艰苦奋斗搞形式主义。其危害就是丧失了行动的一致性,从而使得原本作为一个整体的必要组成部分的艰苦奋斗过程,在面临转折的时候半途而废或未尽全功。
实际上,艰苦奋斗的实现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凡是打算在这里面做文章的人,到头来总是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因着我们寻求进步与解放的道路同我们所面临困难总是成正比的,我们的愿望越是美好,困难也就越是充分。(本段思路鸣谢邋遢道人关于金融资本的论述,即金融殖民的正比关系)
就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性而言,艰苦奋斗是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革命性的。也就是说,艰苦奋斗具有阶段上的连续性,和普遍意义上即时性。即,艰苦奋斗具备波粒二象性。
本解释基于对那些种族优劣论的批判,如有误伤,不是巧合。
三,造反有理同革命的关系。革命是造反有理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这是容易犯错误的第一个地方。
吃饭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这句话说得我自己都有点懵,懵就懵着来。
实质上,吃饭问题同革命问题之所以能联系起来,是因为他们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就吃饭这件事来谈革命这件事,即简明又直观。
要解决吃饭问题,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要解决革命问题,首先要解决组织问题。有了粮食,才有食物,有了组织,才有队伍。
为什么现在各种媒体上,各种形式的革命喊得震天响,却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无非是吃饭问题没有解决,组织问题没有统一。
很多时候,人们看到造反有理这四个字就会望文生义,自己受了点小委屈,也要喊几声造反有理来出出气。实际上,造反有理是一个整体上的一般意义的东西。人们之所以喊得多,做的少,不是因为能力、时机、信心等等诸如此类的文明意义上的正义性范畴之内的问题,而是由于吃多了会撑死,造反过了头就会无理。
造反有理不是灵丹妙药,不是万能的。也就是说,造反有理既是革命的起点,也是革命的终点。革命如果不能始终贯彻造反有理,就必然会失败。吃饭如果不能量入为出,那就必定要饿肚子,吃了上顿没下顿。
本解释基于对那些胜利决定论者的批判,如有巧合,必属雷同。
(我注意到,很多同志在引用造反有理的观点的时候,经常把他固化在毛主席后期的思想阶段上,认识不到它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整体性的总结,是贯穿于主席革命生涯的全部的。这个问题孔和尚注意到了,但他没有公开的深入的解释,希望大和尚就这个问题做一个系统性的讲解,并能早日看到视频为盼)
四,最后一点其实是核心中的核心,我原本只是想谈“人多力量大‘的问题,但下笔之后,发觉孤立的谈,很多地方说不清,故而搞了一个扩大化。
下面就谈谈毛泽东思想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即,人多力量大。
分两个方面,一是一般意义的,世俗的方面,二是毛泽东自身的因素的方面。
有句俗语:鸡多不下蛋,人多胡捣乱。在世人眼中,人多了首先是麻烦多,然后才是机会多。只把眼睛放在机会上,那就一定会吃亏,而且很大可能是吃哑巴亏。这显然同人多力量大的论断有冲突,事实也如此,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怎么能说人多力量大呢?人多麻烦大,力量未必大。
就毛泽东自身而言,计划生育最早实行是在1975年吧,毛主席还在世就搞了,显然同人多力量大的观点也有冲突。
以上两个方面,是对于人多力量大进行歪曲的主要论据,我把它们列出来不是为了批判,而是我自己就曾经被它们主导过自己的思想。
孔庆东说,想当年,北大喊出:振兴中华,清华说了句,从我做起。从我做起,各位看官,是不是有点恶心?
反正啊,当年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就有点恶心,不过一直不明白为啥。也就是最近这几年,慢慢咂摸出一点儿滋味,从我做起,引申一下就是,精英创造历史。再引申就是,普通的劳动人民有罪,而且还是原罪,累死累活也配不上一句从我做起。为啥?你没有话语权嘛。故而,让人民说话极为必要。革命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犯错误的。
扯了点闲话,实在是被压迫的久了,想到人多力量大,悔恨自己明白的太晚了,失态了。
正解:人多力量大,开启人类文明新征程的钥匙
一,就人类繁衍的过程而言,人多力量大是一个基本史实。
正因如此,才在史书上留下吴起的名言: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有什么样的人口基数,就有什么样的文明需求。
但,很多时候,这一点并不那么容易认识。天灾人祸,战争瘟疫,人口基数的稳定性是政权稳定性的基础,所以,有意也好,无意也罢,谈到人口基数,首先是谈困难,谈条件,造成一个氛围,人口基数无限扩大下去,天就会塌,人多了,养活不了了,政权就要垮掉。
君不见,各种穿越文,谈到土地兼并,个个咬牙跺脚,以为见到了罪恶之源,似乎文明倒退,人类灭绝就在眼前。土地兼并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人口基数的跃迁也非一蹴而就,它是文明对历史的冲刷后,形成的斑驳印痕,很是能吓唬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积弊之深,无处下笔。(本处谈到土地兼并是把它视作一种历史必然,以便更加准确的观察历史演进的过程,从而认识到这一个过程对新的文明的孕育所施加的影响,而不是停留在批判的阶段,如果这种影响是可以用新的形式实现的,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土地兼并的重复出现。)
人口基数每跃升一次,人类文明也就跃进一次。人口基数的跃升,必然要以组织形式的革命为先导,没有组织形式的变革,人口基数的跃升就只能是镜花水月,昙花一现。
文明的进步,人民创造历史的论断,这一切都基于人口问题的深入思考。人多了,组织起来力量也就大了。
为什么要把组织起来这四个字隐藏起来,因为说出来不好。说出来就脱离了人民民主的初衷,就容易脱离人民。这是一个历史局限性的问题,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人多力量大这一科学论断的伟大意义。(此段极为复杂,是个太极图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主次的关系,笔力所限,惭愧)
毫不夸张的说,正是有了人多力量大这样一个科学的论断,并因此进行了组织形式上的变革,才能维系今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有效的组织并建设。如果没有,那就要动荡,要分裂,要回到八方割据的局面。
看一看欧洲,屈屈几百万难民就招架不住,咱们每年春运多少人次?看看美国,我小时候就听老师说美国有3亿多人,现在呢,中国跑过去多少人,咋它人口就不见增长呢,医疗呢,福利呢,保障那么好,科技那么发达,为啥人就不见涨?国家那么富强,咋就不敢把黑户转正?一句话,他们玩儿不转。它们那个组织形式,人口基数已经饱和了,再跃升,政权就必定会垮掉。
二,毛泽东自身的因素。认识是要有过程的,毛主席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中华文明跃迁史的浓缩。
先是跟他封建老爸种地,认识到了世俗的一面。然后是长沙求学,北大打工,认识到了世俗的另一面。正好,这时候孙中山搞联共,到广州就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接触到组织问题。这三步,从粮食生产,文明危机,思想困局三个方面,为毛泽东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这三个视角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而且是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人的问题。这使得他的思考具有非同一般的整体性,能够跳出历史长河,感受到时光的冲刷(本段鸣谢 一世之尊)。
紧接着,正当他可能迷失在时光长河之中的时候,人民把他带到了井冈山上,从几百残兵败将,到红色瑞金千百万人口,一步一步,拨开历史尘埃,见到文明的本来面目,就是组织起来。
如果一切到此为止,没有失败,没有长征,没有日寇入侵华北,那么很可能毛泽东的功业就止步于李世民、朱元璋的程度了。但人类文明要进步,中华文明要进步,它们就以绝大的牺牲,使得中国人口始终保持着四万万五千万的水平上,没有这样一个水平,没有这样一个用绝大牺牲换来的人口基数的长期稳定,那么也就不会有长征的胜利。长征的胜利首先要归功于人民,而不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即便事实如此,它也仅仅是历史的一方面。是由于人口基数的基本稳定,各阶层矛盾才不可调和,人民战争才能如鱼得水。如果假设当时人口基数倒退到三亿,那么蒋介石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那使得照搬美国经验成为极大的可能。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根据地的扩大,毛泽东思想又进一步,通过比较井冈山时期的经验与不足,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诸如此类的提法,在那一时期不断迸发,组织形式的变革深入人心。
建国以后,随着国内逐步稳定,新旧组织形式的冲突渐渐进入了尾声,中国人口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以至于到70年代初期,开始把计划生育问题提上日程。这个过程中全中国,有几个人认识到人口问题的本质?也就一个毛泽东罢了。(今天我们能反照历史,认识这个问题,是建立在业已形成的13亿人口这一基数上,绝非我们的智慧高于前人。)
很多时候,人们把建国后人口的增长归功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认识不到组织形式的革命带来的深刻影响。
现在全球有六十多亿人口了吧,有一个说法叫蓝星承载力,说蓝星能养活多少人,再多就要扔海里淹死。这种谬论的信徒还不少,真是咄咄怪事,
六百亿又如何,六千亿又如何,无非是文明的一次次跃进,组织形式的一次次革命,说什么世界末日,我看是愚昧的末日、罪恶的末日、剥削的末日。
假使人类文明灭绝了,宇宙中定然会有其他文明继续前进。一个旧的组织形式腐朽了,自然有一个新的来取代它。
人多力量大,是文明的必然要求。无论你我他,五百年后有血脉流传的可能没有几个,清明节的那柱香可能不知什么时候就断了,这都不要紧。只要人类文明不断的进步,人口基数不断的跃迁,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扛起你我未尽的责任,在这宇宙中不屈的跋涉前行。
(现在有一种思想,认为单纯依靠科技进步,不进行组织形式上的不断革命,也可以完成征服太阳系的目标,也可以使人类文明走出蓝星。这种幼稚的想法之所以有广泛的市场,归根到底还是蓝星的人口基数整体上还是处于较低的层次的缘故。)
本解释基于对那些文明劣根性者的批判,如有不妥,欢迎批我。
(文明劣根性者,指那些挥舞者文明劣根性的大棒,到处招摇撞骗的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