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怪论—— 煤矿与大学之比较

火烧 2010-03-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对比煤矿与大学的生产与教学模式,分析两者在生产指标、工作量、超量增效等方面存在的异同,揭示教师与矿工在工作强度与待遇上的困境。

      怪论 —— 煤矿与大学之比较
  
  煤矿与大学之比较,却是很怪异的。咋个比较?没法比的!说句不好听的俗语,一个是下里巴人,一个是阳春白雪。所谓怪论,是要将“阳春白雪”说成是“下里巴人”,成立不成立各位看官判定,说错了可以骂俺胡说八道,说对了给俺予以支持哈!作为讨论问题俺一样欢迎。
  
  俺在大学工作已有三十多年了,煤矿近二十年来也跑了不少,甚至还下过劳改犯的煤井。还有其它的各类矿也转了不少!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鉴别。比较什么呢?怎么才能对应比较呢?俺给出三个指标进行对应比较。
  
  比较的三个指标为:
  
  一是工人生产指标对应教师工作量指标;
  二是工人差额指标对应教师超课时指标;
  三是企业年生产量对应学校招生规模量。
  
  状态与过程的素描:
  
  前提:由于煤炭市场求大于供和大学扩招,状态是一样的。
  过程:首先提升劳动生产强度和提升教学工作量额度,过程相同。
  手段:多采用增量改革实现,简单说付出多了报酬相应提高。
  超量:由于扩大生产和扩大招生生源,都必须付出超额报酬。
  
  比较结果的分析:
  
  1、增量改革的实施。由于企业的市场化经济自主权大大超过高校,而且有减员增效的尚方宝剑,增量改革在岗的工人比教师所得增效多。简单说明在岗工人一人干了两人原来指标可以得到一个半人的收益,教师通过几次工作量紧缩实际上也接近一个人做两人的工作,但实际报酬所得没有一个半人的收益水平,因为学校没有企业的那么多自主权利,再说学校还有1:1的非教师队伍,非教师队伍怎么办,好在高校平均收益基准比企业高,但是高校教师的骨头大大的收紧一次。
  
  2、超量增效的措施。两种超量都没有按《劳动法》实施,也都没有按照基量1:1实施,企业采用减半处理(简单评价),比如工人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多得半个工人份额报酬。企业希望这样,因为企业利润大大增加。大学采用这个办法本来是不合适的,大学应该符合教育部基本定编基准,根据各类学生招生数乘以师生比即可。但由于扩招师生比大幅度增加,根据基本额定工作量,大量空缺必须有教师去完成,这才有了超课时酬金这个提法,国外几乎不存在。超课时酬金多少?千差万别!有些还根据课程“定价”,这里说的是面上一般课程。如果工人是自己的二分之一,大学教师好的是自己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四分之一,不好的五分之一。
  
  3、问题的分析。
  
  (1)煤矿及矿工问题:任何煤矿的生产能力是额定了的(如年生产能力100万吨),大幅度超产设备能力跟不上,设备所带了的事故增加,甚至猛增,这是一个物力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人的原因,矿工从八小时延增到十多小时,劳累过度后的麻痹与盲从增加,由此带来的事故增加,所以,为何煤矿矿难得不到遏制的根本原因;第三遗留问题,是矿工的职业病猛增,这种劳动强度和疲劳程度,超过一般人的生理机能,职业病猛增是必然的。我所了解的矿工还是愿意下井后多干,既然下井了那就多干点,是一种用身体的透支来换取劳动报酬养家糊口的,除去职业病的,矿工到了一定岁数身体各方面问题全来了。用一句话来说,矿工苦!
  
  (2)高校及教师问题:任何大学的培养规模也是基本确定了的,教学总规模、试验总规模、体锻活动场所、学生宿舍等也应该是有标准的,除非扩容建设,否则都将影响教学质量这是其一;其二师资结构与师资力量也是这样,盲目上学科点,使得层次的总水平下降,博士等同于硕士,硕士等同于学士,学士等同于专科;其三教风、学风走下坡路,行政管理霸权扩张,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几乎荡然无存,其结果是教师就是打工的。问题是大学的产业化模式,不过教师好赖还在双轨制的那个轨道上,这是矿工所不能相比的。但也用一句话来说,教师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