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个农村社办企业的发展情景
回忆一个农村社办企业的发展情景
酒半仙/2007-09-24
对于社办集体企业,现在了解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大家很有兴趣在关注现在的华西村的发展时,对于媒体报道中其初始阶段中一些必要的细节,我个人觉得各个方面所说的,其真实性多少有点值得可怀疑的地方。别人的历史情景,可以评论,可是毕竟依然只能是停留在一个外在的状况之中。我想,将我个人从小具体生活过的那个环境中农村集体所搞的社办企业的情景,也具体说一说,从一个多视角的方面来分析过去那个年代,应该是多少有一些帮助的。
必须值得留意的是,那个时代的集体经济,也是离不开外在的环境条件的,这点希望大家要足够注意。我从小生活过的那个乡村,外在的环境主要有这么一些。
首先是交通的便利的同时,紧靠城市区域是非常实用的。
因为农村社办企业,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过程。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来说,它们是属于由农民以集体的方式而自办的非农业生产企业。农村集体社办企业,由公社办的,有大队办的,也有生产队办的。相对来说,同一个地区,越是上一级的集体单位,其社办企业的规模及标准,相对要高。在这样的一个基本状况中,社办企业对城市经济的依赖程度必然就高。也就是说,农村的社办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由城市经济来提供支撑和保障的。
我从小生活过的那片乡村,紧靠黄陂县城。公路范围离武汉市区大约三四十公里这个范围。铁路从黄陂县而过,横店车站与乡里的距离大约在二十到三十公里左右。滠水就在村子旁边,水路运输在很多时日里可以很方便进入长江。
第二个就是自然条件及人文条件极其重要,这是当年农村集体社办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条件。
自然状况,基本上可以说是属于鱼米之乡。因为湖泊开垦太多,这鱼米之乡的“鱼”,现在是基本上可以说有点小得厉害了。如果没有大的严重自然灾害,可以说是年年丰产有余。
在谈论过去农村集体经济状况的时候,最为现在人们所严重忽视的,就是那个地方的人文条件。
一个地方,要是人们的文化基础差,再加上社会习惯低俗,始终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封闭圈子里跳不出来,如果再加上自然环境不是那么太优越,我想这个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一定存在很多问题。更重要的是,一旦这种生活的习俗变成了一个历史性的习惯之后,要改变整个当地的社会状况,我想一定是极难的。
比方说被一些人鼓噪得无比典型的小岗村,到现在为止,我对那里的人文环境,一直存在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
我从小生活的那个乡村,百姓的文化程度有相当的基础,到目前为止,五十五岁以下的人,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极少。一般来说,五十五岁到七十岁这个范围的人,包含女性,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人,所占的比例比较高。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勤劳、智慧,在行为交往中,注重客观实际及必要的做人礼节。
过去,对这些现在被称之为的“软环境”没有引起思考,通过这一二十年来正反多方面的社会体验,更加深了对这个方面的密切关注及分析。
第三个就是集体的领导条件。
虽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可是,我们必须承认,在这样的一个巨大的社会过程中,农村集体组织中的领导成员,在按照一个组织的方式去运作的时候,参差不齐的现象是大量客观存在的。我们现在不能否定的是,有一部分集体组织的领导群,其组织的行为效果在相当程度上是很差的。有的时候,可以说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在假借组织的名义干着损害百姓的罪恶勾当。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当时那个大队的书记,是国家在六十年代下马项目后回家的一位企业小领导,围绕着这个集体其他相关人,都是有一定文化程度和见过世面的人,其社会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都比较强。
今天,当我们在探讨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时候,为什么不能从每一个乡镇及自然村的这个组织人员的组成方面去思考相关的问题呢?
第四个是农村集体社办企业的积累过程。
因为农村集体社办企业的原始资本,不是由国家来提供的,其经营过程是属于国家政策允许但是没有必要财政扶持的一种企业。资本的积累过程,最初阶段,是相当原始的,而且还是低级的。
我从小生活过的那个乡村,因为离城镇比较近,类似电力供应这方面的基础,相对于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提供的时间比较早。这样的一个基本的容易忽视的条件,就使得当时大队在资本的积累的时候,是从粮食加工方面开始做起来的。
这个粮食加工企业,开始的规模相当于一个大一点的作坊。当时主要是为当地农民家庭的稻米加工、面粉生产,磨制豆浆、生产挂面油面等,收费不高,但是效益长久比较稳定。我记得那个时候,加工挂面所需的和面机,是用一个大铁油桶自己改做的。
大约在六十年代末期,大队就为社员添置了一台电视机,那时电视机的价格稍微大一点的,基本上在上千元。
原始资本积累到大约七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大队决定搞一个铸造厂。随后,在大队部旁盖了一个不大的厂房,建了那么一个不算大的铁炉。还是试生产的时候,很不成功。因为有关系,从武汉请来高人指点之后,这铁炉不久也就正常运装了起来。
作为像铸造厂这样的社办企业,在当时必须要解决这么两个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一个是生产材料(废旧钢材)问题,一个是产品销售渠道问题。
还是刚才说的,因为当地人们与武汉有着广泛的社会紧密联系,使得这样的两个问题,在当时所在大队,能够非常顺利地解决。这样问题的解决,不像现在行贿受贿那样,主要是依靠亲情关系。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走后门。因此,从那个时代的社办企业,在当时的那个社会经济大的政策条件下,它们有一种必然的灰色地带生存方式,这是我们今天的人们都必须坦诚面对的一个历史现实,也是后来乡镇企业为什么畸形发展的历史原因之一。
随后这个铸造厂的规模在逐步扩大,生产量在迅猛扩展,一九七八年这个企业给大队带来的极大经济上的效益,可以想像当时这个大队的集体经济是怎样的一个水平。
大约到七十年代中后期,我从小生活过的这个大队,农业生产依靠农村集体社办企业,已经走向了机械化生产的轨道上去了,并在一定范围内,使得一些青年农民在一定范围内脱离了农业生产的过程。
非常可惜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发展有了一定规模的集体经济,在随后的行政命令中瓦解了,最终在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之后,变成了一堆散沙。
因此,今天的人们在思考未来我们自己的新进程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冷静地看待过去和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并通过对比的方式,去分析和总结出来所必要的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中国新农村的建设过程才能有一个好的开端。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