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上海 可晓得下海
都知道上海 可晓得下海
第一次来到上海,是1966年的冬天,那年小学刚毕业才进中学门,那年冬天学校兴起大串联,12岁的我就加入大串联的行列。跟着高年级学生也就来到了我心中大上海。什么都是新鲜的,一个乡巴佬到西渡口观对岸,那就是上海的工业重镇闵行。眼前是多么壮观一景啊,几百米开阔江面,比起家乡静静小河,那才是大江大浪呢。你看这渡船大能渡许多汽车,没有经历过,所以就开始兴奋不已。沪闵路比起老家小镇的马路可宽敞多了,双向来往的车子都不用相让,各行其道。有同学比我见识多,一路介绍,我更是兴致勃勃……我们郊区大串联的学生接待站就是外滩的海关大楼,就是每天到点能敲“东方红”钟声的那个大楼,这一住就是一个星期,我这认识了大上海。
第一次看见下海,那是1978年去同寝室同学家住唐山路的家时,经过“下海庙”也才知道在上海有个“下海庙”,原来是有上海必有下海哦。就是不明白“上海”和“下海”的来历。后来一篇小文介绍,1955年毛主席他老人家来上海视察,兴头上问身边的陪同人员:“你们知道上海,还知道有个下海么?”顿时在场人员哑然。老人家自己提供了答案,他说:“有!”还是毛老人家知识渊博,哈哈,无人可及啊。
现家住“东安花苑”,就在中山南二路和龙华路口。从家到学校,要涉及三个上海的古镇,就是从龙华古镇出发,经上海古镇,最后到引翔古镇。沪江校园就在引翔古镇的辖地,引翔古镇的中心地就是现在的长阳路与双阳路交界处。明朝起开始设立为镇,主要突出其军事地位而建立的,当时属于上海县管辖,三个古镇引翔古镇是最年轻的。最古老的是龙华古镇,三国时期就有。
上海古镇建于南宋末年咸淳年间,归属华亭县(就是松江),元代华亭升级为府,即松江府。知道棉纺织家黄道婆吗?就是华亭县华泾镇(龙华镇西)人。上海镇也就升级为上海县归松江府管辖。
上海最早是个渔村,由于坐落在上海浦边上,这个渔村就叫上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下海的渔村。一个在吴淞江的南边靠西,一个在吴淞江的北边靠东。据说延吴淞江(现在叫苏州河)交融的小河有十八浦,多半是人工河。宋代为解决吴淞江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河流由南流北入吴淞江称为“上”,由北流南入吴淞江称为“下”。当地村民们都是以渔谋生,不过最早用于通商的还是属于上海浦这一块土地。相对别处要繁华一些。换句话说,下海浦渔民相对多,上海浦相对商贸多,这在南宋已经形成,浙闽一带和长江下游的贸易逐渐在这块烂泥滩上建立起来。
由于上海浦这个渔村在南宋时期发展,自然村的规模迅速发展,所以在南宋末年建立了镇,就是上海镇。又经过元代百年,到明朝新筑上海县城,城墙共长九里,有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朝阳门(小南门)、晏海门(老北门)等8座城门,城内有肇家浜、方浜、薛家浜等东西向直通黄浦江的河流。上海城隍庙就是最好的见证。要不说现在总感觉上海老城区,没见到河,桥却很多?如小木桥、大木桥、斜桥、打浦桥、八仙桥等等。原因是那些小河被填没了。
现在那个地方的“阿拉”们,口口声声说:“上只角”就是指的是那里。“下只角”最正宗的地方,就应该是下海浦。以后也就泛指了,不属于“上只角”都应该是“下只角”了。正宗的“下只角”就是那个“下海村”,也坐落在“下海浦”的河边。下海浦几经变故,这条小河在地图上找不到了,不过留下三个关联的地名,一个就是“下海庙”、一个就是“提篮桥”,还有一个就是正对庙门的“海门路”。下海庙也称夏海庙、义王庙,位于上海虹口的提篮桥地段。据称“提篮桥”地名的来历,就是渔民手提装着香烛的篮子,过桥去下海庙烧香而得名。
据记载,“下海庙”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与“上海城隍庙”不同的是,“下海庙”是比丘尼道场;而“城隍庙”是道观。“下海庙”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虽然说是佛教庙宇,但里面还是供着妈祖女神的。下海庙分前殿、后殿和东偏殿。前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和地藏。后殿及东偏殿分别供奉西方三圣、千手观音、天妃娘娘等。殿的规模都很小,在佛国中算小户人家了。
现在的“下海”有三大景区,“下海庙”、“提篮桥”和犹太人近代聚居区(摩西教堂)。近代的提篮桥不是由于妇女多手挎放供品的提篮而闻名,恰恰是“提篮桥监狱”,上个世纪初成为远东最大的监狱。监狱虽名声在外,但只能雾里看花,远远瞥一下足矣,不然有多事之嫌。不过现在“犯事“”,也未必能进“提篮桥”,据说还是要有门道才能“入住提篮桥”呢,其它不去青海、安徽、苏北等地的监狱算是幸运的了。
往远处说,大杨浦也就是“下海”,现在的“八埭头”也是正宗“下海”地区,一直可以到杨树浦、迎祥浦(尹祥浦)。到明朝后期,倭寇会同海盗侵犯上海,这就在上海县的东北角建立了以“尹祥浦”为中心的“引翔镇”。你果真要找“下海镇”,这个“引翔镇”就是你要找的。现在的大杨浦就是“下海镇”。
民国以后,孙中山就想把“新上海”建在“引翔镇”的北边,那就是“五角场”。“五角场”以邯郸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淞沪路五条发散型的主干道在这里交会而得名,由国定路、政立路、国和路围成。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大上海计划》,江湾五角场”的大上海计划。所谓民国十年黄金时期,也没有建成,最后因淞沪战事和抗日战争也就泡影。大杨浦的复兴岛也就成为蒋介石在大陆最后居住的地方,那个地方还留有他的“白庐”,复兴岛也就成为蒋介石离开大陆“下海”的地方……
复兴岛的白庐
下海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