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操大师玩了一把骚操作,却下错了注
同学们好,欢迎收看《历史无味》第八期,我是在观察者网打工地打工人,萧武。
最近最热门地新闻,当然非美国大选莫属了。此次美国大选,国内的网友戏称为川建国对决拜振华,此前,双方都曾经指责过对方和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关系。对此,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赵立坚已经明确表示,中国对美国大选不感兴趣。
这就是我国对美国大选的态度,无论是拜登当选,还是特朗普当选,中国都会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按照自己的规划继续发展,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这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自信。
但回首历史,中国历史上确实还曾经干预过美国大选,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
1948年,美国大选正在举行的时候,中国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此前一年,国共谈判彻底破裂,国民党拉拢一部分中间党派,制订了宪法,并举行了大选。虽然在副总统人选的问题上,李宗仁横生枝节,非要参选,让蒋介石很闹心,但毕竟蒋介石当选总统,在当时看来还是众望所归,没有人能挑战他的地位。1948年元旦过后,蒋介石就任总统。
虽然也有些事情不那么让蒋介石称心如意,但总体来看,形势还是好的。没想到,他刚就任总统,国军的形势就开始急转直下。
年初,在东北战场上,解放军就出其不意的全歼了新五军,这是解放军在东北第一次成建制全歼国军军级以上单位,立刻让东北国军变成了惊弓之鸟。此时以参谋总长身份担任东北国军党政军一把手的陈诚,早忘了他刚到东北的时候的雄心壮志,三个月消灭共军、恢复东北的豪言壮语也不提了死活都不肯干了,直接称病辞职,要求返回南京,然后出国治病。
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好临时抓差,将滇西反攻时期的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临时派往东北。此时蒋介石已经有心放弃东北,将东北国军调入关内,巩固华北,但却没有明说。卫立煌到东北之后,与蒋介石的想法完全想法,他认为东北物产丰富,又有沈阳兵工厂,只要给他一些时间,完全有能力训练出一批装备精良的军队,收复失地,根本没必要放弃东北。因此,东北国军率先收缩战线,将兵力集中到锦州、沈阳和长春三个中心城市,坚守不出。
关内尤其是中原和华东战场上,局势也正在转变。1947年下半年,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华东野战军分兵,一时之间解放军转入了守势,没有取得之前那种接连消灭国军有生力量的大胜仗。中野在转入大别山地区之后,也在国军的围追堵截之下,严重减员,无法立足,形势非常被动。
但进入1948年之后,随着粟裕转入外线,先在沙土集战役中小试牛刀,扭转了半年多以来的颓势,接着又在六七月间在豫东战役中大胜国军,歼敌近十万人,区寿年兵团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一个旅,赶来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也差点直接报销,加上解放军占领开封之后,河南省的伪国大代表在南京大闹,也让蒋介石十分头疼。
西北战场,形势也在变得越来越糟糕。西北的解放军虽然是各战区中数量最少、规模最小的,但胡宗南坐拥几十万大军,却仍然连吃败仗,虽然一度占领了延安,迫使中共中央离开陕北,但野战部队的损失也在越来越大,补充也越来越困难。
到1948年初,国军还能够以整编师为单位,单独行动,而在各个战场上,尤其是中原战场,在豫东战役之后,国军整编师或一个军已经不敢单独行动了,必须要两个整编师以上的部队在一起,才能执行任务。即便如此,在豫东战役中,区寿年兵团仅剩一个整编旅,黄百韬的两个整编师也被打残了,差点被全歼。
机动部队不断被消灭,国军兵力越来越捉襟见肘,只能不断收缩兵力,缩短防线,沿铁路线在重点城市进行防御,外围地区和农村地区只能几乎被完全放弃。这导致国军这时候面临两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由于整个国军进行了改革,各部队的粮食、弹药等后勤物资都由联勤司令部统一筹划和调度,严重依赖于几条铁路线或主要交通线,一旦离开铁路线,部队的后勤物资就无法保障了,作战就更不可能了。一旦交通线上的某个重要节点城市被解放军攻占,整个交通线上的国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大片放弃了华北、东北和中原地区的农村地区,从这些地区征收粮食已经不可能了,导致这些地区国军据守的重点城市都面临着同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就是粮食和基本生活物资无法保障供应,无论是居民生活还是守军的作战行动,都受到严重影响,物价腾贵,通货膨胀,难以维持。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地区对国民党政权的反感,学生抗议和教授请愿的活动,此起彼伏。
何以解忧?唯有美援。
虽然在国民党内也一直有人向他建议,应该按照孙中山的遗志,平均地权,在全国重新分配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争取重新得到几亿农民的支持。但在蒋介石看来,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缓不济急,于事无补。
他的军队和政府的腐败无能,更是众所周知。虽然在面对美国的指责的时候,他一直在努力地辩解,但他在国民党内部的会议上,批评自己的下属们的时候,披露出来的情况更加令人震惊。无论是抓壮丁过程中令人匪夷所思的逃亡比例,病死、饿死的数量都让他觉得十分难看。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他曾经最为信任的黄埔底细的学生们,也已经学会了军阀贪污腐化那一套,打仗不行,以权谋私、贪污公款却一个比一个在行。不仅他的将领把他费尽心机才从美国要来的武器装备送给了解放军,甚至许多紧缺的药品等物资,也经常会偷偷地通过各种渠道,被转卖给解放军,而不是用在该用的地方上去。
其中不少官员和将领都用贪污来的钱把子女和家人送出国,尤其是去美国,有的人把子女送去美国留学,有的还在美国安家置业,购买房产,随时准备在蒋介石政权倒台的时候去美国。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国民党政权当时也出现了一大批裸官。
在蒋介石看来,要解决他自己的军队和政府目前的困境,只有一个办法,这就是美国加大对他的援助力度,给他更多的武器装备、弹药等战争物资,以及更多的贷款和物资,尤其是基本生活必需品,才能维持国统区的物资供应和币值稳定。离开美国援助,他的军队和政府几乎一天都撑不下去了。
但美国这个时候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因为美国正在举行大选。
1945年4月12日,就在二战即将胜利的时候,罗斯福总统去世了,而他的第四个任期才刚过去了三个月。原本一直被视为总统的影子的副总统的机会来了,这时候的副总统是杜鲁门,随即按照美国宪法规定,继任美国总统。
罗斯福总统出身于门阀世家,家世显赫,先带领美国走出了大萧条,又带领美国成功应对了二战爆发之后的危机。尤其是在他的任上,提高了美国普通民众的社会福利,得到了极高的地位,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
杜鲁门的情况就不同了。他的人生也很励志,出身普通农场主家庭,并非什么大富大贵之家,大学也不是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38岁才进入政界,50岁担任参议员。1944年罗斯福第四次竞选连任的时候,杜鲁门成为他的搭档,担任副总统。
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之下,副总统只是备胎,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备而不用,所以被称为总统的影子。杜鲁门的出身和背景都很一般,在罗斯福的巨大威望的阴影下,更加没有什么存在感。但罗斯福的意外去世,让他从一个备胎突然转正了。
在杜鲁门领导之下,美国取得了二战的胜利,并且在8月份就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成功促使日本放弃抵抗意志,向盟军投降。紧接着,美苏全面对抗也在杜鲁门的任期拉开序幕。看上去,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美国也在二战之后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到1948年,再次举行大选,杜鲁门代表民主党出选,竞选连任,共和党则由杜威出马,和他对阵。
杜威这个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尤其是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经过他的弟子胡适在中国的大力传播,在民国时期的中国,也知名度非常高。但代表共和党参选的杜威不是这个哲学家杜威,而是托马斯·杜威,哲学家杜威是约翰·杜威。
杜威比杜鲁门小十六岁,但政界资历却并不浅。1943年,年仅41岁的他就代表共和党出马,当选为纽约州州长。纽约州在美国的地位众所周知,所以他只当了一年州长,就声名鹊起,1944年,他就又代表共和党参选总统,与罗斯福对阵。虽然输给了罗斯福,但这并不丢人,毕竟对手是罗斯福。1948年,46岁的杜鲁门卷土重来,再次出马,与杜鲁门对阵。
美国是两党制,但从罗斯福开始,到杜鲁门的任期结束,民主党已经连任四届总统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对杜鲁门都不怎么看好。尤其是在二战刚结束,全世界都面临在废墟中重建的问题,美国也需要从战争状态转换到和平时期,来恢复经济。而杜鲁门的政策还是延续罗斯福的政策,一方面在国内继续推动提高中下层老百姓的福利,一方面在国际上推动实施马歇尔计划。美国人对这些已经厌倦了,他们希望减税,希望能换一个政党执政。
所以,当时美国的社会舆论都认为,杜鲁门连任成功的可能性很低,杜威是大热门。
远在大洋彼岸的蒋介石也在密切关注着美国大选。虽然杜鲁门在继任之后,大体上延续了罗斯福时期的对华政策,一如既往的支持蒋介石政权,要钱给钱,要枪给枪,但美国国内对蒋介石政权的批评也越来越多。
他们认为,蒋介石的政府和军队就是一群小偷、骗子,美国援助的物资并没有帮助到普通的中国人民,而是被蒋介石的官员和将军们贪污了。他们又用他们贪污的美国人的钱,在美国到处购买房产,安家置业,摇身一变,在美国成了人上人。同时,蒋介石也在美国通过资助,逐步形成了一个所谓的亲华派圈子,充当游说集团,积极游说国会和政府,帮助蒋介石获得美国援助。
杜鲁门对这些也清楚,并且越来越反感。到1948年的大选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对援助蒋介石政权越来越消极。
所以,蒋介石把希望寄托在杜威身上。他认为,如果杜威能够当选,就有可能改变美国的对华政策,他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援助和支持。为此,他指示“立法院”副院长陈立夫赴美,寻找机会,资助杜威。因为按照美国的规定,候选人不得接受国外捐赠,所以此事当时是秘密进行的,具体数额也一直没有准确的说法。但现在一般都认为,蒋介石给杜威捐助了400万美元。
此外,蒋介石还在国内组织群众游行活动,举着杜威的巨幅画像和象征共和党的大象,在北京游行,从神武门出发,经过南池子,最后回到天安门,表达对杜威的支持。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蒋介石付出的诸多代价,却未能帮助杜威在大选中胜出。11月,大选结果揭晓,杜鲁门在被普遍看衰的情况下成功逆袭,当选连任。
蒋介石大失所望。这时候,辽沈战役结束,东北50多万国军被全歼,淮海战役也已经拉开序幕,开局就十分不利,黄百韬兵团撤退不及,被华野包围在了碾庄地区,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正在增援解围。
接连大败,损兵折将,蒋介石仅存的希望只剩下了划江而治,但此时他的嫡系部队被大量消灭,其他军阀势力蠢蠢欲动,大有弹压不住之势。蒋介石无奈,只好在11月底紧急派宋美龄赴美求援,希望美国能够再提供30亿美元的援助,寻找转机。
然而,杜鲁门不是罗斯福,他对宋美龄的标准美式英语没有什么兴趣。宋美龄到了美国之后,杜鲁门态度十分冷淡,并不打算加大对蒋介石的援助力度,直接拒绝了蒋介石的援助要求。遥想当初宋美龄访美的时候,罗斯福热情款待,留在白宫居住,安排到处演讲,宋美龄大感失望。
宋美龄在美国吃了闭门羹,蒋介石在国内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随着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中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先后被歼灭,杜聿明集团又被包围在了陈官庄,桂系则拉拢张发奎、阎锡山等人,密谋反蒋。蒋介石内外交困,不得不在1949年元旦发布文告,黯然下野。满打满算,蒋介石在大陆的总统只当了一年。
到这年8月,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已经风雨飘摇,美国政府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宣布完全终止对蒋介石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同时大肆批评蒋介石治国无能,国民党政府和军队贪污腐败。
一年之后,大陆已经完全解放,李宗仁不肯去台湾,蒋介石才又宣布复出视事。但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明确表示不会干预台湾事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由中国自己解决,美国不会协助蒋介石防守台湾。直到这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才回心转意,下令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蒋介石政权才又得以苟延残喘。
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次干预美国大选的行动,蒋介石的目的其实仍然是挟洋自重,借助美国的武器装备和物资,来维持他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没想到他自作聪明,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既没有得到美元援助,也没能给他的反动统治续命,只好转进台湾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