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美国民众为什么冲击国会?

火烧 2021-06-30 00:00:00 国际纵横 1037
文章分析2021年美国国会遭冲击事件,探讨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兴起与社会撕裂的关系,揭示美国民主危机背后的深层社会问题。

  2021年1月6日,也就是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任期倒计时将到尽头的一个日子,美国国会大楼遭到暴力示威者冲击。美国诞生以来,首次上演类似于某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权力移交过程中的拳脚相加、暴力破坏、肆意践踏。

  这些景象在出现在我国台湾、香港时,曾被美国政客恭维为“美丽的风景线”,国内外一些学者、评论者也不无阴阳地认为民主实践需要增加对类似景象的容忍。但这些景象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上演,终于让评论声音回到了正常语调,那就是界定上述行为就是对民主不可饶恕的损害和侵犯。

  美国知名记者保罗·罗伯茨最早出版于2014年的《冲动的美国:被撕裂的社会和被放纵的民众》一书,最近由中信出版集团引进到我国国内出版。这本书预言了美国政治走到特朗普任期内各种乱象滋生,乃至民粹暴力对民主和法治的践踏。

  那么,美国、美国人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个人主义的兴起和一时黯淡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并不是那些崇仰美国的外国知识分子宣扬的那么充斥着个人主义。美国的传统价值很看重家庭、社区、城市,甚过国家忠诚。追溯20世纪以前的200多年(含殖民地时期),美国人在生活上还保持着高度俭朴,以至于修理技术成为彼时美国女性挑选配偶最看重的能力。

  20世纪开启的消费主义潮流,驱动消费者购买更多的产品。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不同于死对头亨利·福特,后者关注汽车零件的功能以及汽车整体的驾乘体验,而前者则关注的只是如何卖出更多的汽车。所以通用汽车发明了一项贻害无穷的金融服务,通过内部银行提供便宜的消费者信贷;并且频繁地更新车型,哪怕只是外观颜色和内饰的微调。

  这种情况下,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个人汽车已经从福特时代的驾乘工具,变成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随着美国电影的行销全球传递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民国时期的中国。旧上海的电影作品中,以及而今出品的民国题材影视剧,其实都在强化个人汽车代表着军阀、资本家等都市体面人群才拥有个人小汽车的观念。

  很多年后,苹果公司以及其他智能手机厂商,也开始用类似于通用汽车的方式来频繁迭代更新产品。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说到底还在沿用亨利·福特的产品主义,所以就狼狈地从竞争中出局。

  《冲动的美国:被撕裂的社会和被放纵的民众》书中指出,20世纪20年代,私人小汽车的大量行销,扩张了消费者权力,但这时的交规还不健全(都市中的红绿灯配置很少、还没有安全带规定,等等),所以汽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很高,美国每天、每英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是现在的17倍。这就是消费主义潮流启动后,企业利益驱动、消费者权力扩张带来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占,以至于让全社会来共同分担更加严重的代价的一个初期显现。

  罗斯福新政出人意料的暂时遏制了消费主义潮流的猖獗。罗斯福强化了美国政府的监管,积极推动完善美国的各项法律,并加大对美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种潮流一直延伸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更多的监管,更严密的法律,更完好的基础设施,更加有效的政府行为,再加上超级大国在国际政治、贸易、军事等领域的霸权,这才是美国经济在20世纪后期迎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本不是一些经济学领域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所宣扬的企业家精神、贪婪精神创造了一切。

  自由放任政策究竟更有利于谁?

  但重寻个人、重寻自由的冲动,还在继续集聚。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民权运动。这一政治和社会运动旨在解放有色族裔以及女性,却意外地将更多的个人主义思想捧上了天。到了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推行所谓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给予公司和个人最大限度的经济自由,让市场主体可以在尽可能类似于丛林的环境中发展——这种所谓的经济自由,更加有利于强大的资本,还是相对而言更加弱小、缺乏协作的个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仍然有经济学家说,个人才是上述变化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反事实思维吗?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高度放纵确实给很多个人,包括美国社会中的很多中下阶层的个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股市、房市的一飞冲天,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来积蓄的科技革命成果,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释放,极大的提升了生产力,这让股票资本主义一度成为了稳赚不赔的代名词。而以极低甚至为零的首付购置大量房产,然后反复倒卖,赚取差价,这在2007年以前的十多年里,确实也帮助了很多美国人过上了好日子。

  然而,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制造业对外转移,大量减少了相应的国内岗位,这直接导致曾经有能力与大公司“扳手腕”的工会式微,而剩余的服务业岗位,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自然会抑制薪酬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上浮。《冲动的美国:被撕裂的社会和被放纵的民众》书中指出,美国的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普遍丢掉了曾经因为新政而得以一时强化的福利至上,而仅仅关注股价、股东利益。

  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民众不积极反对上述转变?书中解析指出,20世纪晚期,个人主义已经相对彻底的毒化了美国社会文化。“毫无掩饰的物质主义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美国,以及以美国为榜样、典范、方向的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初都发生了急速扭曲,人们不再关心如何诚实、勤奋努力来过上好日子,而是希冀于以股票、炒房、选秀成名等点金术方式来变成赢家。

  经济学界曾长期压制行为经济学,反对后者致力于研究人类在决策和行为中的盲区。事实上,行为经济学在学界和公众舆论领域抬起头做人,也正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了主流经济学声誉之后。行为经济学成功揭示出人类决策(无论个人、集体还是组织)存在的短视,剖析了认知缺陷所在。

  《冲动的美国:被撕裂的社会和被放纵的民众》书中指出,到了20世纪后期以后,尤其是最近20多年来,商家和广告企业对于个人消费欲望的诱引和撩拨,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比如许多SUV车型的外观,已经在有意效仿自然界食物链上的高端角色(猛兽),意在激发部分消费者的掌控欲、侵略欲,这恰恰也成为了这些SUV车辆的最大卖点。

  总体来说,资本、商家、广告商、媒体的合谋,促成了美国民众对于公民概念(包括公民权利与义务)变得更加淡漠,而强化了消费者主权的概念,营造了更加强烈的消费冲动,促成负债消费、超前消费、冲动消费,并漠视这种行为的整体恶果所在。

  事实上,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在20世纪中期就曾经指出,现代的自由社会解放了个人,让人们得以摆脱让人压抑的传统社会结构,却也解除了人们可能得到情感支持的家庭、教堂、社区、邻里、志愿者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导致个人的原子化。

  驯服对金融灾难的恐惧

  罗斯福新政以及之后的30年里,美国民众基于大萧条带来的恐惧记忆,所以支持对金融进行严格监管。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最后一个支持大政府也同时曾经拥有高民意支持率的总统尼克松在丑闻中倒台,美国两党都转向了偏向于自由放任的政策端(相比之下,程度有所不同,但哪怕是标榜社会福利的民主党总统克林顿,对于自由放任的支持程度也大大超过了共和党总统尼克松和艾森豪威尔)。

  而且这种转向还伴有心理安慰,那就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计算机(以及之后的互联网)被更多的应用于金融等领域,这曾被广泛解读为可以驯服金融风险。

  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从80年代到90年代,再到21世纪的头8年,每个阶段的金融市场的鲁莽冒险程度都在不断刷新记录,利益集团通过游说来促成监管被逐渐废弛甚至直接取消(克林顿夫妇曾经一手促成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取消,这也可以解释在与特朗普的2016年选战中,华尔街资本尽数站队希拉里)。由此促成的股市、房市繁荣,甚至可以让无业者轻松以零首付方式,很快坐拥多套房产,还能不断倒卖、反复抵押,通过丰厚的差价收入过上相当体面的生活。

  这样的炒房赚钱,看上去是金融创富、房产创富。对此,本该保持审慎的美联储也并不认为存在什么值得担忧的风险。再然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引发整个系统的金融危机。而危机爆发,却没能驱动曾经在投机中赚得盆满钵满的美国民众反思——这种心理不难理解。就拿国内某些地区而言,从曾经的房价飙升,再到“房住不炒”导致的房价上涨停滞,被“套牢”的某些人并不会反思自己的贪婪和短视,而是致力于将不满外部化。

  书中指出,“过度膨胀的金融板块带来的最大风险不是对资源和人才的错误配置(导致相当长时间内,美国许多基础研究领域和产业无法吸引顶尖人才,后者都流向了容易致富的华尔街和硅谷),也不是过高的波动率,而是对整体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让追逐财富快速增长的思维成为了社会主流思维。

  走向冲动

  接下来,在金融危机利益受损严重的美国人,深度拥抱了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从而越来越专注于自己的内在生活,寻求与自己情绪和关注一致的群体,这就使得自我为中心的愤懑在群体极化中继续发酵。他们不会去反思究竟是谁导致了这一切,也不会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某种意义上,美国以及美国式的国度,社会文化已经磨灭了人们进行深层次自我反思的能力。

  因此,2016年,以及2020年的两个大选年,美国民众展现出让全世界哗然同时也很陌生的愤怒、暴躁甚至疯狂和暴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样一种疯狂的社会氛围中,相当数量的美国民众尤其是特朗普的支持者,疯狂吐槽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书中指出,数字交流的特点就是传递情绪,而不是构筑思想,更不可能做到思想的成熟。

  消费主义潮流和金融冒险塑造了高度关注个人感受、迫切追求短期利益和欲望体验的个人,这些个人深度拥抱自恋文化,热爱真人秀节目,迷恋自拍以及“更加尴尬、凶暴、利己主义的表演”,只要能出名和赚钱,就没有什么底线是不能放弃和放低的。

  至于2021年1月6日发生在美国国会大厦的暴力行径,虽然全世界都公认那是对民主的可耻践踏,但在消费主义和金融冒险塑造的一代美国人看来,其实跟电视、社交媒体上呈现的其他真人秀并没有区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