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刘世龙从不抱怨生活艰苦!
指责毛主席时代贫穷,“一年吃不上一次肉”,恐怕要成为主流舆论永恒的主题了。同样地,向人民群众解释毛主席时代经济建设伟大成就,反击对毛主席时代那些刻意诬蔑,也必然成为与之相伴的主题,尽管这种辩解会受到反复的删贴、屏蔽。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适逢三年自然灾害,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确不高,的确吃不饱。据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姑不论这“七分人祸”究竟是谁搞起来的,以给这些至今在主流舆论里依然横行霸道、气焰熏天者及其后人留点面子。经典艺术片《刘三姐》即产生在此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著名人民艺术家刘世龙在此剧中扮演男一号阿牛,他所塑造的著名艺术形象还有抗美援朝战争片《英雄儿女》中的王成。
老实说,我觉得,在这一时期以爱情为主题的艺术片中,最好的是《枯木逢春》,虽然它还不是一部纯爱情电影。这部电影以普通农村妇女苦妹子一生的际遇为明线,以党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关怀为暗线,描述了苦妹子一家从苦难到幸福的生活演变,揭示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真谛,也从侧面塑造了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共产党员罗顺德等人的光辉形象。这部电影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高度,但与文革期间电影《春苗》《红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枯木逢春》所表现的主题在于中国共产党解救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春苗》《红雨》的主题在于人民群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自己解放了自己,自己动手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人,处于革命的主体和主动地位。
《枯木逢春》表现的主题是共产党解放劳动人民,人民处于被动地位,这是其不足之处。
文革电影《春苗》的主题在于,劳动者在党和毛主席的号召下,打破权威自己动手解放自已
《红雨》的境界与《春苗》同,是其比《枯木逢春》更高的地方
《刘三姐》只是毛主席时代众多电影作品之一,算是比较普通的一部,但是,就是这普通的一部,其影响就已经是惊天动地了。
艺术片《刘三姐》,只是当时无数优秀作品中普通的一部,但仍然惊天动地!简直不可思议
刘世龙虽然是《刘三姐》的“男一号”,拍摄工作期间,照样也“吃不饱”。但,某天,他还是把自己的一块红薯偷偷留下来,分成四块,给灯光人员吃,刚把四块红薯分完,一位音响人员又来了,刘世龙觉得很对不起这位后来的音响人员。于是,过几天,他又偷偷留下一块红薯,找机会给了这样音响人员,算是一个“弥补”。“他人有心,余忖度之”,我觉得,在刘世龙心目中,国家暂时困难,饭可以少吃,但革命同志不能不爱护,革命工作不能不干好!“皇天不负有心人”,果然,《刘三姐》第一次公映,即轰动全中国、轰动东南亚、轰动全世界华人圈,好评如潮。据艺术家黄婉秋同志介绍,新加坡一位华人因为喜爱这部电影,便散尽家财——恐怕他家也没有多少钱,买了一部《刘三姐》考贝,在家里反复播放,居然赚得钵满盆盈。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刘三姐》第二次公映,此公再次散尽家财,购买考贝、反复播放,又一次钵满盆盈。从这则信息来看,毛主席时代,中国电影是走向并影响全世界的,这个影响力是持久的、深刻的,中国的文化张力即现在所谓的文化软实力,那时是空前的至今也是绝后的。
我本人一直认为,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南朝鲜甚至欧美主流影视作品,尤其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都受到诸如《刘三姐》、《枯木逢春》等毛主席时代革命文艺的深刻影响。只不过,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及由此导致的审美局限,资产阶级的文艺创作者仅仅也只能吸收中国大陆革命电影的艺术性,而必然排斥了其革命、斗争、人民解放等伟大的思想性,所以,他们必然买椟还珠。思想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没有伟大灵魂,就没有伟大作品。所以,他们所制作的爱情影视作品,大有西施笑颦之嫌。但是,当前的主流很喜欢这类“效颦”之作,电视台很喜欢播放香港邵氏出品的《三笑》《宝莲灯》等模仿之作,对于毛主席时代的经典之作,则极力回避。歌华电视点播单中,几乎找不到毛主席时代乃至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革命影视作品。
从刘世龙同志辞让红薯的事,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经济的确紧张。但无论生活多么困难艰苦,革命工作、革命事业一件也没有耽误,也误不起。当时的革命任务,从国内来说,就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破美帝苏修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制裁;就国际范围内来说,就是打破美苏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中国进行的全方位的遏制,支援世界人民的反帝反殖革命斗争。国内国际两项重大革命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刻不容缓的,都是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自主、强大,真正永久摆脱被殖民、被压迫命运所必须完成的!为了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使命,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领导全国各族革命群众,宵衣旰食,不怕苦、不怕累,以愚公移山、只争朝夕的精神,白手起家搞工业、搞农业、搞科研、搞国防、搞建设,反帝、反修、反霸,短短30年,他们为中国人民找到了石油、建立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发展了庞大的钢铁工业体系,建起铁路网、电网、水利网,建成了航天、核、电子、通信、计算机、船舶、汽车、机械等工业,形成了完全独立的、非常先进且极其完备的工业体系。按照“八字宪法”,修建了八万多座水库、治理江河无数(《明史》中,海瑞就疏通了吴淞、白茆两条小河,就值得大书特书,毛主席时代中国人民治理、疏通、开挖了多长的河流,难以统计,其贡献之巨,难为言辞),改良了种子,建起遍及全国的化肥厂(我老家中原地区每个县都有化肥厂),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大增,养活了8亿人口!顺手又建立起了遍及全国、惠及群众的赤脚医生体系和民办教育体系,消灭了各种传染病,扫除了“文盲”。
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张钦礼同志!!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纪念。
毛主席时代,毛主席时代的各族人民群众,所付出的代价,所做出的贡献,说不完、道不尽,必须永远铭记、永远颂扬!老一辈吃大苦、奈大劳,省吃俭用,“一年吃不上一次肉”,居然能做成那么多伟大的事业,“六亿神州尽舜尧”,他们是开天辟地、战天斗地、改天换地、顶天立地、惊天动地的一代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他们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汗水,为我们留下数不胜数的宝贵精神财富、物质财富,让我们坐享其成、无所事事,我只能表达虔诚的敬仰,默默地感激,不敢有丝毫不敬。
精英们最爱炫耀的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小岗村人分了地,工厂矿山也承包了,于是,吃肉多了,并以此指责毛主席不会搞经济,抱怨毛主席时代贫苦,鄙视老一辈工人、农民、解放军水平低,而他们这些改革精英的眼光才真正高、能力才真正强、办法真正多。姑且算你们所说的都是事实吧。那么,你们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吃这么多肉、生活水平提得如此高之后,你们又做过什么革命贡献?比如,毛主席时代有《刘三姐》这样的电影,轰动全国、东南亚、全世界华人圈,具有如此轰动效应的电影当然不止一部、一百部,那么,你们号称吃肉多、生活水平高的时代,又拍过什么像样的电影,可曾轰动全中国、东南亚、全世界华人圈?我只知道,演艺圈子最喜欢拿获得什么外国大奖作噱头,蒙骗老百姓的钱。上世纪90年代,居然有某大公司把美国好莱坞的垃圾电影当作是世界电影的代表、前沿、潮流,居然美其名曰“大片”,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加以引进推广宣扬,哪有一丝文化自信?毛主席时代,生物科研领域有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等世界公认的伟大创造,吃肉多、生活水平高的时代,在生物领域有什么了不起的贡献,能否拿出来说说?我只知道又从美国引来有毒的转基因种子,在中国违法推广,谋财害命!汽车、飞机工业领域,毛主席时代能研制出大红旗、运-10,吃肉多、生活水平高的时代,中国到处跑的是外国汽车,大飞机研制被中断了三十年!
对毛主席时代的生活贫苦,精英们一开始是抱怨、后来演变成指责,再后来生活贫困干脆就成了毛主席、共产党和整个毛主席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罪责!一面抱怨、指责,一面又对所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上层精英的奢华垂涎三尺!外国的肉没吃上,自卑自贱、崇洋媚外之心,却由此而生根。
“MADE IN CHINA ”,耻辱的标记
毛主席时代的生活的确是困难!没办法,要改变这种贫困,就得流血流汗!抱怨是懦夫、奴才的表现,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英雄的人民,他们知道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自己的使命就是改变这种困难的状态,所以,他们从来只知道埋头苦干,从来不会抱怨。艺术家刘世龙们,不抱怨;河南林县修建红旗渠的农民如杨贵、任羊成们,不抱怨;石油工人王进喜们,不抱怨;战斗在西藏高原、珍宝岛的解放军战士不抱怨;工作在科研一线的钱学森、邓稼先们,不抱怨;远赴非洲支援坦桑尼亚医疗和铁路建设的医疗技术人员,也不会抱怨……
毛主席时代,农民也好,工人也好,科学家也好,艺术家也好,他们想的是怎么把革命工作做好,怎么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他们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是否“吃肉”!
究竟,抱怨、怨恨毛主席时代生活困难的人都是哪些人?是那些认为自己生来就该享受而不该付出的人,是那些从来不愿意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工作的人,是那些从不认为自己是新中国主人、不曾为人民为革命做过任何贡献的人,是那些在心智上仍然是小孩子、永不愿担当也担当不起历史使命的人,是那些自私自利、自诩为精英的懦夫、奴才。
再次向刘世龙同志致敬,向为改革中国贫困落后面貌而付出牺牲的那一代中国人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