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培养我们成长,我们为安宁作贡献
父子一日无粮呕气,夫妻一月无米分离。”
“土地不出米,太阳下泪雨。”
——中国谚语
“我们的真正安身立命有所作为之地,惟自己的父母之邦”
——(英国)威廉·赫土列特
行年六十,我们不再年轻了,但曾经插队七八年之久的安宁,始终难以忘怀。一九六四年九月,580多名昆明的学生青年迁移城市户口,告辞父母亲人,自愿到安宁县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无论八年的农业生产,还是之后各行业的建设,一直将安宁当成自己的故乡,兢兢业业,多作贡献。长期的农耕生活与革命磨炼,对昆明“六四届”知青群体,产生很大的影响,蕴藏丰厚的历史信息与深邃的价值。我们没有虚度年华,是安宁进步的建设者与见证者,从没有想过什么补偿与地位,笔之于书,让我们的后人知道他们的父母如何渡过人生而留份第一手史料。
一、青春之旅 轰动省城
一九六四年寒假结束,昆明市中学酝酿许久的上山下乡热流随着气温升高进入突破期。
新中国的成立,仅是政治制度的嬗变与工农当家作主,云南荒山错落,土薄风烈,农人食贫茹苦,生产力处于半原始状态,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复杂瘟疫等都不会短期内绝迹。虽然五八年大跃进兴修水利工程,但全省平均每年有200县/次灾害,多的年份472县/次。仅五九年春夏连旱,受灾207万亩,其中二月普降20年未有的大雪。六零年入春持续干旱和虫灾,是30年雨水最少的年份。七月又连降暴雨。全国也是这样,周总理说:“这样大的灾害是我们开国以来所未有过的”,国内外各种因素交织,田荒岁歉,肿病蔓延。六零年下半年,云南省委响应毛主席党中央号召“全党动手,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采取一系列措施克服各种困难。
昆明市同全国一样,六四年积极开展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为祖国学习”活动成为各大中小学校学生的追求。三月,云南省“红旗中学”昆8中根据市委的布署,组织学习宣传《青年运动的方向》和全国优秀知识青年董加耕、候隽的事迹,期间红军子女王小明、张永龄、以及陈思雄、白智芳提出放弃升学考上山下乡。同时昆女中初中联合支部委员带头写申请书,向校党支部和团市委表述同样的决心。这股热流在各所中学涌动。共青团昆明市委成为热流的中心,每天接纳电话,信件和来报名的同学,也很快传告市委市人委办公室。
六月底,仍在升温,原来要求全市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树立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演变为向董加耕、候隽等学习,放弃升学考上山下乡。
高考中考日渐接近,团市委领导受28所中学上山下乡的热情所感动,再次请示市委书记郭少川作出表态。在市委书记的办公室,性情温和,额头略为谢顶的郭少川,听完团市委副书记、风风火火的李坚汇报后,沉呤半响说:“再听听同学们的认识和决心。”民国以来,小学中学大学是所有青少年必经之路,现在中断学业到乡村当农民,没有先例。兹事体大,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利益和规则,不能不慎重判断。李坚随即召开7位弃考学生代表的座谈会,郭书记细听地听取王小明、陈思雄、王珊、黄瑜、陈浩等的发言后,很感动,兴奋地说:“你们这一代青年学生的精神风貌不简单,认识的高度、责任感、视野的开阔比想象的还要好,也充分说明党的教育方针和实践卓有成效。各位同学的发言各有特点和性格,思路清晰,谈吐了得!”郭书记后在市委领导碰头会上,作详尽的陈述,经过讨论研究同意团市委的报告。
上山下乡,大局已定,消息传开,同学们纷纷作出自己的抉择。六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团的情况》第15期以《未参加升学考志愿参加农业生产的毕业生座谈会纪要》反映当天会议上有“14所中学的93名毕业生(高中23人,初中70人)和1位要求下乡的教师参会。他们情绪饱满,热情很高,争先恐后抢着发言。他们认为参加农业劳动是移风易俗的革命行为,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农村,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
在这段时间,团市委学校部忙得不可开交。一天,副部长朵镒刚走进巡津街市委大院,昆13中的一位衣着朴实,两条辫子的姑娘跑来坐开门见山地说:“老师我家庭出身不好,我就是要去农村锻炼!”说完脸红红拉着他的手要报上名。这所中学的两个初二学生马崇林、何群说:“不上学了,我们要求早日上山下乡!”朵镒听了不敢表态,找李坚副书记请示,没有答应,他两赖在办公室不走。朵镒同李坚副书记商议后,跑到正在宿舍吃饭的郭少川请示。郭少川当即回答:“决心这么大,同意!”俩个初二学生听到是市委书记“钦定”,高兴得连说带跳跑出团市委石房子,就像考上大学似的。
在昆明市上山下乡热流中,安宁县16中的30多个毕业生的表现特别显眼,其中有18个是市级、县级和校级的优秀生,成绩拔尖。4月参加昆3中“昆明市应届毕生动员大会后”,就一个个坐不住了,也要报名。不久,学校领导考虑升学率等原因,反复动员他们参加升学考,考完再下乡,这时校内有了一些议论。
有的说:“他们都想各利双收,报名下乡,又参加考试,对他们来说考试不是什么大问题。到时候带头参加革命的名分有了,升学高中的机会也没有放过……”这样的议论反而更激发了大家的决心,毅然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变成“一种准备”,放弃升学考下乡当农民!倪纪平是独生女儿,爸爸是县医院的院长,妈妈是医生,都要宝贝女儿,圆出身贫农父母的大学梦,好说歹说,直至“护送”进考场。女儿捏着钢笔手心出汗,直接在试卷上写“立志务农”起身离开考场。还有一墙之隔的同班同学叶树才和陈光凤也不参加考试,躺在家里,两位憨厚的母亲说不出大道理,只会走来走去说一句话“赶快考试,听妈的话!”固执的女儿们没有动心,并且就躺在家等着不考试的光荣时刻到来,18位同学的行动得到学校师生的称赞,黑板报上刊出《上山下乡“18勇士”》文章写道:“当年18勇士飞夺泸定桥,为红军长征添彩增誉,我校18位同学就是安宁县上山下乡过硬的18勇士!”学校党支部书记高兴地向团市委和市教育局报喜讯。
升学考试后,昆14中杨光和昆12中汤云贵,分别考上录取昆明师范学院外语系和昆明农林学院,还有昆1中纳云璇被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提取档案。,她放弃了。有2位大学在读生和1位国家干部也闻风而来。这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青春之旅,历史上空前绝后。一直负责这项工作的团市委副书记李坚,曾经在年轻时参加“边纵”,她说:“这批同学有远大理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就是一个个活雷锋!从他们身上看到当年我们的影子,很高兴,几次流下眼泪。”郝建副市长兴奋地说:“你们的行动,也是一颗精神原子弹”。
1964年9月2日,省城昆明风和日丽,昆明剧院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各中学的校长支书、家长代表、红领巾代表和高年级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欢送大会。主席台上两侧是长幅的红色标语,胸前戴大红花的知青们看到台中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感到今天他的目光特别亲切。偏远的云南边陲,在1964年第一批就有520名中学生响应号召奔赴农村,仿佛伟大领袖也高兴地来现场欢送,大家内心有言不尽的感动高兴。这是我们继续“向学习雷锋”之后,第二次用行动践行他的号召,再次战胜“语言巨人,行动矮子”的学生堕性,个个面庞上带几份自豪。在大会首先发言的书记郭少川代表市委市人委向知青和家长致以热烈祝贺与革命敬意。他说:“下去以后,你们还会碰到各种困难,希望你们作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相信你们一定能克服一切阻碍你们前进的困难,祝你们在革命化的大道上大踏步前进!”
大会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走在大路上》豪迈雄壮的歌声中结束。与会干部群众敲锣打鼓地同知青们一块,走过青年路、护国路、宝善街、近西路,沿途市民鼓掌祝贺。十二点到小西门,宽敞的西郊客车站上停放整齐的十辆大客车,车身装饰彩稠和大红标语的横幅,聚集几百的工人、学生和干部,口号声爆竹声响彻云空,他们来送别光荣的春城儿女。上车后,大客车满载知青又从大观路、近西路、三市街、金碧路、太和街、长春路、武城路等昆明市繁华的主要街道绕一圈,然后再回大观街,调头向着滇池毗连的西山碧鸡关驰去。
第二天《云南日报》头版头条,热情洋溢报道全市人民欢送光荣的春城儿女的隆重场景,春城到处回荡着:
“向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学习致敬!祝你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的故乡!再见春城,再见父老乡亲们!新一代春城儿女不会辜负祖国的重托!”
我们这支只知去日,不讲归期的青春之旅,勇敢踏上征途。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