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工资改革
文章揭露高校工资改革引发教师不满,批评岗位设置不合理,工资等级制度僵化,教学负担重而报酬低,反映教师待遇与贡献不匹配的问题。
关于学校工资改革
由于笔者有公选课要上,所以没有听学院关于“岗位设置管理”和“工资改革”的传达。但人们沸沸扬扬也算知道些内容。特别地听到了,想拿高一级的工资,必须申报,不申报按同档最低级工资处理?
听了此话,我对工资改革彻底失望了。如果我们的学校是国民党领导的,能不能有这样处理方法吗?我想不会,因为从脸面上,不能这么说;再说在大学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更不能这么说。所以,此说法不如国民党。
说白了,这申报就是要教师向管理层低下高贵的头,因为申报了,接着就是三堂五审过一遍。其实这些年来还有几多高贵的头?职称制度下几乎不复存在了。只要你蒙着头缺啥补啥,就好!这个问题不在絮叨了……
听说工资系列是这样的。教授档等级为2、3、4,1级那可是可望不可及(不谈);副教授档为5、6、7,讲师档为8、9、10,初级档为11、12。其它系列基本向这条主线靠拢。但行政系列比较优惠些。原来正处与副教授同档,这些年早就与教授为伍了,正科还能高于讲师。教师系列贬值也太快一点了。
据说,这方法是参考建国初期的办法。这么说,就是干部24级工资、工人8级工资那样一个状态。其实学校与社会一样具有复杂性。那个时候除了这个没有别的了。现在可不同,丰富多了。除了基本工资,还有岗位工资和福利津贴等。比如,原来大学教师都享受干部待遇,尤其是建国后参加大学工作的就是国家干部,所以才有正处与副教授同档、教师与正科同档的概念。现在分灶吃饭,五花八门,八仙过海,权就是钱,所以干部系列远远超过教师系列,在上海总收入干部几乎是教师翻番。学校干部按此水平,“吃亏”是肯定,所以他们是不满意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在高校正处略高于(没花头的)教授,正科都高于讲师,也在情理之中。
在总收入中,由于改革着眼点不再基本工资这一块,所以这块显得本末倒置了。这也是中国特色,国外大学的工资制度仍然是基本工资为主线,其它所占比例很少。这一点咱们没有与国外学校接轨,这是横向的。从纵向来看,仍然忽略很多因素。每次所谓的增量工资改革,实际上拉大一次收入差距,秘密也在这里!增量工资改革,大头是应付货币贬值的(货币增发速度超过20%,GDP增长速度算10%,那么收入增长率是多少呢),所以底层几乎得不到真正的增量,几十年来积压的社会矛盾也在于此!
我留校后(文革刚结束),知道些大学工资状况的。以我们数学教研室为例。讲师这档很复杂,从七、八十多元到接近二百元。后来在这些工资较高中评高级讲师,不少老教师就评为高级讲师了,其中一位是数学家吴文俊的同学赵老先生,由于升高级讲师要考外语。赵老先生不是外语不行,而是大拿。要他考,他来气了,说考?我考你们差不多,要给就给,不给拉到!这事就像清华的黄万里老先生(也让他考外语)。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一个现象,每档工资级别需要离散,而不是集中。讲师的基本工资超过副教授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很普遍的,一个老讲师也许比一个年轻的副教授高许多。也就是说不但需要有叠合点,还需要叠合区间。比如工人八级工资的最高级是一百多(在上海好像是108元),相当于哪一级的干部工资?工人的最高工资与国家干部最高工资相差几倍呢?
既然说类似于建国初期的基本工资体系,那就有这个体系各种情形分析,叠合部分为何不采用呢?当年的基本工资几乎是工作收入的全部,现在还有另外两大块(岗位工资与福利津贴),这两大块就是等级森严,剩下一块,还是等级森严。这样的工资体系,世界上那个大学是这个模样的呢?那么中国的高校能否走出这个死胡同?照这个思路没有可能!
最后说说学校的底层的报酬问题。大学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两大块,一是国家投入,国家投入基本以大学生培养数量为主要依据;二是大学生学费收入。所以大学经费主要来自本科教学,然而本科教学几乎沦落为大学的底层工作。我校全员(学生不算)教师与非教师比,是1:1,师生比1:26。我校缺编多少不好说,因为师生比的水平在提高,但缺编是肯定的。教师面对着这么多大学生教学工作,所以争得这两份口粮的主要是教师。
然而,主要贡献者的辛劳所得偏低是个不争的事实,只是第一层面上的;第二层面上,本科教学主力军是低层次教师,压低这个群体的辛劳所得(如上所述)也是个不争的事实!两根绳索套在中底层教师的脖子里,这也是事实。这群体不享受任何减免和补贴,反而在多次“绩效”过程中,倍本加利工作量核算,加大了这个群体的实际付出。由于我在学校已三十多年,体会是核定教师实际教学工作量已经是翻番了。过去是“精耕细作”,现在是“产业产品化”了。对学生来说,交了钱得不到好教育;对老师来说,成倍付出得不到好报酬。由于缺编,超工作量津贴是正常的,超一个标准学时所得十多年未变,三十元左右,全中国高校屈指可数啊。一千来人的教师队伍,猛然间可以挤出一千来万的超课时津贴。奇迹!
如果是提倡“奉献精神”也就罢了,老师整日算自己挣多少“工分”也算不得什么好老师。问题是“奉献”了,还要踩你一脚,你们这些水平太低,也只能这样了,有本事上学科点那(学科点水平到底怎样?这里就不说了)?知识分子本来是不凝聚的群体,高踩低虽平常,但也要有个度,不是吗?就学校总体经济分割来看,学科群尤其重点学科,学校向他们倾斜,底层教师没说什么吧?倾斜于反倾斜的教师群考核没什么不一样,底层教师也没说什么吧?哈哈,为了发展,理解万岁,不是吗?问题是拿了基本面的奉献,看不起基本面工作的教师,这就有良心问题了,拿了人家的还要踩人家,不道德!
在下二十多年前也做过教研室和系部领导的,那时候有减免工作量?没有。有各种津贴吗?也没有。只有为人民服务,课照上,会照开,工作照做。咳!一句话,现在的高校,正在堕落……
由于笔者有公选课要上,所以没有听学院关于“岗位设置管理”和“工资改革”的传达。但人们沸沸扬扬也算知道些内容。特别地听到了,想拿高一级的工资,必须申报,不申报按同档最低级工资处理?
听了此话,我对工资改革彻底失望了。如果我们的学校是国民党领导的,能不能有这样处理方法吗?我想不会,因为从脸面上,不能这么说;再说在大学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更不能这么说。所以,此说法不如国民党。
说白了,这申报就是要教师向管理层低下高贵的头,因为申报了,接着就是三堂五审过一遍。其实这些年来还有几多高贵的头?职称制度下几乎不复存在了。只要你蒙着头缺啥补啥,就好!这个问题不在絮叨了……
听说工资系列是这样的。教授档等级为2、3、4,1级那可是可望不可及(不谈);副教授档为5、6、7,讲师档为8、9、10,初级档为11、12。其它系列基本向这条主线靠拢。但行政系列比较优惠些。原来正处与副教授同档,这些年早就与教授为伍了,正科还能高于讲师。教师系列贬值也太快一点了。
据说,这方法是参考建国初期的办法。这么说,就是干部24级工资、工人8级工资那样一个状态。其实学校与社会一样具有复杂性。那个时候除了这个没有别的了。现在可不同,丰富多了。除了基本工资,还有岗位工资和福利津贴等。比如,原来大学教师都享受干部待遇,尤其是建国后参加大学工作的就是国家干部,所以才有正处与副教授同档、教师与正科同档的概念。现在分灶吃饭,五花八门,八仙过海,权就是钱,所以干部系列远远超过教师系列,在上海总收入干部几乎是教师翻番。学校干部按此水平,“吃亏”是肯定,所以他们是不满意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在高校正处略高于(没花头的)教授,正科都高于讲师,也在情理之中。
在总收入中,由于改革着眼点不再基本工资这一块,所以这块显得本末倒置了。这也是中国特色,国外大学的工资制度仍然是基本工资为主线,其它所占比例很少。这一点咱们没有与国外学校接轨,这是横向的。从纵向来看,仍然忽略很多因素。每次所谓的增量工资改革,实际上拉大一次收入差距,秘密也在这里!增量工资改革,大头是应付货币贬值的(货币增发速度超过20%,GDP增长速度算10%,那么收入增长率是多少呢),所以底层几乎得不到真正的增量,几十年来积压的社会矛盾也在于此!
我留校后(文革刚结束),知道些大学工资状况的。以我们数学教研室为例。讲师这档很复杂,从七、八十多元到接近二百元。后来在这些工资较高中评高级讲师,不少老教师就评为高级讲师了,其中一位是数学家吴文俊的同学赵老先生,由于升高级讲师要考外语。赵老先生不是外语不行,而是大拿。要他考,他来气了,说考?我考你们差不多,要给就给,不给拉到!这事就像清华的黄万里老先生(也让他考外语)。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一个现象,每档工资级别需要离散,而不是集中。讲师的基本工资超过副教授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很普遍的,一个老讲师也许比一个年轻的副教授高许多。也就是说不但需要有叠合点,还需要叠合区间。比如工人八级工资的最高级是一百多(在上海好像是108元),相当于哪一级的干部工资?工人的最高工资与国家干部最高工资相差几倍呢?
既然说类似于建国初期的基本工资体系,那就有这个体系各种情形分析,叠合部分为何不采用呢?当年的基本工资几乎是工作收入的全部,现在还有另外两大块(岗位工资与福利津贴),这两大块就是等级森严,剩下一块,还是等级森严。这样的工资体系,世界上那个大学是这个模样的呢?那么中国的高校能否走出这个死胡同?照这个思路没有可能!
最后说说学校的底层的报酬问题。大学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两大块,一是国家投入,国家投入基本以大学生培养数量为主要依据;二是大学生学费收入。所以大学经费主要来自本科教学,然而本科教学几乎沦落为大学的底层工作。我校全员(学生不算)教师与非教师比,是1:1,师生比1:26。我校缺编多少不好说,因为师生比的水平在提高,但缺编是肯定的。教师面对着这么多大学生教学工作,所以争得这两份口粮的主要是教师。
然而,主要贡献者的辛劳所得偏低是个不争的事实,只是第一层面上的;第二层面上,本科教学主力军是低层次教师,压低这个群体的辛劳所得(如上所述)也是个不争的事实!两根绳索套在中底层教师的脖子里,这也是事实。这群体不享受任何减免和补贴,反而在多次“绩效”过程中,倍本加利工作量核算,加大了这个群体的实际付出。由于我在学校已三十多年,体会是核定教师实际教学工作量已经是翻番了。过去是“精耕细作”,现在是“产业产品化”了。对学生来说,交了钱得不到好教育;对老师来说,成倍付出得不到好报酬。由于缺编,超工作量津贴是正常的,超一个标准学时所得十多年未变,三十元左右,全中国高校屈指可数啊。一千来人的教师队伍,猛然间可以挤出一千来万的超课时津贴。奇迹!
如果是提倡“奉献精神”也就罢了,老师整日算自己挣多少“工分”也算不得什么好老师。问题是“奉献”了,还要踩你一脚,你们这些水平太低,也只能这样了,有本事上学科点那(学科点水平到底怎样?这里就不说了)?知识分子本来是不凝聚的群体,高踩低虽平常,但也要有个度,不是吗?就学校总体经济分割来看,学科群尤其重点学科,学校向他们倾斜,底层教师没说什么吧?倾斜于反倾斜的教师群考核没什么不一样,底层教师也没说什么吧?哈哈,为了发展,理解万岁,不是吗?问题是拿了基本面的奉献,看不起基本面工作的教师,这就有良心问题了,拿了人家的还要踩人家,不道德!
在下二十多年前也做过教研室和系部领导的,那时候有减免工作量?没有。有各种津贴吗?也没有。只有为人民服务,课照上,会照开,工作照做。咳!一句话,现在的高校,正在堕落……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