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了|纽约时报在沦落:从随机说起
【一】纽约时报中文版有个讨论:
“模范少数族裔”对亚裔美国人意味着什么(一)。
时报辩论会 2015年10月19日。
摘录:亚裔美国人经常被划分为一个单一群体,占美国总人口的约5.4%。但是,尽管来自各族群的人彼此之间存在着经济差距,整体来说亚裔却是收入最高的族裔,其族裔身份更有可能被视为优势而非劣势。(摘录完)。
不知那个所谓“整体来说亚裔却是收入最高的族裔”说法有无可靠数据支持。这里是美国联邦政府统计部门的数据:
美国人均收入(2014。美国联邦统计局):
所有民族:人口(K):316,168;人均收入:$30,176;合计:$9,540,685,568。
亚裔人群:人口(K): 17,796;人均收入:$34,096;合计:$ 606,772,416。
白人人群:人口(K):195,352;人均收入:$35,629;合计:$6,960,196,408。
URL:http://www.census.gov/hhes/www/income/data/historical/people/ 。
很清楚,那美国官方数据说明:不管是人均或整体合计,“收入最高”者不是亚裔而是白人;就整体即合计数量来说,白人的收入远远超过亚裔。
纽约时报主持的讨论,数据依据是家庭收入、即亚裔家庭收入最高。然而,让我们来看一个图景(为比较一目了然,数字为根据美国联邦统计数据而做的简化假设):
亚裔,五口人家庭年收入:60000美元;
白人,三口人家庭年收入:45000美元。
那似乎是亚裔是“收入最高的族裔”了。可是,就人均看,亚裔者为12000美元,而白人为15000美元。哪个是收入更高的族裔?显然是白人而不是亚裔。换句话说,若拿家庭收入做族裔收入比较,首要条件是两者比较单位一致(譬如家庭平均人口数量一致);不然,那个比较就是群体单位比较而不是族裔整体比较。诚如美国联邦统计所说明的,两者相关且都有意义、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比较范畴。
纽约时报不会阅读美国的国家统计?而该类阅读是美国中学课堂知识,是公民常识。
【二】再来看纽约时报(10月23日)的另一篇报道:《荷兰科学家证实量子纠缠》。
摘录:荷兰科学家报道,他们的实验研究周三在《自然》杂志上公布,进一步证实了一个爱因斯坦曾经公开拒绝的想法。他说,量子论必须承认“幽灵般的远程效应”,他也拒绝接受“宇宙可以表现得如此奇怪,如此明显地随机”这一概念。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引入的不确定性不以为然,他认为量子理论具有上帝玩骰子的暗示。(摘录完)。
那报道说法是照搬坊间对爱因斯坦的误解。物理学界不止一次纠正那个误解,指明:爱因斯坦说的是他不相信量子力学现象是“随机”的,而是相信量子物理现象是“有序”(或有规律)的;然而,爱因斯坦有自知之明,即他不知道那个有序或规律是什么,就此,为避免牛顿面临的“最初动力”问题,他把那些未知规律归结为幽灵、甚至归于所谓上帝是否玩骰子的讨论。
说到底,所谓“随机”是人类创造的概念,某现象是否“随机”纯属人类规定而不是自然本身或宇宙本身的规定。可以说,那类所谓“随机”之说,是一些科学家们不想承认自己无知的借口。随着人类知识能力提高,原本定为“随机”的现象就成了“有序”现象。诚如“混沌学”所说,许多“随机”现象其实是“无序中的有序”。这种人类自定“随机”而变为“有序”、其“有序”中又发生新的“随机”的过程,几乎遍布至今为止的整部科学历史。
爱因斯坦学术成家前后,西方社会(尤其是德国)特别盛行科学主义或科学教。那个主义或教义挑战教会学院的自然进化和宇宙进化是高于人类智慧的“智力设计”的理论,主张自然和宇宙都是“随机进化”的、以此试图表明自己“全知”而可以用科学来取代宗教和上帝的地位并用科学统治一切和审判一切。爱因斯坦不赞同那个“随机”理论,实质上是反对科学主义或科学教、反对用科学来统治一切和审判一切,主张人类特别是科学家应该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以至于他声明说:越是多研究科学、我就越信上帝。
今年,是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的一百周年。西方不少刊物发表作品纪念,其中有些作品就坊间对爱因斯坦的误解误传而再次提出澄清,说明对爱因斯坦所谓“上帝玩骰子”和对“随机”的批评说法,并非是他拒绝或不承认量子物理现象,而是说明他不知道那些现象的规律而希望学界探索那些规律。实际上,爱因斯坦自己就付出了 许多时间精力去探索那些规律,可惜,直到去世,他也没找到那些规律。
纽约时报曾有位专职科学报道的记者,在美国新闻界很有名气,他名叫M-布朗(M-Browne)。我非常喜欢阅读他的报道:学界看了,觉得象是与同行聊天;民众看了,觉得是在听一位相好邻居讲述前所未闻的新鲜故事;我看了,觉得是在图书馆里看到了一篇生动有趣 、且很需要再阅读和认真学习的新作品。
就爱因斯坦关于量子物理现象的说法以及相关科学实验,M-布朗先生也做过报道;不过,他没说爱因斯坦拒绝量子物理现象,而是说那些实验是否为爱因斯坦提出的假设而提出了可以自圆其说的答案。换句话说,与其说爱因斯坦为物理学提供了一个新发现和新理论的贡献的话,不如说他借助一个发现和理论而提出了物理学界不得不面对和不得不认真探索的一百个新问题。通过阅读布朗先生的报道,读者不但可以了解科技界发生了什么重要故事,且可以学到相关科学知识而能更好地理解那些故事。
过去多年,每逢周二,纽约时报发行科技专题版;因有M-布朗先生的报道,那是我必读的。遗憾的是,M-布朗先生之后,在纽约时报那里,我再没看到那么好的科学报道,它的科技版也不再是我必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