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实名推荐新招说明了啥
北大实名推荐新招说明了啥
顽石
近日,北大公布了2012年“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参与学校及实施细则,和去年公布的遴选要求相比,今年的亮点是列出了不得被推荐的四条“高压线”,尤其是第一条“不孝敬父母”。正是这一条规矩,招致了不少议论。我也想凑个热闹,谦虚一点的说法是,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我看到这则消息后,就一直纳闷,这不孝敬父母该怎么评价?由谁来评价?
要评价一个事物,就得有评价标准。比如60分算及格,80分算优秀,奶粉吃了不会立即死人,大桥建造一年内不垮塌,这都是标准。与西方接轨后,很多评价就用A、B、C、D了,也无不可吧。可评价孝顺的标准是什么呢?孝顺到什么程度为A等?到哪个水平为D等?参考“二十四孝”?那只是些孝顺的范例,而并非可以操作的标准。像“戏彩娱亲”虽然有些滑稽,还勉强可以效仿,而“埋儿奉母”“扼虎救父”之类的孝行实施起来怕是有些困难吧。总之,不知道有何方高人能够制定出一个通行天下而又被广泛认可的孝顺标准。如果不能出台一个可以通行的标准而作此规定,和一些标榜“公平”“正义”者一样,北大也不过是忽悠忽悠,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而已”“而已”。
至于由谁来评价,恐怕也是个问题。面对众多的推荐对象,北大不太可能有那么大的精力对每一个人的孝顺做出确切的评估,除非把顽石这样的人也弄进去做教授(至少比那些汉奸教授要好一点,不会去教唆肉食者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后来听说是由推荐学校认定学生孝顺与否。学校既然都推荐了,难道还会在推荐意见中加上“该生孝顺评为C等”之类的条文么?这在逻辑上似乎也讲不通。凡推荐上去的,则一定是孝顺的,当无疑义。据某中学校长说,要通过家访来判定学生是否孝顺,这就跟看荒诞剧差不多了。我的孩子都有机会上北大了,我一定说他(或她)孝顺无比,除非他(或她)杀了我,让我说不成话了。当然,此举还是有顺带意义的,只是于家访的校长而言。商品经济社会嘛,一切尽在不言中。顽石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中医原理,今天的盛世恐怕是缺少孝道了。所以北大以天下为己任,匡时济世,要扶道德大厦之将倾。北大人的这种精神固然可嘉,可不知道决策者有否想过,这么做能换来孝道回归么?公元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中华民国)全国高考作文题是“诚信”(那时是全国统考),当时出作文题的就是想借这个题目以警醒国人,唤回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改革中日渐丢失的诚信。其用心良苦,天地可鉴。可整整10年过去了,诚信回来了吗?如果十年前诚信只是丢失大半,现如今怕是所剩无几了吧。靠一个作文题,或者一条遴选要求就想拯救天下,无异于天方夜谭。是什么原因造成孝道不行?我说不清楚。因为我不是“专家”“博导”,也没有在“文明办”兼职。我只知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简单而朴素的道理。数典忘祖,欺师灭祖,不孝不顺的决不是孩子,孝道不行可不要怪罪到孩子身上。大人们可还记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创者是谁?
现在不正是提倡复古么?孔子思想比马列毛主义高明,孙中山比毛泽东伟大,中华民国优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此,北大遴选学子是更应该将“忠”作为标准的。忠孝礼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尽忠者也……按照两千多年的标准,“忠”是应该排在“孝”前面的。如此重要的疏漏,北大人快点想办法补救吧。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