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周边安全态势评估:华盛顿固执打造反俄包围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贝塔编译自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周报2016年1月15日网络)
[知远导读]
2013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骤然紧张,随着俄空天部队加入叙利亚的反恐作战,双方关系已跌至冰点,总理梅德韦杰夫甚至公开提出“新冷战说”。本文从北极、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乌克兰、中东、中亚、日本等六个国家和地区入手,较为详细分析了俄罗斯周边的战略环境,指出俄当局应谨慎行事,防止落入西方陷阱,以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文章编译如下:
目前俄罗斯与西方的对峙,从本质上讲是因华盛顿继续执行对俄围追堵截的政策造成的,这也是1991年针对前苏联政策的延续。当时美国为什么会暂停?虽然其从未得到如此好的机会,可以将其长久以来最大的对手彻底摧毁。是因为苏联突然解体,让美国觉得这一惊人的成功来得太过突然?还是害怕苏联使用核武器报复?可能是对俄罗斯的“自我恢复”能力估计不足,或者是其它别的什么原因才使美国在1991年暂停围堵俄罗斯。
现在上述问题已经不重要了,目前更加迫切的是,华盛顿已开始第二轮针对俄罗斯的围追堵截,这一次美国想彻底打垮俄罗斯。很多军事评论家指出,近15年来美国加强了对俄罗斯的战略围堵,从民族、领土等方面削弱俄的国家认同感,同时还动用一切手段来不断破坏俄的经济发展。华盛顿还试图让俄罗斯陷入地区军事冲突,以便于系统解决意识形态、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问题。莫斯科现在应十分谨慎,对自己的每一步行动都要细细斟酌,考虑好后果及长远影响,下面对俄现在所面临的周边军事政治态势做简要说明。
一、北极圈
谈到俄罗斯的北部边疆,人们立刻会想到一望无际的北极,在这片广袤大陆的任何一点均可以入侵俄罗斯,美国潜艇能在整个北冰洋水域活动。因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北极未来将成为一个“竞技场”。前苏联的北部海疆,从西部和北部出发,在北极构成一个三角形,人们对上述事实争议不大。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如果对上述的三角地带提出同样的要求,当前形势对俄就不那么有利了。
挪威是俄罗斯位于北极圈内的西部邻国,同时也是北约成员国。挪威领土上有北约盟国的军机和雷达站,当然首先是美国的军机和雷达站,挪威则提供本国的领土和航空基地,除此之外挪威还建有可为北约舰队提供服务的导航中心。挪威有紧邻俄罗斯的港口,可为英国和美国的核潜艇提供停泊点和补给。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正积极在挪威领土上部署坦克和装甲车,它为什么会这么做?要知道挪威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地区地形崎岖、砾石遍地,构成了天然的反坦克障碍。俄罗斯和挪威边境往南就是芬兰,其境内更加适合坦克通行,但它现在还不是北约成员国,可能对于北约来说芬兰边境根本就是“透明不设防的”。因特殊地形的影响,北约部署在挪威的摩托化部队根本无法展开,只能以纵队的形式发动攻击,必要情况下可在局部呈战斗队形向敌方浅纵深推进。在上述情况下,步兵在战斗中将承受极大的压力,但美国步兵显然并不擅长这一点。也就是说,美国预计在发生武装干涉时,俄罗斯在与挪威边境地区建立的防线实际已不存在。增加装甲兵器说明有进行地面作战的企图,但这仅仅只会在俄罗斯的“核盾牌”被消灭之后出现,如不出现大规模反叛行动,上述情况并不会出现。显而易见,美国五角大楼和特种部队准备故技重施,在俄罗斯使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略,他们希望在俄也能取得成功。另外一个可能是,美国在为配合盟国做表面文章,同时也在证明每年庞大的军费开支物有所值。
在北极的最东边,俄罗斯和美国隔海相望,中间是白令海峡,其最窄处仅有86公里。无论是在美国制订的战役战术计划,还是战略计划中都不会派陆军在楚科齐半岛登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登陆部队于事无补。在这里需再次指出的,美国在楚科齐半岛的登陆仅仅只会在俄罗斯的核力量被消灭后进行。
为了对北约和美国的行动做出回应,莫斯科正在北极建立大量军事基地,这些基地呈网状分布,它们属于新近成立的北极战略司令部,其中包括先前属于俄中央、东部战区的部分部队和装备,北方舰队,充实的陆军部队和防空部队。
二、波罗的海沿岸问题
芬兰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国家,它于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脱离俄罗斯帝国独立,然后先后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进行了四次战争,最终才形成现在的俄罗斯和芬兰边境线。1918年12月30日~1920年10月14日俄芬之间爆发第一次战争;在经历短暂的和平后,1920年11月6日~1922年3月21日俄芬之间爆发了第二次战争;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2日,第三次战争爆发,这次战争是苏联主动向芬兰进攻的;1941年6月25日~1944年9月19日苏联和芬兰之间进行了第四次战争,这次战争中芬兰是纳粹德国的帮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芬兰政府对苏联这个东方邻居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两国关系一直较为正常,但某些芬兰政客要加入北约的声明还是值得俄罗斯警惕。
俄罗斯同波罗的海沿岸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较俄芬关系更为复杂。首先从爱沙尼亚说起,该国东部自古就是俄罗斯的土地,其中包括古俄罗斯城市尤里耶夫,自1920年开始这一城市改名为塔尔图。尤里耶夫这座城市1918年的时候还未被爱沙尼亚占领,而芬兰人在德国人的支持下占领了它,随后其被交给爱沙尼亚伪政府控制。为何在苏联时期塔尔图未被共产党政权交还给它真正的主人,也就是俄罗斯,现在让人有些费解。如果塔林政府有什么有失公正的政策,那么在针对塔尔图的俄罗斯族居民时则会变本加厉。
现在俄罗斯在面对爱沙尼亚时也是颇感无奈,可以说“列车已经开走了”,它现已成为北约成员国。爱沙尼亚的军队,就像其它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华约成员国的军队,对于北约来说完全是个累赘。这些国家的价值在于推行针对俄罗斯的敌视政策,充当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在俄调整与欧洲关系时构成障碍。
除此之外,美国还有机会在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境内部署军队,修建弹药和器材仓库,美军可在这一地区举行各类演习,吸收波罗的海沿海国家的军队参加,虽然这些国家的军队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但美军可熟悉这一地区的环境。北约和美国进入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主要目的是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以便在需要干涉时迅速抵达俄罗斯的政治中心地带,从纳尔瓦(爱沙尼亚东北部城市)到圣彼得堡仅有100余公里,从拉脱维亚城市济卢佩到莫斯科也仅仅600余公里。北约在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部署有防空反导系统,虽然机会渺茫,但仍有可能击落处于初始阶段(发射后至脱离大气层的推进加速阶段,洲际导弹爬升到一定高度在推进器和弹头分离后已经完全不可能被拦截)的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这让北约在战略进攻武器方面相对于俄罗斯获得了某些优势。
北约一直有某种借口,如俄罗斯威胁到了其成员国的领土完整,但美国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部署的装甲部队,仅仅只能在俄罗斯失去“核盾牌”和防空反导力量后才可投入使用。即使北约能达成上述目标,完全占据空中优势,以俄罗斯陆军强大的战斗力和俄军士兵击退侵略者的高昂士气也可让北约部队付出无法弥补、极其昂贵的代价。为赢得同俄罗斯的战争,北约不得不在地面投入精锐部队,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诸如波兰、罗马利亚及其它前华约国家的军队只能用于执行第二阶段的任务。我们依然记得,1941~1945年罗马利亚和匈牙利军队曾参加法西斯集团,在纳粹德国的东方战线作战,但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单独执行作战任务,造成的损失较之德军来说简直就是微不足道。至于波兰军队士兵的作战稳定性,我们用一个事实来说明,1939年德国发动向波兰的进攻之后,波军在一个月之内就输掉了战争,将自己孱弱的战斗力暴露无遗。
三、乌克兰问题
近两年来,五角大楼的某些将军曾直言不讳地声称,单凭军事手段根本无法限制俄罗斯,华盛顿需要走“迂回路线”来维持美国的世界霸权。美国一直试图将俄罗斯这个主要的“敌人”拉入“边境战争”,乌克兰事件就是美国推行上述政策的直接证据,尽管美军特种部队依靠国内政客的支持在乌克兰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却并未实现将俄罗斯和乌克兰拖入战争的预定目标。是什么促使西方让乌克兰陷入当前这个状态?
19世纪末期,奥匈帝国开始实施“乌克兰计划”,将本国布科维纳北部和加利钦这两个边境地区的居民同小俄罗斯地区的居民隔离,虽然小俄罗斯处于沙皇的统治下,但上述地区的居民均属于斯拉夫族。“乌克兰计划”得以成功实施,主要是因以下两个事实的推动:一是布科维纳北部和加利钦地区的东斯拉夫人同波兰人,尤其是同波兰贵族关系不融洽,而维也纳正是以这一地区罗斯人民权利保护者的身份出现的;二是上述地区的居民同信奉东正教的小斯拉夫人存在教派冲突。后来的德国占领者重复了隔离政策,1918年4月29日~12月14日德国人在占领的小俄罗斯的土地上建立了傀儡国家,即“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但这一伪政府只能在德国人的武力支持下维持。当斯克罗巴兹斯基失去政权后,小俄罗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控制权落入执政内阁手中。1918年11月1日东加利钦地区成立了“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它于1919年1月22日并入“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执政内阁在1919年10月寿正寝终。
我们根据历史记载,无法理解布尔什维克为什么决定实行自己的“乌克兰计划”,根据上述计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正是由于苏维埃政府组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行为,乌克兰共和国、乌克兰人和乌克兰语这三个概念才得以最终确定。苏共的这一错误政策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在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时,它得到了广袤的领土,其中很多领土从法律上讲并不属于乌克兰,其中包括哈里科夫州、切尔尼科夫州、顿巴斯、赫尔松州、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萨州、扎波里日亚和克里木。克里木、沿黑海地区和比萨拉比亚是沙皇俄国在18世纪末期通过战争从土耳其手中夺取的,从理论上讲俄不会将上述领土转交给另外一个国家,但因为一系列不明原因它还是发生了。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大量军工企业,最发达的工业和农业,最完善的原材料生产体系,最为强大的陆军和相差无几的空军,当时乌有权处理前苏联基辅军区和部分敖德萨军区的军事技术装备、武器和弹药库,基辅和敖德萨是前苏联实力最强的军区,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西方特种部队或者是其它部队的活动之下,乌克兰继承的强大军力已逐步“失去意义”,在苏联解体25周年之后,乌克兰军队变得孱弱不堪。近十年来,乌克兰国内的“本土政治家”和亲西方力量逐渐增加。
现在乌克兰对于美国鹰派来说,已经成为一个极好的桥头堡,通过它可以向俄罗斯发动信息、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方面的攻势,甚至可能包括直接的军事进攻。目前美国正在乌克兰积极训练和武装“民兵组织”,而乌克兰当局则兴奋称它为“乌克兰武装力量”。现在的乌克兰极力抹除苏联时代留下的印记,“乌克兰武装力量”实际上战斗力极弱,在历史上毫无胜绩,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是1944年7月15日,由乌克兰“自愿者”组成的加利钦师参加德军第13军对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反击作战,这次反击仅仅坚持了一天半时间就被苏军击溃,参与反击的德军和乌克兰伪军也被包围。自上述反击战后,乌克兰的加利钦师只能在德军占领地区执行任务。
顿巴斯地区的作战行动证明“乌克兰武装力量”战力孱弱,组织涣散,远道而来的美国教官并不能改变什么。宪兵的后代,就如他们的前辈一样,擅长恐吓平民,对真刀真枪的战斗并不在行,所以他们在同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州讲俄语居民的战斗中并未占到便宜。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过:“乌克兰当局对于他们在战斗中输给矿工和拖拉机手感到异常难堪”。当然乌克兰现任当局也惯于说谎,在战斗中输给俄罗斯显然要比输给民兵组织的说法更容易让人接受,尤其是在说慌不用负责的时候。有一点显而易见,美国会“榨干”乌克兰,将这场危机变得对自己最为有利,美国人绝对不会白白在乌克兰浪费人力和金钱,当然美国也不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乌克兰,它需要在俄罗斯和欧洲之间有一个不稳定的区域,以便起到缓冲作用,一个“被俄罗斯压迫的贫穷且爱好和平的乌克兰民族”正好可满足上述要求,这实际也是将乌克兰作为遏制俄罗斯“资源”的发展方向。
乌克兰事件的爆发,可以看作是美国对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的政策造成的。华盛顿手中还握有一张与乌克兰一样的牌,那就是罗马尼亚,这一国家实力很弱,但野心很大,其唯一的护身符就是北约成员国。布加列斯特在近20年来一直试图吸收摩尔多瓦,吞并比萨拉比拉和北布科维纳部分地区,罗纳尼亚的手中的王牌是寄希望在加入欧盟后,上述地区的土地和居民自动并入。鉴于以上事件的发展,我们不难想象,究竟是什么后果在等待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乌克兰讲俄语的居民。美国正利用在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的现有战略态势,力图在莫斯科和布鲁塞尔之间打造一个稳定且永久的“战略楔子”,以充当中间缓冲地带。现在俄罗斯需要行事慎重且充满智慧的政治领导层去“破茧”,打破美国的战略围堵。
四、中东地缘利益之争
在俄罗斯空天部队开始对伊斯兰国(IS,这一组织被国际社会认定为恐怖组织,在俄国内也被禁止活动)和叙利亚其它反对派的空袭行动后,中东事务开始变得与俄罗斯息息相关。
自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俄罗斯便开始关注伊拉克局势。在萨达姆·侯赛因政权被推翻后,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斯坦已处于事实上的独立状态,且出现了逊尼派抵抗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抵抗运动不仅发展成大量秘密组织,还慢慢演变成恐怖活动。伊拉克出现了各教派武装组织间的冲突,其中包括逊尼派、其它伊斯兰教派和近似伊斯兰教信仰的教派,但这些教派的武装组织在欧洲却被笼统的当成逊尼派武装组织,在叙利亚内战开始后上述状况便愈演愈烈,伊斯兰国的出现是上述情况达到顶峰的标志。很多分析人士指出,正是美国和英国特种部队有目的的活动才造成这一地区极度不稳定的状态。现阶段的军事对抗或多或少的波及了这一地区的所有国家,其中包括沙特阿拉伯、也门、土耳其和伊朗。我个人认为,美国人为将俄罗斯拖入这场战争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未来美国还将继续让俄罗斯陷入“中东绞肉机”,以期望其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美国在中东地区正同时解决数个问题,第一个显而易见,就是让地区交战国筋疲力竭,或者是在不久的将来筋疲力竭,美国便可趁机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让实力衰落的国家寻求帮助,以便为美国所控制;第二个是排挤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竞争对手;第三是吸引欧洲国家参战,这样就可让中东国家产生的难民潮涌向欧盟,未来还可煽动难民使他们产生大规模极端不满情绪,而本土居民则会以暴力活动来应对,有朝一日形势必然会失控,这样中东国家和欧洲之间会产生严重的对立,这是美国最愿意见到的结果。
如果各教派间的战争全面爆发,这必将是相当残酷且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十分不容易平息,1618~1648年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就是一个例子。其实不用从历史中寻找宗教战争的例子,在南斯拉夫解体之后爆发的最为血腥的战争,就是在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和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穆斯林之间展开的。现在中东地区的什叶派穆斯林和逊尼派穆斯林已在事实上开始发动大规模宗教战争,逊尼派穆斯林联盟的领导者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也希望获得这个联盟的领导权,而什叶派穆斯林联盟的领导者则是伊朗,人们目前还不清楚中东爆发的冲突究竟会何去何从,如果它现在还不停止的话,美国在这次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就会与上次有明显的区别。
前不久在也门、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伊拉克爆发的事件证实了上述观点。我特别想将自己的目标转向前不久在伊拉克安巴尔省展开的军事行动,但事实情况是现在的伊拉克军队是由什叶派民兵组成的,而安巴尔省则是逊尼派聚集区,这里的居民支持IS(这一组织在伊拉克境内参与反对什叶派穆斯林、库尔德人和联军的作战)。在逊尼派穆斯林的地盘,由什叶派组成的伊拉克政府军觉得信心不足,这也导致攻取拉马迪城的行动无功而返,同时还让伊军占领整个安巴拉的努力白费。我们对目前伊拉克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叙利亚境内的民族(主要涉及库尔德人)与教派问题与伊相同。叙利亚的阿拉维派、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组成“联合阵线”,他们在基督教民兵的支持下与逊尼派组成的各反对派作战,其中最大的反对派就是IS。叙利亚境内所有的逊尼派民兵组织无一例外的得到了安卡拉、利雅得和波斯湾其它逊尼派穆斯林国家的支持,而且人们第一眼并不能分清其中的情况,西方军事援助的相当部分给与了“温和的反对派”,但其中有些连西方也认为是激进组织,其中包括努斯拉阵线和IS,而且美国和其它北约国家提供的武器装备经常落入极端分子手中,上述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点,不像是偶然事件。
鉴于以上情况,土耳其战斗机在叙利亚上空击落俄罗斯战机就是“合理的”,我甚至每一秒都在怀疑,这一事件有美国特种部队的参与,因为美国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俄罗斯和土耳其则是双输。埃尔多安大洋彼岸的盟友让其迅速“选边站”,于是他做出了鲁莽的决定,即击落俄罗斯战机,回过头看看这一事件,土耳其的做法确实不算明智,但美国人得到了什么?首先是在莫斯科和安卡拉之间打入楔子,让两国分道扬镳,在未来继续扩大在叙利亚业已存在的分歧。其次是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挑拨俄罗斯国内的民族矛盾,俄境内现有超过1200万突厥人,他们是土耳其的同情者,因为其语言相近,文化和宗教传统相同,俄罗斯领导现在应十分谨慎,以防土耳其领导层的活动影响俄国内的民族团结,另外不能允许迫害和恐吓土耳其公民和组织,就像在顿河—罗斯托夫冲击土耳其领事馆那样的事件,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已在社交网络上出现,目前绝不能火上浇油。俄应猛烈反击土耳其政府的挑衅行为,但绝对不能将怒火转向土耳其人民,否则就有可能落入美国特种部队为俄罗斯设下的圈套。
五、中亚接点
西方媒体普遍预测阿富汗境内局势在2016年将会恶化,虽然美国斥巨资向阿富汗提供武器,训练军队和警察,以维持他们的战斗力,但这些都收效甚微。阿富汗的士兵和警察经常开小差,即使留下来也不能很好履行职责。目前IS正在呼罗珊省积聚力量(IS的一个省,与伊朗东部、土耳其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接壤)。如果北约仅在阿富汗保持规模不大的军事力量,那么美国一手扶植的阿富汗现政权将支持不下去,等于将这个国家抛弃。在阿富汗境内唯一能与IS相抗衡的力量就是塔利班,现在阿境内的形势与叙利亚较类似,就是整个地区已陷入教派冲突。塔利班重新执政并不会带来和平,这已有前车之鉴,目前看来只有一丝机会,就是战争不会越过阿富汗北部边境线,同时还需要塔利班赞成严禁鸦片生产。与上述情况相反,如果IS在阿富汗取得胜利,则意味着极端的伊斯兰分子向北扩张将变得不可避免,其中包括向俄罗斯境内渗透,只有一个国家会对这种最坏的情况“欢呼雀跃”,那就是美国。
应该承认的是,目前俄罗斯在阿富汗并没有盟友,现在最好的政策就是关注这一地区形势的发展。既然没有必要支持亲美政府,虽然与塔利班发展关系十分危险,但不要刺激它且不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框架下对其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可行。俄罗斯除了执行上述政策,还需要发展与盟友伊朗的关系,这对俄的国家利益有利,因为伊朗在阿富汗境内有盟友。
六、俄罗斯和日本的矛盾
关于北方四岛问题,俄罗斯和日本各执一词,每年都会为此爆发争吵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东京方面早已对二战结果提出异议,要求俄向其移交北方四岛的管辖权,同时还包括萨哈林岛的南部。日本曾发表过一个声明,准备武力解决与俄罗斯的领土争端,应考虑到自卫队早已成为一支强大的军队,且目前还在不断扩编和完善,2015年9月日本国会通过一项法律,允许自卫队到海外作战,这就会让日本政府对邻国使用武力变得可能。现在日本自卫队总兵力约25万人,陆上自卫队共编有5个诸兵种合成军,总兵力约14万人,装备有1000辆坦克,同等数量的装甲车,超过200门自行火炮,超过1500门火箭炮和身管火炮(其中包括训练用火炮和防空炮),配属陆上自卫队的陆航有近500架各型直升机。日本空中自卫队总兵力超过4.7万人,装备有近760架飞机和60架直升机。日本海上自卫队有4艘直升机航母,40艘各级驱逐舰,6艘护卫舰,18艘各级柴电潜艇,除此之外还有各类支援保障舰艇,总兵力超过4.5万人,如此庞大的力量让人不得不有所顾忌。
俄罗斯也明白,在没有美国同意的情况下,日本未必会将对领土的要求和盘托出。目前美国在日本建有军事基地,驻扎有军队,且还同该国签订了《日美安保条约》,但因日方对领国提出领土要求而导致的军事冲突,美方已表示不会参与,因此虽然目前莫斯科和东京之间有些许不愉快,但从总体上看局势仍旧是稳定的,但谁也不能保证这一情况不会发生变化。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