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太阳东边雨 百年不遇年年遇
文章通过‘西边太阳东边雨’现象引出对‘百年不遇年年遇’的反思,结合统计学与水利建设,探讨自然灾害频发与人为因素的关系,强调科学认知与责任意识。
西边太阳东边雨 百年不遇年年遇
偶涂鸦过几个关于自己不同生活时期的帖子。如“孩提时期”的专题叫《斑驳年华》,如“青春时期”的专题称《河套叙事》,说的是“上山下乡”的事,有十多个帖子组成,想到了就涂鸦一个。《斑驳年华》现已经有了8个了,这第8个的题目就是《西边太阳东边雨》。
有人会质问,楼主你错啦!人家都说东边太阳西边雨,连歌都这么唱的。诗为证“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其实错与对要看说话的时间,如果上午下雷阵雨,那是“东边太阳西边雨”;如果下午下雷阵雨,那是“西边太阳东边雨”。当然还要一个前提是局部下雨,观象者又是在这个局部的边缘,才能观察到这“老天爷的阴阳脸”。
在我的记忆力夏日,雷阵雨似乎下午至傍晚多呢?这样说来还是“西边太阳东边雨”比“东边太阳西边雨”要多一些,这也许是沿海地区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就是生活在水乡江南的。我的帖子最后是这样写道:“随着雨区南下且减弱、雾气升腾、加上西边阳光照射,突然间热浪一扫而空,凉爽的风穿透后背,带着泥土和稻谷清香的风沐浴着人体每一个汗孔。眼前风景美不胜收!一道道彩虹进入眼帘。啊……人生第一次看到,这般美妙,这般绚丽,这般丰满的彩虹群。啊……我的……西边太阳东边雨,天人有情献环宇……”
“西边太阳东边雨,天人有情献环宇”,这是难得的瞬间大自然的美。毛泽东有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天有让人绚丽憧憬的瞬间,也有令人苦不堪言的时候。这些年几乎灾难不断,这也是事实,无可争辩。但关于灾难程度的描述似乎也成为套路了,“百年不遇”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才有了我主题的下半句“百年不遇年年遇”。怎么看待“百年不遇年年遇”这个问题呢?
既然是“百年不遇”,那就是将水文记载纳入到“统计学”的范畴了。当然要加上观察的数据没有造假是真实的这一条,否则也就无从谈起了。那么各地的水文观测站点就是统计学下的样本点,观察数据就是样本值。最常用的统计数据就是“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描写集中于离散程度)。
如果用几个样本观察值说事是违背统计学原理的。因为统计量还必须统计学的三条原则,它们是“一致性”、“无偏性”和“有效性”。如下大暴雨,那是几乎年年都发生,大降雨量发生在哪几个样本点(水文观察点)是随机的。用几个样本点的观察值在与自身历史观察值作比较,得出“五十年不遇”、“五百年不遇”,那么这几乎年年发生。这如同“西边太阳东边雨”一样,这一美景总有人看到感悟到。所以,统计学讲的是“样本空间大小比较”、“样本均值的比较”和“样本方差的比较”。用局部数据进行说事是违背统计学“实际推断原理”的。
另外一个观察就是江河的观察数据,一个讲水位,一个讲流量。当然也不是局部观点可以进行推断的,水利是个全局性的问题,同时也是历史性的问题。我年轻时非常爱游泳,小时候就游过黄浦江,到了河套地区多次游过大黄河、二黄河(《河套叙事》中有一帖专门写畅游黄河的),出差长沙还有过橘子洲头的湘江。横渡大黄河时懂得一个道理,水深处水流缓慢,水浅处水流澎湃,这叫流量守恒。水利建设就是为了存储量与泄洪量,就是:旱灾有水,水涝排掉。
水位与两个量紧密相关,一个是降雨量,一个是泄洪量。泄洪量就涉及水利设施与历史积累。这些年国家投入不少,然而重“水电”而轻“水利”是比较严重的,“水利”谈不上发展,都是吃老本,吃维持费。许多河道越来越浅了,由于公路急速发展,水运急剧下滑,这也是事实,有些河流连通航的能力也失去了。船少过了,也可以不过,但水还是要过,起码还要那个通流量。河床浅了,大流量了,水流就急,急不起来,水位就涨,涨了急了,堤坝危了,就这个理。
同一条河,儿时觉得很深,现在看见有人可以趟着过,不会游泳也行,那么泄洪那就不行了!什么都市场化了,教育、医疗、水利…也能市场化?为什么重“水电”而轻“水利”呢?水库建设几乎是为了电力,因为电力是有利润的,农业、水利灌溉和百姓饮用水是没有利润的。按照市场经济,这些都可以“转、停、关”的,问题是关不掉,关了也就完了,大家都玩完了!神话市场经济的精英全是不吃饭、不喝水的主!
长期缺乏关注、长期缺乏投入,问题暴露了,怎么办呢?最好推托就是“百年不遇”,责任是老天爷的。呵呵,天若有灵明是非,千钧霹雳除恶黑!诚然,天既没有情也没有灵,有的是规律,人类就是要认识这些规律,统计学就是认识这些规律的一门学问,统计学可不是用来寻找推卸责任“说辞”的。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