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大战弗里德曼”,如今中国走向何方?
有论者指出,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经济学家高连奎说:“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我们照搬苏联,80年代我们学习新加坡,90年代我们羡慕阿根廷,本世纪前十年我们又模仿美国,偶像相继倒下,今后十年我们一定要走出自己的模式。”东施效颦只能葬送中国。他又认为:“,而“中国特色”却是权力干预主义,其败北恐怕要比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更狼狈。如今中国走向何方?中南大学教授孙锡良说:“似乎准备把市场完全交给资本”。这是怎么回事?正是新自由主义在中国发挥作用的。
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一个当代西方经济学派。提出政府干预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经济政策指导的基础,政府的介入可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凯恩斯主要政策主张首先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市场缺陷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市场的缺陷不能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能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的只有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只有政府对经济积极有效的干预作用才能保证经济的 持续繁荣,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五大功能:宏观经济的制衡功能、 市场竞争的保护功能、整体效益的优化功能、经济结构的协调功能、公平分配的维护功能使现代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成为必然。
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主张需求管理政策。不能仅仅靠私人经济力量的自发调节。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支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
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 或 “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并且政府应该试图将资金投入到那些能为国家提高设国产里的生产活动中去,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按照有效需求原理的逻辑结论,政府干预的途径是刺激消费和扩大(私人和政府)投资,对此,凯恩斯提出应扩大政府支出来扩大总需求。通过政府扩大开支来扩张总需求。他指出,“某种程度的全面投资社会化将要成为大致取得充分就业的唯一手段”。他主张通过政府举债的方法来扩大政府的开支,而政府为解救事业所增加的开支应主要用于公共工程项目。(《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
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垄断资产阶级牟取高额利润服务的。它适应资产阶级消除经济危机的迫切心理,因此长期受到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重视并予以实施。主要表现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支规模急速膨胀,赤字财政遂成为这些国家的基本财政政策,国债积累达到十分庞大的规模。有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把税收、公债、社会福利支出、公共工程投资等财政政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加以广泛运用。(广东财经大学《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概述》)
上海证券报《高连奎:凯恩斯从未失败 弗里德曼从未成功》:凯恩斯的理论被称为“挖坑-填坑”,弗里德曼的理论,被称为“直升机撒钱”,但这些都是比喻,都是为了说明道理,而进行的简化,在现实中,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家会去挖坑,也没有任何一个央行行长开着直升机去撒钱。
大萧条时,罗斯福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是,修建了几千个飞机场,几万个体育场,这些一直到现在都受益。伯南克实行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也是购买债券,不会撒钱。凯恩斯主义在美国从来就没失败过,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实践,主要有三大阶段,一个是罗斯福时期,一个战后的艾森豪威尔时期,一个就克林顿时期,这三个实行凯恩斯主义时期都成功了,而且都成功的相当辉煌。
罗斯福新政在历史上早已留下美名,不仅挽救了美国,也挽救了英国、法国,如果没有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就没有美国的经济恢复,就不可能在二战时拯救英法,那现在英法可能还是德国殖民地。
在美国历史上凯恩斯主义确实有一段时间没有被采用,这与美国政治有关,凯恩斯是民主党的政策主张,共和党一般不会采用,那共和党怎么办呢,那就是弗里德曼主义。弗里德曼的核心理论是“单一货币规则”,大家知道,货币政策调整,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利率调节,也就是货币价格调节,一种是货币数量调节,一般的条件存款准备金率。弗里德曼的所谓“单一”其实就是只调节货币数量,不管货币价格。调节货币数量是根据一个固定的公式,而不管现实的经济状况。
弗里德曼本身是个反政府主义者,他的初衷也是要紧缩货币的,但是事态不一定按你的初衷发展,美国在套用弗里德曼的货币发行公式时,不仅没有起到紧缩货币的作用,反而起到了超发货币的作用,因为弗里德曼的货币公式里有个“通胀加数”,结果是货币发的多,通胀越高,下次发行的时候,加上一个高通胀,货币就发的更多了,以此循环,货币越发越多,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最后惨败,美国的滞涨就是这么来的。滞是因为高利率,涨是因为货币发的太多。等沃尔克上台后,弗里德曼的主张就被废掉了一半,等格林斯潘上台后,“单一货币政策”就彻底被废除了。……
只要发生经济危机,肯定是生产过剩,即使现在的经济危机不再直接表现为制造业的生产过剩,而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从根本上仍然是生产过剩,比如美国这次经济危机就是因为房地产过剩,房地产过剩,房子卖不出去,就想出各种办法,鼓励没有收入的穷人买房,最后穷人还不起贷款,演变成了次贷危机,又扩散成了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国家债务危机,但从源头上还是生产过剩的问题。……
中国搞凯恩斯主义本来成功了,但2010年下半年开始又搞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紧缩货币的结果就是,600多位知名企业家跳楼或跑路,15万家小企业破产,温州、鄂尔多斯、神木三个中国最富有的城市全民破产,从2012年又不得不开始稳增长,教训不可谓不惨重,中国应该吸取这次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教训。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美货币政策的对决,可以称为“凯恩斯大战弗里德曼”,也人指出”“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里面根本没有哈耶克什么事,当然哈耶克学派也不闲着,也是动作频频,哈耶克在宏观经济上没有什么太多的主张,哈耶克的主张是“私有化”,中国去年抛出的“世行报告”,核心就是国企私有化,这就是哈耶克主义者背后运作的结果,但后来没有得逞,但他们掀起了铁路私有化舆论高潮,却取得了成功,铁道部撤销了,所以哈耶克主义者喊出了“大快人心”的感叹,下一步的主张就是私分铁路,“送给官员”,这能否成行,还有待观察。
所以本次对决的结果就是凯恩斯完胜,弗里德曼完败,哈耶克小胜。——不过,高连奎似乎过度张扬了凯恩斯。特别是在中国变了味的政府投资拉动经济,不是从未失败,而是失误连连。凯恩斯、弗里德曼和哈耶克五味杂陈,混杂成了中国式怪胎。4万亿投资拉动,超量印制钞票再加上政绩工程浪费、官商勾结腐败和私有化掠夺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后果——空置房遍地、房地产泡沫空前、经济结构失衡、环境严重污染,结果是喂饱了官僚资本,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空有其名的GDP上去了,国民平均收入却停滞不前,财富又向极少数官绅土豪高度集中,结果还是穷困了百姓。
不管论者如何众说纷纭,反正近十年中国的折腾,依然走着老路,以前照搬苏联,后来模仿美国,偶像相继倒下,而我们自己却没有模式。目的也令人可疑,似乎不在意人民大众的福祉,而只关心官员的先富起来。因此也就只有人云也云,没人愿意去认真分析市场为何时而有效,时而失效,时而推动了经济发展,时而制造经济灾难。如此瞎子摸象,永远不知全貌,胡乱“设计”,自然走不出自己的路来。
对于市场失败,巴托尔在《剖析市场失败》(The Anatomy of Market Failure)的论文中指出,第一种市场失败是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第二种市场失败是所谓的“公共产品”问题,第三种市场失败是溢出效应或“外部性”。历史经验表明自由市场机制经常会失效的领域,最典型的莫过于行业和渠道垄断、投机性房地产和金融投机性泡沫。在这些领域,负反馈不存在,反而出现正反馈,它会放大最初的波动,价格不但不会向“自然价格”回归,反而会一路飙升,制造泡沫,直至泡沫破裂,陷入经济灾难。在“看不见的手”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景下,“看得见的手”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干预,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出现经济灾难。完全把资源配置交给自由市场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理论。
要走出自己的路来,中国的经济学者就必须鄙视拍马经济学,抛弃紧跟美国垄断资本跑龙套和拍官僚资本的马屁的伪经济学。转而认真总结一下历史经验,抓住市场何时负反馈起作用,何时正反馈起作用,在每一种市场机制失效的情景下,政府如何有效干预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了这样的经济学理论,才能引导中国经济能够有效利用市场这个工具,促使经济迅速、健康地发展,达到资源的利用最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和人民的普遍富裕的良性结果。
另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则是,如果把资源配置交给自由市场,自由市场则会被资本所控制。那么,由谁来控制资本呢?到底是华尔街垄断资本和中国官僚资本,还是全民所有的资本?这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决定市场工具最终为谁谋利益的问题。如果人民大众对公有资本的控制问题一直被置之不理,不认真进行改革,建构人民大众控制公有资本,公有资本引导市场的有效机制,而放任资本控制资源配置,那么必定会让华尔街垄断资本和中国官僚资本一统天下,人民大众最终失去一切。
相关文章
- 凯恩斯搭起了资本主义通往社会主义的桥梁
- 当前经济危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解读
- 马耀邦:资产膨胀与经济危机
- 北大:新一届政府与哈耶克主义更接近
- 超越资本主义市场、国家和劳动的新财富分配原则
- 卢麒元:如何看房价
- 陈世清:评林毅夫“超越凯恩斯主义”
- 凯恩斯模型是否可行?
- 当前危机的长期根源
- 弗里德曼:教坏了美国,祸害了世界