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复辟斗争的几点思考
近几个月以来,笔者看了不少网站的文章与读者的评论,有几点读后感,写出来供大家探讨。
(一)阶级的产生是客观的。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说:"不管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条件如何有利,只要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继续存在,就永远会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存在。"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里又说:"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就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社会。"〈1〉我们知道,资本与雇佣劳动是商品中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结构的主体。资本与雇佣劳动给予市场经济生命力,市场经济则给予资本权力自由化。资本所有者用资本购买资源(生产资料),又用资本(工资)购买劳动力。生产资料与雇佣劳动的结合,生产出商品的同时,通过市场交换,也生产出兑现的剩余价值即利润。其间,工资与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成果做了等价交换,进入成本,而营利部分即利润,则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成果(大头)和资本所有者的净资本增值(先进生产资料)构成的。资本所有者将利润全部占为己有,就是无偿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成果。这就是剥削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存在,既发展经济,又产生贫富两极分化,产生两个阶级,"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语),出现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事实充分证明,剥削是资产阶级产生、生存、发展所依赖的根本条件。
(2)阶级矛盾与斗争的存在是必然的。对此,我们不妨来个假设,你的劳动成果,如果被别人剥削了,你必然产生不满与反抗。这是正常的,个人之间是如此,何况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呢?马克思说:"那些自由贸易的信徒认为,只要更有效地运用资本,就可以消除工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对抗,他们这种自信狂,真是令人莫解。恰恰相反,这只能使这两个阶级的对立更形显著。""自由贸易引起过去民族的瓦解,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对立达到了顶点。总而言之,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2〉
资料显示,企业总数中有82.67%的私有企业。显然,公有制已不占主体地位,城镇就业者里有80%以上的人是在各种私有企业中劳动。〈3〉这些企业实行的是按资分配的制度和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交换与雇佣劳动的制度。由此,产生剥削与贫富两极分化。在世界上,中国已成为亿万元富豪人数排名第二的国家,仅次于美国。〈4〉2015年3月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2015全球富豪榜,中国内地首富某集团董事长资产为242亿美元。〈5〉全国有10亿元的富豪大约4000人,有百亿元的富豪大约有200人。据马钟成推算,4000个富豪一年的收入,等于10亿农民加1.4亿城市在岗职工的总收入之和。〈6〉就是说,4000个富豪的年收入等于全部就业劳动者的年收入,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无数事实证明,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必然会引起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对立与反抗。就是说,阶级剥削,必然产生阶级矛盾与斗争的结果,剥削是阶级矛盾与斗争的总根源。因剥削而贫富悬殊产生的阶级利益矛盾,自然会上升为阶级的多种形式的经济与政治的斗争。由此,作为社会消费主体的广大劳动者消费乏力,产生生产过剩或产能过剩,会使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由此,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者的遊行、罢工等突发性事件也会时起时伏,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难以避免。
(三)阶级斗争的焦点在哪里。资产阶级的利益与富裕,只有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才能持久地获得,它本能地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富裕,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才能持久地获得,它本能地要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显而易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社会形态,互相不可替代;两个阶级的斗争焦点是在走什么道路上,就是两条道路的斗争。有人说是路线斗争。这也对。《现代汉语词典》对路线的含义解释是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上所遵循的根本途径(方法)或基本准则(原则、规律、标准)。资本主义的道路或路线,其主要内容是私有化与按资分配,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多党制(轮流执政)、宪政与议会制。通过这条道路(路线)要达到的目标是,极大地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成果,最大地追求利润,使少数人富裕起来。社会主义的道路或路线,其主要内容是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依照社会主义宪法治国的制度。通过这条道路(路线)要达到的目标是,极大地发展生产力,彻底地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使人民共同富裕并走向人的全面发展之路。有的文章提到修正主义或称之为修正主义分子(集团)。修正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其言行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修正主义的路线,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路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条道路(路线)的斗争,集中表现在复辟资本主义与反对复辟的斗争上。
(四)复辟的决定因素来自何方。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的国家里,能选择、制订与推行某种道路(路线)的,能做出这种决定的,是具有领导权的人或集团。所以,有权力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复辟资本主义的决定因素。那些汉奸卖国贼与资本主义信奉者是走资派的谋士、帮凶。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与运行走向邪路,各种资本主义的社会现象的产生,究其根源,无疑就在走资派搞复辟的问题上。
(五)反复辟的中心在于夺权。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走什么道路(路线),复辟与反复辟,都要通过领导权力才能实现。既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搞复辟的决定因素,就应对症下药,把一小撮走资派手中的权力夺回来,掌握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中,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得到坚持与发展。
(六)反复辟斗争的主力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能创造一个社会,也能摧毁与改造一个社会。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社会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无比的;在两条道路的斗争,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中,最有力最可靠的力量,是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他们为阶级的自身利益而战,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他们面对着年久面广,问题复杂的局面。一方面,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新生资产阶级他们掌握着国家经济运行的大部分控制力与经济实力;新自由主义、宪政、普世价值与历史虚无主义、剥削有功等的各种思潮流毒,渗透很广;西方的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也不能简单地割断。另一方面,反复辟的斗争,不能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遭到破坏;要保持人民的正常生活,在人民群众之间,不能搞分裂,不能群众斗群众;党政各级组织不可瘫痪。上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斗争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的国度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各界的左翼力量,应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要以依宪治国为法律武器,依靠广大劳动群众的力量,广泛进行社会主义的教育并扩大大批判的阵地,重点揭批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要内外结合,上下结合,以下促上,由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来接替走资派手中的权力,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夺取反复辟斗争的胜利。当然,也不排除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社会进入革命斗争的动荡年代。
(七)反复辟的斗争是有破有立的,破也是为了立。那么,反复辟的斗争立在哪里呢?就是说,我们怎样才能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维护宪法的规定,以公有制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地位呢?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指出未来社会是:"生产力增长再也不能被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所束缚了,工人群众自己应当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7〉大家知晓,走资派搞私有化,就是让资本(生产资料)所有者能够剥削劳动者用自己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成果即利润;如果没有这一条,就沒有资本主义了。由此可见,消灭剥削,就是灭绝复辟的再生。我们反复辟,就要按照马克思的教导去做,要使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必须破除劳动者被剥削的束缚,建立在初次分配中,除按必要劳动报酬工资的分配外,还要增加一项新的分配即按剩余劳动分配的制度。现在,既然处于初级阶段,既然已将公有制改变为私有制为主体的地位了,国家就可采用新的公私合营办法,增加集体所有制与按劳分配的比重,逐步达到主体的地位。就是说,可在本国的混合制企业、民营(私有)企业里,让所有劳动者用自己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成果(利润)每年所得转化为资本(股份),投资于本企业,享有分红的权利。简单的讲,即从把现在创造的利润放到少数人的口袋里,转向扩大放到普通劳动者的口袋里。这是企业劳动者将劳资分离融合为一身,具有既是劳动者又是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走向持续高度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共同富裕之路的过渡形式。国有企业也应以自己的方式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的制度,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总之,只有劳动人民能在政治、经济上真正当家做主了,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体地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保持社会主义的航向,才能使强国富民的复兴目标的实现得到根本的保证。
现在,实现上述目标的条件与时机,已经成熟。一是国家和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在世界名列前茅了。这表明物质条件已经具备。二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劳动人民能共同富裕到小康(中等、中产)生活水平的目标。现在正是奋斗达标的重要年代,正是需要回归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调动广大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争取共同富裕的时候。三是阶级斗争、两条道路的斗争,日益突出与尖锐,要使社会稳定,只有回归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才是正道。
我们应有的理念是:(1)观察社会事物以社会事实为根据。就是说,在宏观(整体)上,以对社会的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是有利还是受到损害的事实为总根据来认识事物,就不会使我们引向错误的方向。(2)社会成员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劳动者,符合他们的意愿与利益的主义,是可信的,付诸实践,就会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07、40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07、209页
〈3〉《马克思主义研究网·程恩富、谢长安: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2014-10-15,《华夏网·林岗:按要素贡献分配非常滑稽一一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收入分配的理论和现实》2015-4-24、《政治经济学评论》
〈4〉《新民晚报》2008年1月3日
〈5〉《作家文摘》第1820期、《环球人物》2015年第7期
〈6〉《乌有之乡网刊·闲言: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本症结与出路》2015-2-1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1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