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百里奚: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

火烧 2015-02-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45
文章围绕‘盗泉’之名展开,探讨‘改名饮之’的现象,引用鲁迅杂文及中日历史表述案例,揭示语言改写背后的文化与政治意图。

  孔子时代,山东某地有泉曰盗泉。某次,惶惶奔走于多地的孔夫子,经过此地,彼时“渴矣”,却不饮。为何?自然不是饮不得(如现代一些地方的水资源受到了污染),也不是饮不了(如现代一些地方受到开发的笼罩而无钱);很简单,恶“盗泉”之名也。

  此说并非来自确凿无疑的信史,不过,就讲究“正名”的孔夫子而言,此说是可以成立的。

  两千多年过去,过盗泉而不饮,一直就是“言说”的一个标准。弹指一挥间,就到了二十世纪,某位日本人新说“盗泉”: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

  鲁迅先生引用了这日本人的发现,并略加申说:“今之君子”的要面子,不过是一种圆机活法,将其要面子的“名”揭开来,其实就是不要脸。

  杂文时代的鲁迅先生,常常感慨:时光的流逝似乎独与中国无关。记得年轻时读鲁迅先生文章,对这说法有点不以为然;而这些年来,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智识阶级的文字游戏法以及延伸开来的装傻、故作天真、伪善、不宽容之宽容……见识多了,才知道先生所言,乃是至理。

  以上是想说的第一层意思,还有另外想说的。

  阅读之中,你会很容易地发现,“改名”而“饮之”的事,是寻常可见的,虽然“改”的方式上是另外一种情形。比如说“侵略”这个词。

  毛主席曾对美国发明的一个逻辑:中国侵略中国,进行了嘲讽。我在阅读文献时,找到了一个例子,1958年9月12月,美国总统致函苏联最高领导人,说:“美国军队在台湾地区的行动完全是在履行条约义务,为台湾和澎湖列岛的防御提供援助,他们到那里是抵抗侵略。”美国人到中国的领土上,抵抗中国人对中国领土的侵略,虽然读起来很怪,但是美国人把“侵略”一词内涵改了,所以他们说起来是那样的“理直气壮”。

  对于“侵略”一词如是这般的“改”法,日本人学习得最为到位。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谈判中日邦交正常化事宜。当天的欢迎晚宴上,日本首相致辞,说到当年日本侵华的历史问题时,如是表述:“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之意。”没有“侵略”,没有“谢罪”,用了“麻烦”这个奇怪的词,用了轻飘飘的“反省”这个词。第二天,在回答周总理的质疑时,日本首相竟然说“添麻烦”就是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并且说从日文来说是这样。既然它是表述谢罪,而且还是诚心诚意地,直接用“谢罪”不就结了吗?所以说,回避关键表述才是其目的。最后《中日联合声明》的表述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麻烦”没有了,表达方式只能说还能基本接受吧。日本人的小伎俩可见一斑。27日晚,毛主席见田中时也问到这事,田中的回答是:我们准备按中国的习惯来改。注意:在日本人看来,对于那段历史,只是一个表述方式问题,他们是照顾中国的“习惯”。

  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才由“村山谈话”承认了侵略的罪责。而这个谈话,却成了一些日本人卡在喉咙里的刺,尤其以现任日本首相为甚。安倍早就放出话来,“侵略”这个词的含义“未定”;次之是,不时放出话说要修改“村山谈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安倍说要发表他的谈话,从他向媒体有意放出的话看,他的中心意思很明显:回避“侵略”这一关键词。究竟怎样,再过半年就将见分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