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遗老的神话
今天看到博友的一篇博文(或为转贴),说五十年代政治清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一个值得人们怀念的时代。可是他说起怀念的原因则是,那个时代走在路上的都是民国人。民国时代成长起来的人,在五十年代开了花,设计了人民大会堂,创作了《五朵金花》。这个民国遗老(或者是“装遗”)的文章让人啼笑皆非,我因此写下了这个评帖:
“把五十年代的崭新向上的社会风气,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归结为民国人的恩惠,这个观点太奇葩了。这些民国人搞了几十年,并没有设计出什么人民大会堂,也没有创作出什么《十朵金花》,为什么偏偏在五十年代就搞出了好东西呢?是时代成全了他们,还是他们成全了时代呢?孔夫子算是顶尖的人才了,可是他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就无法施展。夫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跑到我的家乡连路都问不出来(现存子路问津处遗址),成了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犬。不能把自己出身的时代一概说成是出人才的好时代,说别的时代出不了人才,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太狭隘了,还有点得罪人的嫌疑。中国出了个习大大,就是五、六十年代成长的人才嘛!得罪人的事保不齐,但是得罪一个时代的人,那就有点过分,就不太好了。”
历史发展到今天,连一些民国遗老都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时代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时代。我们感到可笑的是,他们竟然用这个神奇时代的《五朵金花》,为那个腐朽的时代贴金。时下精英阶层流行所谓“民国范儿”,这种剜别人的肉,补自己的疮的做派,大概也是一种“民国范儿”吧。还听说一个供职于某大机关的精英,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大放厥词,说腐败横行是六、七年代成长起来的人闹的。这种自己长疮,说别人的肉没长好的做派,与剜肉补疮的民国范儿相映成趣,且有一拼。
末了,子路问渡口的事得说明一下。家乡民风淳朴,不晓得极个别同志,为什么不给孔夫子指明渡口,而且还挖苦地说:“他自己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论语 · 微子》)后来听熟悉掌故的人说,个别同志是隐居此地的高人。打个比方吧,中央机关六十年代在本地办过五七干校,个别同志就相当于北京的下放干部。假如情况如此,也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