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多面的八十年代

火烧 2015-03-0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八十年代鲁迅研究的多面性展开,探讨改革与开放背景下的文坛批评与反思,分析鲁迅思想在时代变迁中的影响与评价变化,突出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陈漱渝先生是鲁迅研究的名家,1987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筹备把《纪念与研究》改版并公开出版,5月2日,作为北京联系博物馆的负责人,陈先生为《上海鲁迅研究》创刊写了一篇颇长的寄语:

  “现在有人说,我们国家正在双轮马车上疾驰:一个轮子叫改革,一个轮子叫开放。这个比喻固然极其形象优美,但光提‘轮子’却避而不提‘轨道’,轮子就难免滑到邪路上去。”

  “前一时期,批评几乎成了‘打棍子’、‘戴帽子’、‘揪辫子’的同义语,成了‘宽松’、‘宽容’、‘宽厚’的对立物。有人甚至对正当的批评亮出了‘黄牌’。经历了这一时期文坛风雨的不少人都切身感到,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讲‘三宽’,客观上就是支持、庇护、纵容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另一种倾向。”“鲁迅还揭露了不问是非单论态度的伪善。他指出,含含胡胡的扑灭所谓漫骂,结果却包庇了一切坏种。”

  “鲁迅不是圣人,不是完人,……但是,鲁迅又不是凡人、庸人,而是伟人、巨人。我们应该……警惕有人在‘反对神化’的旗号下否定鲁迅的正确方面。‘贬损鲁迅’就是否定鲁迅的正确方向,跟科学地分析鲁迅的弱点、缺点、局限有着本质的区别。”

  “《杂文报》的一位副主编在该刊公开承认错误不久,就先后到上海、武汉召开座谈会,指责批评‘鲁货’‘鲁化’的观点违背了‘三宽’精神,并通过转载其他报刊文章的方式,说将鲁迅著作称为‘鲁货’基本观点正确,仅仅个别用词欠妥。那位说鲁迅后期进入了创作衰竭期的理论家,也被人邀请到南京,出席江苏省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散发‘冤单’。”

  多面的八十年代里的这一面,实际上已经得到过“披露”。只是当时,这种声音就未曾成为“主流”。过了许多年,八十年代的这一面,又以更为大规模的形式出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