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启示录:诗人毛泽东
昨天写了一篇《“中国诗词大会”启示录: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会亡?》,广大朋友纷纷留言问:写中国古典诗词为什么没有提到毛泽东诗词?我想毛泽东诗词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所达到的高度和为中国文化所作出的贡献都非一般人所能评价,加上前文主要评论中国古代古典诗词发展历程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所以未提及毛泽东诗词,但只要论及中国古典诗词均无法绕过毛泽东诗词,为解广大朋友的疑问,也为完整认识毛泽东诗词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专写此文,以供读者参阅。
我以为要认识毛泽东诗词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首先需要了解中国古典诗词是怎么走下神坛、渐渐式微的。其一,中国古典诗词到北宋末期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亡国哀曲,从精神层面来说,宋代诗词中的文化已经不再硬朗,不再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支撑,而仅仅是文化人玩味的雅趣或雕虫技艺。其二,中国文学样式渐渐向长篇叙事故事体裁转变,如在元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厢记》《桃花扇》一类的长篇戏曲和《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及《儒林外史》等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其三,随着满人入关入主中原,中国士大夫们为了逃避异族统治,纷纷躲进故纸堆中搞音韵文字考据等学术研究,出了一批考据方面的学术成果,即使不时有诗词大家出现也已经撑不起中国古典诗词的大厦。其四,随着科举考试中“八股文”成为官场中占主导性的文化,中国文化渐渐从开放走向封闭,从生动走向僵化,从文言文到古典诗词都因为脱离生活和百姓而一并走向了没落和衰败。
到清末民初,为了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君主共和、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一批革命志士东奔西突,希望寻找到一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这其中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革命和清扫最为彻底。这种文化变革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彻底消除文言文,从书写到交流全部采用白话文,让脱离生活的语言重新恢复活力。二是对古典诗词的扬弃和改造,倡导以白话文为表达方式的新诗体,于是从民间到绝大部分文人都开始放弃对古典诗词的写作,并由此造成中国人不再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整个社会将古典诗词抡进了字纸篓,写古体诗词被人认为是老古董而受人鄙视,中国文坛的主流变成了以白话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新小说、新散文和新诗,虽然仍有一部分人在坚持旧体诗的写作,那也只是朋友间的唱和和故纸堆里的把玩,难登大雅之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诗词出现了。由于毛泽东诗词最大的特点是脱去了书斋里文人们僵化的腐儒之气,而是以生活化、明白晓畅的语言直抒胸臆,这既是唐诗宋词中硬朗、明快诗风的回归,也是重拾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风骨,既有厚重沉郁的民族情怀,又有柔美伤感的离别伤逝,对于尚处于分裂与战乱年代以及刚进入新中国的中国人来说,毛泽东诗词带给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并不仅仅是它的文化价值,而是它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发奋图强的力量,带来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
我们常说毛泽东诗词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是因为无论身处绝境还是遭逢强敌,毛泽东的诗词都如掏出自己的丹心点燃的明灯,照亮黑暗,指明道路。他一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面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一面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一面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面是“敌军围困万千重。”一面是“我自岿然不动。”一面是“人生易老天难老。”一面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的这种春意浩荡、青春激昂的诗风一下子就让中国文化寻找到了自己的年轻状态,在一个古老而衰败的国度,在一个国家破败、国民柔弱的年代,毛泽东诗词让国民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激情和喷薄而出的力量。所谓救亡图存其实是救人的精神,是凝聚民心,增强意志,敢于拼搏。有了强大的精神,才会有强健的文化和国民,才会有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因此毛泽东诗词的价值并不仅仅在诗词本身,而在文化和精神。
由于毛泽东一家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牺牲,他经历了从家族到家庭的巨大创痛,体验过种种离别即永别的伤感,他的诗词中也流露出了离愁相思和伤逝苦痛,“晓来百念都成灰,剩有离人影。”“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知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这种至情至性情感在诗词中自然流露,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伟人面对亲人离别甚至生死两隔时肝肠欲断的悲苦。正因为他有比普通人更多沉重的苦痛,才让我们知道他在写作“泪飞顿作倾盆雨。”时的伤痛与狂喜,才让我们知道他为什么会写“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才会知道他为什么能写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家国情怀。毛泽东常常将个人的悲痛掩盖在他解救国家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下,独自抚摸。
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内心柔弱的一面,只是有人给你看的是伤疤,有人给你看的是从容。毛泽东所追求的是“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是“我欲因之梦寥廊,芙蓉国里尽朝晖。”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呈现给我们的正是这种博大的情怀和豪迈的气慨,看古今中外,哪一位领袖能够通过诗词表达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伟大抱负?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过曹操的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毛泽东曾写过一首《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与曹操似乎在东海边隔着时光和历史唱和,曹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留下逐鹿天下之后的暮年壮心,毛泽东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表达时代变革社会变迁人民幸福的豪情,时间虽跨越千年,秋风依然萧瑟,洪波依然涌起,星汉依然灿烂,然而时光荏苒,人间已换,这既是一种诗词的唱和,也是一种精神的交流。
毛泽东最受大家推崇的词当为《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气度、意象、格局、胸襟与境界不仅超越了曹操,也不逊于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位诗人,这首词气势恢宏,意韵纯厚,境界高远,格局阔大,气度非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奠定了毛泽东在中国诗词史上和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首诗为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创造了一座新的高峰,与《诗经》、屈原、唐诗、宋词并峙耸立,我们无法在3000年的中国古典诗词史上找到一首气势如此雄奇、胸襟如此伟大、意象如此深远的诗词,正是这首诗使得毛泽东在成为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伟大的书法家的同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峰和精神长河,毛泽东诗词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或许还需要我们继续发掘,但毛泽东诗词让中国古典诗词重新走向了辉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不少诗词达人朗诵毛泽东诗词,这让我们感到亲切和喜悦,我们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开始喜欢毛泽东诗词,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还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使中国文化越来越被当代世界重新认识和重视,随着中华民族崛起、中华文明复兴的到来,中华文明正在成为世界多元文明中最光彩夺目的文明。
从《诗经》到《离骚》,从“乐府”到陶渊明,从唐诗到宋词,中国古典诗词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现在我们知道,毛泽东诗词是在中国诗词逐渐式微状态下产生的又一座奇峰,那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文化境界,更是一种文化精神。
附文:“中国诗词大会”启示录: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会亡?
2017年2月,中央电视台的一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火了,一个叫武亦殊的00后女孩火了,这台诗词大会最大的魅力在于让全国人民沉醉于中国传统文化,沉醉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诗词中找到了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而我从中国诗词大会所想到的是:中国为什么历经劫难而没有亡?中华文明为什么传承5000年而没有亡?
单音节、象形会意的方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粒种子,而大约产生于3000年前的《诗经》是中华文明的第二粒种子,汉字像一块块文化之砖,是构筑中华文明大厦的基石,而《诗经》是中华文明能够渊源流长的血脉。
《诗经》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情感和精神的第一次汇聚和凝集。直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从《诗经》的305首诗歌中触摸到数千年前我们祖先的生活形态和男女唱和的美好情感,是《诗经》让我们能够重回数千年前,站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河边,感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感,《诗经》这粒中国最早的文化种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贡献还在于他是普通百姓在劳动生活中吟诵出来的诗,也是写普通百姓生活劳动的诗,《诗经》中的诗来源于生活,流传于民间,经由后世士大夫整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化经典,直到数千年之后依然闪耀着烁烁光华,受到广大诗词爱好者喜爱。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专设端午节纪念他,以一个全国性节日来纪念一个近3000年前的诗人不仅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在世界文化史上没有过。屈原的《离骚》以其宏大的意象和瑰丽的诗句,以其高远的精神和清奇的风骨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伟大诗人的人生抱负,他情感的沉郁苍凉、对宇宙和历史的追问,他不甘沉沦于浊世的独立精神都令后世文人高山仰止。可以说屈原不仅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思想家,他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之门,让我们能够遨游于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汉代是一个开疆拓土的伟大朝代,它开辟了影响千年中西文化商贸交流往来的丝绸之路,产生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伟大军事家和张骞这样伟大的政治家,还产生了汉“乐府”这种来自民间、以民歌为主的诗歌,汉“乐府”的最大特点是叙事,大量以叙述民生疾苦为内容的诗歌由此流传于世,《白头吟》、病妇行》、《孤儿行》,“每读一过,觉有悲风刺人毛骨。”这种诗风一直到唐代杜甫才承续其风骨。
如果让我们今天来探讨诗歌的最大价值,以及后来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我想最大的变化在于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无论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诗歌发展流变,都不再是百姓情怀的表达,所谓诗言志,自此以后的诗中之志皆为士大夫之胸臆,无论是写百姓生活还是写文人抱负,都是文人情怀,而不再是《诗经》和“乐府”中那样直接来自或直接展现百姓的生活和感情。
从三国到魏晋,其诗歌主要是政治家和文人的情怀,产生了不少大家和名作。其帝王诗以曹操为代表,虽然只留下了20多首诗,但几乎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观沦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还有《黾虽寿》:“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其毫无苍凉之感的宏大气势与英雄气慨此后千余年再无人超越,特别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代表性章句。
魏晋时期的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在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崩割据时期,以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纷纷退隐山林,终日吟诗饮酒作乐,不思天下疾苦,倡导无为。而陶渊明则归居田园,其留下的散文《桃花源记》已成千古名篇,而他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更是中国文人追求的最佳心境,其影响至唐代达到最甚,王维承其衣钵,在终南山写出了开启另一气象的田园诗。陶渊明的诗文不事雕凿,崇尚情感的自由抒发和诗文的自然天成,达到了诗文的最高境界。
正因为有《诗经》、屈宋(屈原宋玉)、“乐府诗”和魏晋时期诗歌的厚重积累,才有了唐代中国诗歌的集中爆发,形成中国诗歌的“盛唐气象”。许多人可能只对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唐诗中的巨人有印象,其实唐诗绝不仅仅是李杜白三人,而是一个规模巨大的诗人群体,唐诗也绝不仅仅是《唐诗三百首》中的诗歌,而是规模宏大,仅《全唐诗》所收录的唐诗就达二万余首,唐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是一座高峰,而且唐诗“文化现象”也对中国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刻影响,唐诗与《诗经》、屈原、魏晋诗歌乃至《史记》、《庄子》等共同组成了唐之前的中国人文精神和中国文化血脉。
唐诗也有像唐太宗等人所写的帝王诗,但其气象已不复曹操的雄杰之气,唐诗的内容庞杂,几乎无所不包,但主要表现的还是士大夫的文人情怀,虽然有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反映民间病苦和高适岑参等诗人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作,但大量的还是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或有宏大的篇章,却没有屈原那种纵横天地的大气象和瑰丽无比的华丽辞章,或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启是蓬蒿人”那样的狂放,但已没有了曹操那样的胸襟,在这一点上,唐诗一直没有走出文人的天地,没有了驰骋于宇宙间的那种空阔和高远,无论是王维的辋川集,还是高适的边塞诗,无论是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精雕细琢的章句,还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白居易的《长恨歌》,无不在士大夫的文人情怀方面达到了极致。
可以说,唐诗的“盛唐气象”是唐代文人情怀在诗歌中的体现,但这种文人情怀所达到的境界却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境界,是历史上最厚重的情怀,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屈指可数的几座后人无法逾越的文化高峰。
唐诗中的那种无法形容的美妙与只能意会的情怀,交织与融合着诗人们内心的那种旷达、沉雄、细微、恬淡,他们或以廖廖二十字的五言绝句即成就天下之名,或以八行律诗而成就其历史地位,或以一系列咏史、咏怀诗而流传于世,或以百余行巨制而冠绝古今。无论后人在诗歌方面怎么发展,诗歌到了唐代即达到了顶峰,无法超越,此后的诗歌与唐诗相比也就是诗歌星空中的流星而已。
诗歌发展到宋代又起了变化。宋代有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即国家在强大外敌入侵形势下的分崩离析和文人士大夫在文学艺术方面所达到的非凡造诣,不仅在诗词方面,还有书画方面,乃至在工艺科技方面所达到的成就让后人惊艳叹绝。
从唐诗到宋词一方面是表达形式的变化,另一方面更是国破家亡对文人情感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宋词中格局最大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但其终究未能完成其抱负,仍然只是“空悲切”。
还有如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面看无比雄浑,细品味却只是空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 ,如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只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最后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两位著名的豪放派诗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像陆游诗中所表达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苍凉心境。
一直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花间词”,他写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李清照写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宋词虽然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奇观,但其气象格局已无法与唐诗相比,宋词最大的特点是那种中国人积压于内心的沉郁情感无法渲泻,那种情感随着国破家亡的一步步加深而变得更加伤痛,那不仅是一个个诗人内心的痛苦,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凉,宋代词人不像唐代诗人那样是在享受诗歌,而是在诗词中遭受内心的煎熬,宋代诗词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一杯杯人生的苦酒和种种人生的无奈。
到了明清和民国,中国诗词便走下了神坛,虽然到元曲仍有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曲作和清代纳兰性德的诗歌,或许在戏曲小说方面有更多传世经典产生,但从整体诗词成就来说,已完全无法与之前的唐诗宋词相类比,特别是民国推出新诗运动,一批诗人写出了如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红豆》等新诗经典,但已不属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范畴,因此,中国诗词的辉煌到宋代嘎然而止,至今未能复兴。
中国诗词到底在中国文化史甚至中华文明史上有什么价值?我认为今天大家在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种文化血脉的流动,那是从《诗经》中流淌出来的,是从屈原的《离骚》中流淌出来的,是从“乐府”民歌中流淌出来的,是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流淌出来的,是从唐诗的“盛唐气象”中流淌出来的,也是从岳飞、苏东坡、辛弃疾的宋词中流淌来出的。
中国古典诗词有如孕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一样,孕育了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华丽精彩的部分。我们今天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不仅在于阅读朗诵其作品,而且在于体察古人的生活,体会古人的情怀,感受古代文人的悲悯与旷达、沉雄与厚重、细腻与恬淡,这种情怀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文明流传至今的魂魄,无论是屈原的投江,还是岳飞的悲愤,无论是曹操的气象还是杜甫的悲苦,无论是王维的冲淡还是陆游的执念,都是中华文化曾经体验过的心境,从“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再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是诗词中的三重境界,也是诗人们的三重境界,更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三重境界。
读古典诗词绝不仅仅是读诗词本身,而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源流、发掘中华文明精髓的过程。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而不断绝不消亡,不是因为我们有坚固的万里长城,而是因为我们有延绵不绝的文化传承,中国能够在历经无数苦难之后依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是因为我们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有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者。文天祥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实留在丹青上的岂止是丹心,那是民族的魂魄和精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被打垮、不被摧毁的强大凝聚力,中国虽然近代以来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蹂躏,但中国能够从灾难中崛起,从苦难中复兴,从破粹中重建,从贫弱中富强,就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文化精神和优秀的文明基因,中国的汉字和古典诗词就是这种强大文化精神和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裁体,当有人要用西方精神打垮中国精神,用欧洲文化取代中国文化,用西方文明战胜中华文明的时候,我们从中国古典诗词中能够感受到那种中华民族比其它文化和文明更加强大的精神支撑。
当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句嘱托,而是一种对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当中华民族深陷苦难的时候,我们也会像陆游一样对这个民族充满执念,只要中国文化在,只要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中国就不会亡,中华民族就不会亡,中华文明就不会亡,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也是“中国诗词大会”留给我们的启示。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感情,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静生活,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坚定意志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温语关切,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杰之气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浓情蜜意,无不是中国人民的情感体观。无论是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还是3000余年的中国诗词史,都能告诉我们中国为什么不会亡,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会亡。
也许那个诗词的“大唐盛世”不会再现了,那个风骨清奇的陶渊明不会再回来了,那个飘逸的李白也不会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文化必将重新被世界认识,中华文明也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精神支撑,因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血脉会从远古从大唐盛世流淌到现代,中国文化的精神会从远古的丝绸之路回归到今人的生活。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会火,是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血脉,永不会断绝,永不会消亡。
当那个叫武亦殊的00后小姑娘获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典诗词向未来传承的希望,也许那也是一条充满诗韵之路,沉雄、旷达、恬淡、瑰丽。让我们在撒满中国诗词的路上一路走下去,吟诵着诗词,享受着时光,传承着中华文明。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